1.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1、赋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

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比兴,或者起兴后再用赋。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

2、比

比就是类比(赋比兴中比的意思是类比,不同于网络上流传的比喻,其中类比与比喻的详细差别请另行查询,这里不作赘述)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可以理解为故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类比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

3、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扩展资料

“赋比兴”用场广,功能强,不仅被广泛用于诗词曲赋中,而且还被广泛用于其他各体文学;除了用以抒情、描景、状物,还可用以叙事、写人。

在本土化叙事学、写人学等文艺理论建构中,我们既可光大其固有的诗歌叙事、写人本旨,也可以将其翻转为戏曲小说的叙事、写人理论而加以发扬。

以往,关于“赋比兴”抒情、写景、状物等功能的研究已较充分,关于其叙事功能的研究也已颇有起色,而关于其写人功能的研究则较为逊色,因而期待抉发。

相对于“纵铺”赋笔主要用于时间性强的叙事而言,“横铺”赋笔则主要用以空间性强的写人,尤其是经常用以藻绘人物意象与情态。比兴依托“引类取譬”,多用于写人之表象、心象,是为“比象”。

这种“比象”写人笔法带有虚拟性,所写人物意象给人留下较为丰富想象余地。当然,“赋比兴”还被广泛地用于“写心”,借助夸饰渲染、物象比拟,实现心态外化。

概而言之,“赋比兴”这套古老的表达方法和行文法宝可以与“传神写照”“曲尽其态”“写心”等绘画理论匹配互补,成为构建中国写人文论体系的要素。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赋比兴

2.《诗经》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风、雅、颂

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

《诗经》存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孩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3.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

1. 赋:是直接陈百述事物的表现方法。

2.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3.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或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写法。度

拓展资料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知。”

朱熹《诗集传》赋即是直接铺陈叙述;比是比喻,有明喻、隐喻之分;兴即起兴,有引起联想,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大抵《国风》道多用比兴,《大雅》多用赋法。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经》具备了动人的艺术魅力。

《诗经》主要采用四言诗和隔句用韵,但亦富于变化,其中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句版式,显得灵活多样,读来错落有致。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权唱的特点,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