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以洞察,哲以保身”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明以洞察,哲以保身”意思是既明事理又聪慧,善于应付保自身。

此句出自《大雅·烝民》。 1、作品简介 《大雅·烝民》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为周宣王时代的重臣尹吉甫所作,周宣王派仲山甫去齐地筑城,临行时尹吉甫作此诗赠之。

全诗八章,每章八句,赞扬仲山甫的美德和辅佐宣王的政绩。此诗在说理中不时采用民间谚语、俗语,用词精当,还多用叠字,使诗歌既生动又入理,增加了表现力。

2、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周宣王重臣尹吉甫的作品。《毛诗序》谓“尹吉甫美宣王也,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因诗中直接颂扬的是仲山甫,而不是周宣王,故朱熹《诗集传》认为是“宣王命樊侯仲山甫筑城于齐,而尹吉甫作诗送之”;清人郝敬既不赞同毛说,也不以朱说为然,他提出此诗合《春秋》微言大义之旨,仲山甫具才德位望,为辅弼重臣,宜常在王之左右,城齐之役,不劳相烦,诗言“衮职有阙”“式遄其归”,实有规讽之意。

3、作者简介 尹吉甫,西周太师,尹国国君,字吉甫,一作吉父,兮氏,金文作兮甲、兮伯吉父,身份显赫,曾辅助周宣王中兴周朝,和《诗经》有着颇深的渊源,是《诗经》的主要采集者,并做过杰出的贡献。《诗经》中已考知有《崧高》《烝民》《六月》《韩奕》《江汉》《都人士》等篇是尹吉甫所作。

2.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 小雅 节南山之什 小旻》:

旻天疾威,敷于下土。谋犹回遹,何日斯沮?谋臧不从,不臧覆用。我视谋犹,亦孔之邛。

潝潝訿訿,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我视谋犹,伊于胡厎?

我龟既厌,不我告犹。谋夫孔多,是用不集。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

哀哉为犹!匪先民是程,匪大犹是经。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国虽靡止,或圣或否。民虽靡膴,或哲或谋,或肃或艾。如彼泉流,无沦胥以败。

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3.《诗经》里经常提到的“水”有哪些

《诗经》里经常提到的“水”如下:1、江有汜,之子归。

江有渚,之子归。江有沱,之子归。

——《召南江有汜》译文:江水决堤啊又流回,心爱的人儿别处飞。江水静流啊积沙岛,心爱的人儿别处飞。

江水决堤啊又流回,心爱的人儿别处飞。2、新台有泚,河水弥弥。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邶风新台》译文:新台明丽又辉煌,河水洋洋东流淌。

新台高大又壮丽,河水漫漫东流去。3、毖彼泉水,亦流于淇。

出宿于泲,饮饯于祢。——《邶风泉水》译文:泉水汨汨流不息,还是回归入淇水。

回想当初宿泲地,摆酒饯行在祢邑。4、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瞻彼淇奥,绿竹如箦。

——《卫风淇奥》译文:看那淇水弯弯岸,碧绿竹林片片连。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袅娜连一片。

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葱茏连一片。5、扬之水,不流束薪。

扬之水,不流束楚。扬之水,不流束蒲。

——《王风扬之水》译文:平缓流动的水啊,冲不走成捆的木柴。平缓流动的水啊,也飘不起成捆的柴草。

平缓流动的水啊,也流不动成捆的柳枝。6、凫鹥在沙,公尸来燕来宜。

凫鹥在渚,公尸来燕来处。凫鹥在潀,公尸来燕来宗。

凫鹥在亹,公尸来止熏熏。——《大雅生民之什凫鹥》译文:野鸭鸥鸟河中央,公尸赴宴多安详。

野鸭鸥鸟沙滩上,公尸赴宴来歆享。野鸭鸥鸟在洲诸,公尸赴宴来居住。

野鸭鸥鸟港汊中,公尸赴宴位居尊。野鸭鸥鸟在峡门,公尸赴宴醉醺醺。

扩展资料:诗经简介:《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

《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

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诗经价值:《诗经》实际上全面反映了西周、春秋历史,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地记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其涉及面之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的全部方面——政治、经济、军事、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等。

后世史学家的史书叙述这一历史阶段状况时,相当部分依据了《诗经》的记载。如《大雅》的《生民》等史诗,本是歌颂祖先的颂歌,属祭祖诗,记录了周民族自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到周灭商建国的历史,歌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等的辉煌功绩。

这些诗篇的历史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它们记录了周民族的产生、发展及灭商建周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记载了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大迁徙、大战争等重要历史条件,反映了周民族的政治、经济、民俗、军事等多方面情况,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史料。《诗经》的民俗价值也显而易见,包括恋爱、婚姻、祭祀等多个方面。

如《邶风·静女》写了贵族男女青年的相悦相爱;《邶风·终风》是男女打情骂俏的民谣;《郑风·出其东门》反映了男子对爱情的专一。这些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反映表现各种婚姻情状的诗篇,综合地体现了西周春秋时期各地的民俗状况,是了解中国古代婚姻史很好的材料,从中也能了解到古代男女对待婚姻的不同态度和婚姻观。

《诗经》中不少描述祭祀场面或景象的诗篇,以及直接记述宗庙祭祀的颂歌,为后世留下了有关祭祀方面的民俗材料。如《邶风·简兮》中写到“万舞”,以及跳“万舞”伶人的动作、舞态,告诉人们这种类似巫舞而用之于宗庙祭祀或朝廷的舞蹈的具体状况。

更多更正规的记录祭祀内容的诗篇,主要集中于《颂》诗中。这些诗章充分表现了周人对先祖、先公、上帝、天地的恭敬虔诚,以祭祀歌颂形式,作讴歌祈祷,反映了其。

4.诗经

大雅·皇矣全文及译文 皇矣上帝1, 临下有赫2。

监观四方, 求民之莫3。 维此二国4, 其政不获5。

维彼四国6, 爰究爰度7。 上帝耆之8, 憎其式廓9。

乃眷西顾10, 此维与宅11。 作之屏之12, 其菑其翳13。

修之平之14, 其灌其栵15。 启之辟之16, 其柽其椐17。

攘之剔之18, 其檿其柘19。 帝迁明德20, 串夷载路21。

天立厥配22, 受命既固23。 帝省其山24, 柞棫斯拔25, 松柏斯兑26。

帝作邦作对27, 自大伯王季28。 维此王季, 因心则友29。

则友其兄30, 则笃其庆31, 载锡之光32。 受禄无丧, 奄有四方33。

维此王季, 帝度其心。 貊其德音34, 其德克明35。

克明克类, 克长克君36。 王此大邦37, 克顺克比38。

比于文王39, 其德靡悔40。 既受帝祉, 施于孙子41。

帝谓文王: 无然畔援42, 无然歆羡43, 诞先登于岸44。 密人不恭45, 敢距大邦, 侵阮徂共46。

王赫斯怒47, 爰整其旅48, 以按徂旅49。 以笃于周祜50, 以对于天下51。

依其在京52, 侵自阮疆。 陟我高冈53, 无矢我陵54。

我陵我阿55, 无饮我泉, 我泉我池。 度其鲜原56, 居岐之阳57, 在渭之将58。

万邦之方59, 下民之王。 帝谓文王: 予怀明德, 不大声以色60, 不长夏以革61。

不识不知, 顺帝之则62。 帝谓文王: 訽尔仇方63, 同尔弟兄64。

以尔钩援65, 与尔临冲66, 以伐崇墉67。 临冲闲闲68, 崇墉言言69。

执讯连连70, 攸馘安安71。 是类是禡72, 是致是附73, 四方以无侮。

临冲茀茀74, 崇墉仡仡75。 是伐是肆76, 是绝是忽77。

四方以无拂78。 译文: 上帝伟大而又辉煌, 洞察人间慧目明亮。

监察观照天地四方, 发现民间疾苦灾殃。 就是殷商这个国家, 它的政令不符民望。

想到天下四方之国, 于是认真研究思量。 上帝经过一番考察, 憎恶殷商统治状况。

怀着宠爱向西张望, 就把岐山赐予周王。 砍伐山林清理杂树, 去掉直立横卧枯木。

将它修齐将它剪平, 灌木丛丛枝杈簇簇。 将它挖去将它芟去, 柽木棵棵椐木株株。

将它排除将它剔除, 山桑黄桑杂生四处。 上帝迁来明德君主, 彻底打败犬戎部族。

皇天给他选择佳偶, 受命于天国家稳固。 上帝省视周地岐山, 柞树棫树都已砍完, 苍松翠柏栽种山间。

上帝为周兴邦开疆, 太伯王季始将功建。 就是这位祖先王季, 顺从父亲友爱体现。

友爱他的两位兄长, 致使福庆不断增添。 上帝赐他无限荣光, 承受福禄永不消减, 天下四方我周占全。

就是这位王季祖宗, 上帝审度他的心胸, 将他美名传布称颂。 他的品德清明端正, 是非类别分清眼中, 师长国君一身兼容。

统领如此泱泱大国, 万民亲附百姓顺从。 到了文王依然如此, 他的德行永远光荣。

已经接受上帝赐福, 延及子孙受福无穷。 上帝对着文王说道: “不要徘徊不要动摇, 也不要去非分妄想, 渡河要先登岸才好。”

密国人不恭敬顺从, 对抗大国实在狂傲, 侵阮伐共气焰甚嚣。 文王对此勃然大怒, 整顿军队奋勇进剿, 痛击敌人猖狂侵扰。

大大增加周国洪福, 天下四方安乐陶陶。 密人凭着地势高险, 出自阮国侵我边疆, 登临我国高山之上。

“不要陈兵在那丘陵, 那是我国丘陵山冈; 不要饮用那边泉水, 那是我国山泉池塘。” 文王审察那片山野, 占据岐山南边地方, 就在那儿渭水之旁。

他是万国效法榜样, 他是人民优秀国王。 上帝告知我周文王: “你的德行我很欣赏。

不要看重疾言厉色, 莫将刑具兵革依仗。 你要做到不声不响, 上帝意旨遵循莫忘。”

上帝还对文王说道: “要与盟国咨询商量, 联合同姓兄弟之邦。 用你那些爬城钩援, 和你那些攻城车辆, 讨伐攻破崇国城墙。”

临车冲车轰隆出动, 崇国城墙坚固高耸。 抓来俘虏成群结队, 割取敌耳安详从容。

祭祀天神求得胜利, 招降崇国安抚民众, 四方不敢侵我国中。 临车冲车多么强盛, 哪怕崇国城墙高耸。

坚决打击坚决进攻, 把那顽敌斩杀一空, 四方不敢抗我威风。 注释: 1.皇:光辉、伟大。

2.临:监视。下:下界、人间。

赫:显著。 3.莫:通”瘼”,疾苦。

4.二国:有谓指夏、殷,有谓指豳、邰,皆不确。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或说:”古文上作二,与一二之二相似,二国当为上国之误。

“此说是,上国系指殷商。 5.政:政令。

获:得。不获,不得民心。

6.四国:天下四方。 7.爰:就。

究:研究。度(duó):图谋。

8.耆:读为”稽”,考察。 9.式:语助词。

式廓:犹言”规模”。 10.眷:思慕、宠爱。

西顾:回头向西看。西,指岐周之地。

11.此:指岐周之地。宅:安居。

12.作:借作”柞”,砍伐树木。屏(bǐnɡ):除去。

13.菑(zī):指直立而死的树木。翳:通”殪”,指死而仆倒的树木。

14.修:修剪。平:铲平。

15.灌:丛生的树木。栵(lì):斩而复生的枝杈。

16.启:开辟。辟:排除。

17.柽(chēnɡ):木名,俗名西河柳。椐(jū):木名,俗名灵寿木。

18.攘:排除。剔:剔除。

19.檿(yǎn):木名,俗名山桑。柘(zhè):木名,俗名黄桑。

以上皆为倒装句式。 20.帝:上帝。

明德:明德之人,指太王古公亶父。 21.串夷:即昆夷,亦即犬戎。

载:则。路:借作”露”,败。

太王原居豳,因犬戎侵扰,迁于岐,打败了犬戎。 22.厥:其。

配:配。

5.怎样品读《诗经》

首先建议你买一本比较薄的,内容浅显的导读来读,心中有了个大概意思后再去读原文。

当然要有兴趣才有可能读完,最后一口气读下去,不要隔个10天半个月的再看。

读过一遍后,建议你去看看周汝昌写的评价,本人不喜欢刘心武,所以就不推荐他的了

读过评价后,再去读,反复读,并且仔细揣摩周老师所述的问题和细节

当你细读过四五遍后,再看张爱玲写得《红楼梦魇》,我想你应该是十分了解《红楼梦》了

以上只是本人读《红楼梦》的一些小小的见解而已

对于电视剧,本人不太感冒,建议楼主在读过原文之后再看电视剧比较好,毕竟电视剧是经过了改编了

6.“《诗经》的河流”是什么

横穿《诗经》的河流1,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掀开《诗经》的第一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所以我无法真正进入文字背后的生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记载了古老的爱情与农事,两千多年前的浪花溅湿我苍苔斑驳的草鞋.谁曾经贴着水面行走,并且歌笑歌哭——我们该如何解释这些失传的影子,和保留了自由的灵魂 淑女与君子,艄公与过客,母亲与儿女,乃至时光与记忆,隔着同样一条河遥遥相望,构成周而复始的白昼和黑夜.如今,它又借助单薄的纸张间断了祖先的吟唱与后辈的倾听——这条跟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哟.人间的银河.此岸是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而彼岸呢,彼岸有采薇的村姑,祈雨的礼仪,以及以渔猎为生的星罗棋布的部落…… 2,英国诗人库泊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诗经》在我心目中,尊贵如东方的圣经,记录着农业文明最古老的光荣.在这部边缘泛黄的籍典里呼吸的男女居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门前的原野,山峦,岩石,无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余温尚存.只有阡陌属于自己.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大自然苍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充满感恩的心情.村野气十足的《诗经》象征着一个时代,民歌的时代,那也是人类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代.在大自然的露天课堂里,稚气未脱的书声琅琅.连文盲都可能成为真诚的歌手——只要他用心灵读懂造物主手中的无字天书.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些目睹造物主的指纹而成长的无名诗人,在平凡的劳动,情爱,游猎中获得神秘的智慧.和这些诗兴大发的自然之子相比,我们是苍白的,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今天的世界已经是被修改了的原稿.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们很难发现上帝的手迹——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 3,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不读《诗经》,简直无从想象,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事情 死亡的人物,流亡的事件,中断的对话,伴随坠落的星辰,从纸上重新浮现——借助音乐与文字的力量.耕种,狩猎,婚嫁,祭祀,园艺,兵役……是人类一代又一代遗传的生活方式.哦,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总把我带回农历的年代,我开始低头寻找一把祖传的农具(譬如名称古怪的耒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仿佛置身于鸡犬之声相闻的村庄,模仿祖先熟稔的农事,刀耕火种.在阅读中我延续着古人的生活—— 或许,这是本该继承的宿命 《诗经》里的雷鸣电闪,使一个失去记忆力的人,蓦然想起如此众多的人类的往事.这是一座不上锁的往事的仓库. 4,风雅颂.赋比兴.《诗经》会将你领进一个河汊密布的地带,弥漫的水雾扑面而来,模糊了你的玻璃镜片.《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之河,在台灯下读书,你愿意做一尾潜泳的鱼吗 哦,在《诗经》里的掌纹里游动.那苍老的浮云与涛声,遗传在我们的血管里—— 我们的血管,业已形成那条河的支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在地图上无法查证的河,可河边的植物却是极其著名的,它叫做蒹葭.这是一种和爱情有关的植物.我们无法忘记它. 5,蒹葭是因为一位美丽的守望者而出名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时代的爱情,以蒹葭作为标本.我们今天的芦苇,前世都曾经是蒹葭——平民化的身份,也无法篡改其贵族的血统.哦,古老的植物,古老的爱情.正如若干年以后,汉乐府的时代,民歌里的爱情,是以陌上桑命名的(因为一位叫罗敷的采桑女子). 6,《诗经》还帮助我们认识了更多古朴的植物,譬如荇菜,卷耳,苤莒,蘩(白蒿),薇(野豌豆苗),栩(柞树),堇葵……我们通过这些生僻的名字,徒劳地追忆某种遥远的生活和已逝的风景.月光如水的夜晚,窗外洋溢着往事混杂的莫名的芳香,我们仿佛洞察到那些静若处子,纤尘不染的植物,重重封锁住道路,篱笆,井台和远方的家园——像一幅饱经沧桑的褪色的插图.哦,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先民们的起居安息,也隐约散发出温柔的植物的气息. 7,我们无法回到《诗经》的时代,男耕女织的时代,或者说,我们无法恢复古人的那份单纯与天真.那简直堪称人类的童年——所以《诗经》里回荡着银铃般灿烂的童音,无法模仿.在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中,这属于天籁了.做天籁的听众,是幸福的.古人以纠缠的音乐的旋律结绳记事,那粗糙的双手搓出来的牧歌,鞭挞着我们世故的灵魂:该往何处去放牧自己失落的童心呢 我们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诗经》里的那条河,已经流淌两千多年了,沿岸有数不清的读者,饮水思源.这条民间的河流哟. 8,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岸边的伐木者,面目模糊,背对着我从事永恒的职业.我只注意到一柄闪亮的斧头,被举过头顶.整部《诗经》,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今天晚上,那柄远古斧头,又在敲击我麻木的耳膜.这是一种提醒:有一群人,仍然在岁月的河边坚持……徜徉在诗河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

7.《诗经》爱情婚姻诗表现了当时女子怎样的精神风貌

说到婚姻,就不得不说一下当时媵妾制。

周代,诸侯娶一国之女为夫人,女方须以侄(兄弟之女)娣(妹妹)随嫁,同时还须从另两个与女方同姓之国各请一位女子陪嫁,亦各以侄、娣相从,一共九人,只有夫人处于正妻地位,其余都属于贵妾。媵,相送,引申指陪嫁。

诸侯和正妻如亡故或被休径,不可再娶,应由众妾中依次递补,此种制度称为媵妾或媵婚制度。天子媵嫁,与诸侯相似,唯媵嫁数目更多,连正妻共十二人。

这一制度,体现了周人对嫡庶的严格区分,但同时也是对多妻的现像的承认,使其明确化和合理化。随着周王室权威的下降,战国时代有的诸侯行天子之制,一娶十二女,表示对周天子的蔑视,但仍被视作“僭越”的行为。

至后来,有的甚至娶得更多,或一娶再娶,至此,媵妾制即走向没落。《分羊传.庄公十九年》:“媵者何?诸侯娶一国而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

诸伺一聘九女。”《左传.成公八年》:“凡诸侯嫁女,同姓媵之,异九则否。”

《召南·雀巢》写的是男迎女送,娶妻嫁女、庄严、热烈、喜庆的婚礼场面,其中的“维鹊有巢,维鸠盈之”(盈,满也。)更是隐喻了诸侯媵妾众多。

女性的婚姻自主权已经销声匿迹,只剩下被选择的权力。 《小雅·斯干》中有两章诗句“乃生男子,载寝之床。

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禓,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离。”

若是生个小儿郎,做张小床给他躺,给他穿上小衣裳,拿块玉璋让他玩.他的哭声如钟响,将来穿上大礼服,便是安邦定国王. 若是生个小姑娘,地上铺块小木板,一条小被裹身上,拿个纺锤给她玩,教她说话要谨慎,操持家务多干活,不给爹娘添麻烦。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女子生来就注定无法与男子享有同等的权利,也没有同等的期望与责任。

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值非常低,不要求她有自主的能力,只要求她顺从。在男权至上的社会里,即便是夫妻之间的婚姻生活也遵循着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

《邶风·泉水》的作者是卫国的女子,远嫁他国,思念祖国和父母,但又无法回国,只好出游以排遣忧愁。“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毛诗序》言:“卫女思归也,嫁于诸侯,父母终,思归宁而不得,故作是诗以自见也。”那么出嫁妇女都有什么规矩,为什么非要“问我诸姑”呢?《礼记·内则》曰:“凡妇,不命适私室,不敢退。

妇将有事,大小必请於舅姑。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

妇或赐之饮食、衣服、布帛、佩帨、茝兰,则受而献诸舅姑,舅姑受之则喜,如新受赐,若反赐之则辞,不得命,如更受赐,藏以待乏。妇若有私亲兄弟将与之,则必复请其故,赐而后与之。”

这些如今看来有些严厉到变态的规矩,便是当时妇女各个阶层要遵守的“礼”,而且这是关系到会不会被“出”的大事。《礼记·内则》有言:“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说,出;子不宜其妻,父母曰:‘是善事我。

’子行夫妇之礼焉,没身不衰。”也就是说,自己的媳妇适不适合自己,自己说的不算,爹妈说的算。

这是“孝”的一部分,是“礼”的重中之重。 《诗经》中有不少怨妇诗,《周南·卷耳》就是一首征夫怨妇的诗歌。

诗中已出嫁成为人妻的女子,全部的情感与依托都系于夫君一人身上。丈夫出征在外,在家中守侯的她不仅要孝敬公婆、养育儿女、操持家务,连本该由丈夫所尽的那份义务也得义无返顾的承担起来。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颓。我姑酌彼金櫑,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同样是女性,同样是劳作,此篇中的女子却已不像《关雎》、《葛覃》中那些女子们专注,而且神情忧郁,动作迟缓,显然是心不在焉。

为什么呢?原来是思念心上的人儿。想着想着,女子干脆连筐子也丢弃在一边,独自在大路旁发痴。

一阵风过,卷耳菜开出的白色小花便在风中簌簌抖动,仿佛是要挣脱茎干的束缚像蒲公英一样飞向远方……内心的幽怨、苦楚、情思、想象除了自己之外,更与谁人诉? 她们还有等待的希望,那些被丈夫抛弃的女子却只能剩下满腔的哀怨与不甘了。《氓》是《诗经》里弃妇诗的翘楚。

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读之感人心弦,催人泪下。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诗集传》),《诗经》的好处在于往往言人所不到,发人新见。

我们多习惯以鸠毒比爱情,把痴情不悔说成是含笑饮鸠酒。而《诗。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