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 公刘 翻译 谢谢~~~~

[题解] 这是周人叙述历史的诗篇之一,歌咏公刘从邰迁豳的事迹。

第一章写起程之前。第二章写初到豳地,相土安民。

第三章写营建都邑。第四章写宴饮群臣。

第五章写拓垦土田。第六章写继续营建。

[注释] 1、笃:厚。每章以“笃”字起头,赞美公刘厚于过人。

“公刘”,后稷的后裔。公是称号,刘是名。

2、居、康:都训“安”。这句是说公刘在邰不敢安居。

3、埸(易yì)、疆:都是田的界畔。疆是大界,埸是小界。

这句是说修治田亩。 4、积:在露天堆积粮谷。

仓:在屋内堆积粮谷。以上都是叙述在邰地故居的事。

5、糇(喉hóu):干粮。 6、橐(驮tuó)、囊:都是裹粮的用具,就是口袋。

囊有底,橐无底(盛物则结束两端)。 7、辑:和。

用:犹“而”。这句是说公刘要使人心和谐,国族光大。

8、干:盾。戚、扬:都是武器,斧类。

9、爰:犹“于是”。方:始。

启行:开辟道路。 10、胥:相察,和《大雅o绵》(Y-077)篇 “胥宇”的“胥”相同。

斯原:指豳(今陕西邠县)地的原野。 11、庶、繁:言陆续随公刘迁来的人多了。

12、顺:安,和。宣:通“畅”。

这句连下句是说众人情绪和畅,安于新土,没有长叹的人。 13、巘(演yǎn):不连于大山的小山。

这句和下句写公刘上下山原,相察地势。 14、舟:通“周”。

周,环绕,带。这一问句的作用是引起对于公刘身上佩件的描写。

15、鞞(俾bǐ):刀鞘上端的饰物。琫(绷běng):刀鞘下端的装饰。

容刀:佩刀。这句是说用玉、瑶装饰鞞、琫. 16、逝:往。

百泉:众泉。 17、溥(谱pǔ):大。

18、觏(够gòu):见。京:豳之地名。

当在南冈之下。 19、师:都邑之称,如洛邑亦称洛师。

京师就是京邑。京师连称始见于此,后来才成为天子所居城邑的名称。

20、于时:即“于是”。处:居住。

21、庐、旅:二字同义,寄。疑原作“庐庐”或“旅旅”,和上下文一律用叠字。

以上二句是说使常住的人有住处,远来暂居的人有寄托处。以下二句描写众人笑语欢乐。

22、依:言安居。上章“处处”是众民定居。

这里“斯依”是君长定居。 23、跄跄(枪qiāng):行动安适貌。

济济:庄严貌。 24、筵:竹席,铺在地上。

俾筵就是说使众宾就席。几:坐时凭倚的用具。

25、登:谓登席。依:谓凭几。

26、造:犹“比次”。曹:群,指众宾。

席位是按尊卑排定次序的,众宾坐定以后次序就很清楚了。 27、豕(使shǐ):猪。

28、牢:猪圈。 29、酌之:言使众宾饮酒。

匏(刨páo):匏爵。一匏破为二,用来盛酒,叫做“匏爵”。

30、宗:宗主。君之宗之:就是为之君为之宗。

之指众宾,也就是众臣,与上文一致。 31、溥:广。

既溥既长:言土地开垦面积已很大。 32、景:日影。

这里作为动词,言测日影定方向。冈:登冈。

33、阴:山北。阳:山南。

34、其军三单:“单”读为“禅”,更代。言成立三军而用其一军,更番相代。

35、度(夺duó):测量。 36、彻:治。

以上三句似谓使三军轮流度测隰(席xí)原,从事治田。 37、阳:日。

山的西面夕时见日,所以叫夕阳,正如山东叫朝阳。这句是说扩展种植的土地,开辟山的西面。

38、豳(彬bīn):古邑名,也作邠,故城在今陕西旬邑县西。允:实在。

荒:大。这句是说豳人的居地确是很广大了。

39、馆:建房舍。这句是说造宫室。

40、乱:于水的中流横渡。 41、厉:即砺,糙石,用来磨物。

锻:又作“碫(段duàn)”,椎物之石。砺、锻都是营建时需要的东西。

42、止基:言居处的基址。理:治理。

43、有:犹“众”。这句是说来居住的人众多。

44、皇:涧名。这句是说人夹皇涧而居。

45、过:涧名。溯:向。

这句说或面向过涧而居。 46、止、旅:常住者和寄住者。

密:安。这句是说止居的人众多。

47、芮:亦作“汭(锐ruì)”,水流曲处岸凹入为汭,或叫做“隩(遇yù)”,凸出为“鞫(居jū)”。之:犹“是”。

芮鞫之即:就是说就水涯而居。或许有陆续迁来的人,所以再作一番安顿。

[余冠英今译] 好心的公刘,他不敢安居只顾忙。忙着修田界,忙着谷上仓。

干粮收拾好,各种袋子装。他要团结大众争荣光。

大伙儿张开弓,盾牌、长矛、板斧都扛上,迈开脚步向远方。 好心的公刘,看准了这块地。

人民越聚越多,个个都觉满意,没有一个人叹气。他一会儿上山冈,一会儿下平地。

腰里带着啥东西?玉石多么美,装饰刀鞘的头和尾。 好心的公刘,走向众水泉,观看广大的平原。

他登上南冈,发现了叫做京的地方。就在京邑的旷地,长住的安了身,寄居的有了房。

到处有谈笑,到处闹嚷嚷。 好心的公刘,在京邑安家停当。

臣僚们走来严肃安详。叫他们就竹席、就矮几,身靠矮几坐席上,次序分明列成行。

把猪赶出圈。用瓢舀酒浆。

让大家有吃又有喝,做大家的君主和族长。 好心的公刘,开辟土地宽又长,观测日影上高冈,勘察山南和山北,看看流泉去哪方。

成立三军轮班用,洼地平地都丈量,开出田地产食粮。丈量展到山西方,豳人的土地真宽广。

好心的公刘,在豳又把房屋建。横渡渭水河,把磨石采又把碫石搬。

房基墙脚都修筑,人多力众真可观。皇涧两岸都住满,顺着过涧向上展。

定居大众都安顿,一直住到芮水湾。

2.【法制史中关于秦汉及之前的宗法制问题请附有关材料】

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这一制度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缘亲疏关系以划定贵族的等级地位,从而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在宗法制度下,从始祖的嫡长子开始传宗继统,并且世代均由嫡长子承继.这个系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称为宗子,又称宗主,为族人共尊.宗子有祭祀祖先的权利.若宗子有故而不能致祭,那么庶子才可代为祭祀.和大宗相对应的是小宗.在一般情况下,周天子以嫡长子继统,众庶子封为诸侯,历代的周天子为大宗,这些诸侯就是小宗.诸侯亦以嫡长子继位,众庶子封为大夫,这些大夫为小宗,而诸侯则为其大宗.大夫也以嫡长子继位,为大宗;众庶子为士,即小宗.在宗法系统里,诸侯和大夫实具有大宗与小宗双重身份.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大宗和小宗的区别与贵族等级里的层层封建是完全合拍的.如果说分封制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那么,宗法制则以注入了特定内容、贯彻了崭新原则的宗族传统观念使这个等级秩序得到稳固.文献和彝铭记载中屡有“宗周”的记载,《诗经·公刘》说:“食之饮之,君之宗之.”从宗法系统看,周天子乃是地位最高的宗子.周初,宗法制首先在周天子和诸侯间实施,以后逐渐及于中、小贵族,以至士与庶民之间,具有了普遍性质.如此,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3.宗法制具体在什么时候结束

宗法制具体在秦朝时有了变化,具体说清末结束 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

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为一种维系贵族间关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现,则是周朝的事情。 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

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

这一制度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缘亲疏关系以划定贵族的等级地位,从而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在宗法制度下,从始祖的嫡长子开始传宗继统,并且世代均由嫡长子承继。

这个系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称为宗子,又称宗主,为族人共尊。宗子有祭祀祖先的权利。

若宗子有故而不能致祭,那么庶子才可代为祭祀。 和大宗相对应的是小宗。

在一般情况下,周天子以嫡长子继统,众庶子封为诸侯,历代的周天子为大宗,这些诸侯就是小宗。诸侯亦以嫡长子继位,众庶子封为大夫,这些大夫为小宗,而诸侯则为其大宗。

大夫也以嫡长子继位,为大宗;众庶子为士,即小宗。在宗法系统里,诸侯和大夫实具有大宗与小宗双重身份。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大宗和小宗的区别与贵族等级里的层层封建是完全合拍的。如果说分封制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那么,宗法制则以注入了特定内容、贯彻了崭新原则的宗族传统观念使这个等级秩序得到稳固。

文献和彝铭记载中屡有“宗周”的记载,《诗经·公刘》说:“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从宗法系统看,周天子乃是地位最高的宗子。

周初,宗法制首先在周天子和诸侯间实施,以后逐渐及于中、小贵族,以至士与庶民之间,具有了普遍性质。如此,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以周王为首的姬姓贵族,在整个贵族阶级中占居首要的地位。 但是这并不排斥异姓贵族。

一方面,宗法制度的原则,通行于所有的百姓贵族;同时,在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之间,还要通过婚姻关系,结成亲戚之国,用以加强联系。这种通婚关系,是对宗法关系的补充。

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 《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

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

宗其为始祖后者,为大宗,此百世之所宗也。宗其为高祖后者,五世而迁者也。

高祖迁于上,宗则易于下。宗其为曾祖后者,为曾祖宗。

宗其为祖后者,为祖宗。宗其为父后者,为父宗。

以上至高祖,皆为小宗,以其转迁,别于大宗也。别子者,自为其子孙为祖,继别也,各自为宗。

小宗有四,大宗有一,凡有五。宗人之亲,所以备矣。

诸侯夺宗,明尊者宜之。大夫不得夺宗何?曰:诸侯世世传子孙,故夺宗;大夫不传子孙,故不宗也。

——《白虎通义·德论》 惠之二十四年,晋始乱。故封桓叔于曲沃,靖侯之孙栾宾傅之。

师服曰: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今晋,甸侯也,而建国。

本既弱矣,其能久乎。惠之三十年,晋潘父弑昭侯而立桓叔,不克。

晋人立孝侯。惠之四十五年。

曲沃庄伯伐翼,弑孝侯。翼人立其弟鄂侯。

鄂侯生哀侯,哀侯侵陉庭之田。陉庭南鄙,启曲沃伐翼。

——《春秋左氏传·桓公》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在于: 1.二者是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2.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宗法制的构成 宗法制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 周王为周族之王,自称天子,奉祀周族的始祖,称”大宗”,由嫡长子继承王位。

其余庶子和庶兄弟大多分封为诸侯,对天子是”小宗”,在其本国则是大宗。诸侯也由嫡长子继位,其余庶子和庶兄弟大多被分封为卿或大夫,对诸侯是”小宗”,在本家则为”大宗”,其职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其”大宗”、”小宗”的关系与上同。世袭的嫡长子即是宗子,地位最尊。

如此层层分封,大宗率小宗,小宗率群弟。大宗、小宗的宗法关系,同时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对于异姓有功的贵族,则通过联姻,成为甥舅,分封为诸侯,也纳入宗法关系。于是,在全体贵族内部,举国上下形成了以周天子为核心,由血缘亲疏不同的众诸侯国竞相拱卫的等级森严的体制,使政权不但得到族权而且得到神权的配合。

“亲亲”、”尊尊”在这里获得完备的、严格的体现,成了宗法制的精神支柱,从而也是周礼的根本原则。 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

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为一种维系贵族间关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现,则是周代的事情。 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

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

这一制度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缘亲疏关系以划定贵族的等级地位,从而防。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