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扬之水》的全文出处及译文

【原文】

扬之水①,

不流束楚②。

终鲜兄弟③,

唯于与女④ 。

无信人之言,

人实迂女⑤。

扬之水,

不流束薪(6)。

终鲜兄弟,

维予二人。

无信人之言,

人实不信。

【注释】

①扬:水流缓慢的样子。②束:捆扎。楚:荆条。③鲜;少,缺少。④女:同“汝”,你。⑤迂(kuang):同“诳”,意思是欺骗。 ③薪:柴。

【译文】

河中之水缓缓流,

成捆荆条冲不走。

没兄没弟没亲人,

世间只有我和你。

别信他人的谗言,

他们其实在骗你。

河中之水缓缓流,

成捆柴禾冲不走。

没见没弟没亲人,

世间只有我二人。

别信他人的谗言,

他人的话不可信。

【读解】

常言说,亲如兄弟,情同手足。这话道出了人间至爱亲朋间的余情。人间最难得的,恐怕难以再有比这亲情更让人感到动心和珍贵的了。

可是,在生活的现实中,我们有时觉得最好的并不是自己的亲人,而是投合自己的人,奉承巴结自己的人。“煮豆燃豆箕”,用其骨热油的丑剧时有发生,这表明人间亲情有时会脆弱到一触即溃、亲朋反目为仇的地步。

这是一个千古怪圈:我们一方面企盼和珍视亲情,一方面又会在外部因素的引诱下亲手毁灭亲情;我们一方面相信他人是地狱,他人居心叵测,一方面又会把大灰狼当亲人而与自己真正的亲人疏离。

道理明明白白,但几千年前古人的感叹,在时光的流逝中似乎从未使人们清醒起来。肉食者们的倾轧且不必说,平民百姓也常有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想法。

恐怕我们永远也逃不出这个怪圈。

2.《诗经~扬之水》的全文出处及译文

原载:《诗经别裁》,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

扬之水①,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一章) 扬之水,不流束楚。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二章)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②。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三章) ①朱熹曰:“扬,悠扬也,水缓流之貌。”

②范处义曰:“楚轻于薪,蒲轻于楚,以喻王益微弱,不特不能令大国,亦不能令小国矣。申,平王之母申后之家,在陈、郑之南,迫切于楚,故戍守之也。”

“甫也,许也,与申同为姜氏,亦平王之母党也。‘彼其之子’,指诸侯而言,谓当戍而不往者。”

王应麟引《大雅·崧高》“维申及甫,维周之翰”,曰“申、甫之地,为形势控扼之要”。又引《左传·成公七年》楚子请申、吕以为赏田事,曰“楚得申、吕而始强,兹所以为周室之屏翰欤”。

按甫即吕。又,蒲,毛传曰“草也”,郑笺则曰蒲为蒲柳。

当以毛说为是。“不流束蒲”,是极言其微也。

又“束薪”云云,《诗》多用来拟喻婚姻,而婚姻也常常是政治力量的结缘,用在“扬之水”之喻中似乎也有这样的含义。 可以引来与这一首诗作对比的,有《秦风。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此诗很能够代表秦地风气。

班固讲汉事,犹引《无衣》,曰“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耳”(《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许谦说此诗云:“平居暇日,情意之孚,恩爱之接,固已彼此交得欢心,一旦同在战阵,昼识面貌,夜记声音,而左提右挈,协心力战,可以扬威而制胜,不幸而败,亦争取为死,此王者之兵所以无敌也。”

《无衣》固奉王命而出征,但彼时秦乃将兴将盛之邦,本当有如此义勇之气,若《王风·扬之水》,则是一个国事日坏的局面,虽王命,而无力已如“扬之水”。 诗序曰:“《扬之水》,刺平王也。

不抚其民而远戍于母家,周人怨思焉。”此说大抵可据。

姜炳璋曰:“申、许为中国门户,楚不得申、许,北方未可窥也。今用重兵扼之,未始非东迁后之要务,然申于晋、郑诸国为近,而于周差远,平王既不能正申侯之罪,号令四方,复遣京旅远戍仇国,只觉侯国之民安堵如故,而王畿之民奔走不逞,更代无期,归期莫卜,戍者所以怨也。”

戍申、戍甫、戍许,本是固边之策,或曰王畿之民不当远戍,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怨声之出,关键似乎仍不在此,是国人对国事失望,对国君失掉信心,乃所以有从军之怨也。秉国者失去国人的信任,又如何可以号令天下。

故也可以说,有《扬之水》之怨,而王室不能不微了。 “扬之水,不流束薪”,比也。

欧阳修以为:“曰激扬之水其力弱不能流移于束薪,犹东周政衰不能召发诸侯,独使国人远戍,久而不得代尔。”邓翔曰:“王者下令如流水之源,所以裕其源者,盖有道矣,故势盛而无所不届。

今悠扬之水至不能流束薪,何足以用其民哉。”如此解释,不惟说此诗通,用以说同题的《郑风》和《唐风》,也大抵合于诗意,即它是用来拟喻势力微弱。

至于“扬之水”之扬,曰“激扬”,曰“悠扬”,似乎都不错,但是就诗意而推敲,则仍以“悠扬”之释为切。 当然这里很可能还有音调相同的一面。

刘玉汝曰:“《诗》有《扬之水》,凡三篇。其辞虽有同异,而皆以此起词。

窃意诗为乐篇章,《国风》用其诗之篇名,亦必用其乐之音调,而乃一其篇名者,所以标其篇名音调之同,使歌是篇者即知其为此音调也。后来历代乐府,其词事不同,而犹有用旧篇名或亦用其首句者,虽或悉改,而亦必曰即某代之某曲也。

其所以然者,欲原篇章之目以明音调之一也。”“以此而推,则《诗》之《扬之水》其篇名既同,岂非音调之亦同乎。”

3.如何理解评析《诗经·郑风·扬之水》

《王风•扬之水》表现的是丈夫对于家中妻子的思念,而这首《郑风•扬之水》则是女子恳求男子保持对她的信任。

可能是丈夫从邻居那里听到了关于自己妻子的风言风语,于是责问起妻子来,妻子以此诗表明自己的贞操。 同样的诗名,同样的诗句,所表达的内容却截然不同。

“扬之水,不流束楚。”在《王风》中是“扬之水,漂不来成捆的树枝”之意,而这一首《郑风》却是“扬之水,不能冲散成捆的树枝”之意,前者寓意夫妻二人不能团聚,而后者寓意风言风语不能破坏夫妻二人的相互信任。

诗中的妻子没有自家兄弟可以依靠,所以只能依靠丈夫生活,因此不会背叛丈夫。也恰恰是因为妻子没有自家兄弟可以依靠,流言才能四处传扬而无人为妻子站出来主持公道。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家族势力单薄的妻子的可悲之处。

4.诗经国风160篇共是哪几篇

国风包括《周南》、《召南》和《邶风》、《墉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也称为”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

《诗经》国风中《周南》总计十一篇:关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夭、兔罝、芣苡、汉广、汝坟、麟之趾。

国风·召南共有十四首诗:鹊巢、采蘩、草虫、采苹、甘棠、行露、羔羊、殷其雷、摽有梅、小星、江有汜、野有死麕、何彼襛矣、驺虞。

《邶风》作品包括:柏舟、绿衣、燕燕、日月、终风、击鼓、凯风、雄雉、匏有苦叶、谷风、式微、旄丘、简兮、泉水、北门、北风、静女、新台、二子乘舟。

鄘风所含诗:柏舟,墙有茨,君子偕老,桑中,鹑之奔奔,定之方中,蝃蝀,相鼠,干旄,载驰

《卫风》有《考槃》,氓,木瓜,淇奥,伯兮

《王风》有十首。包括:

黍离 君子于役 君子阳阳 扬之水 中谷有蓷 兔爰 葛藟 采葛

大车 丘中有麻

“郑风”共有二十一首诗。缁衣,将仲子,叔于田,大叔于田,清人,羔裘,遵大路,女曰鸡鸣,有女同车,山有扶苏,萚兮,狡童,褰裳,丰,东门之墠,风雨,子衿,扬之水,出其东门,野有蔓草,溱洧

“齐风”共有十一首诗。包括:鸡鸣 还 著 东方之日 东方未明 南山 甫田 卢令 敝笱

《魏风》包括《葛屦》、《汾沮洳》、《园有桃》、《陟岵》、《十亩之间》、《伐檀》、《硕鼠》等七篇诗歌。

唐风,有绸缪,葛生,鸨羽,杕杜,无衣,蟋蟀,扬之水,羔裘,杕之杜,椒聊。有枢,采苓

《秦风》共10首,包括《车邻》、《驷》、《小戎》、《蒹葭》、《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权舆》。

《陈风》共有10首,宛丘,东门之枌,衡门,东门之池,东门之杨,墓门,防有鹊巢,月出,株林,泽陂

《桧风》共有四首诗。1 素冠2 隰有苌楚3 羔裘4 匪风

曹风共有四首诗。 包括:蜉蝣 候人 鸤鸠 下泉

豳风1七月2鸱鸮3东山4破斧5伐柯6九罭7狼跋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