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池上》这首诗的诗句是什么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注释]: 艇:船。
不解:不知道;不懂得。 一道:一路。
撑:撑船,用篙使船前进。 小娃:小女孩儿。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开:分开。
[作者资料]: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
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
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
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 [译文]: 天真活泼的农村儿童,他们撑着一只小船,偷偷地去采人家的白莲花。
回来的时候,他们不懂怎样掩盖留下的踪迹,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荡开,船后留下了一道道清清楚楚的水路。暴露了自己的行踪~~ [简析]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将一“偷莲 ”小童的憨态描绘得惟妙惟肖.诗中最传神的当是“不解藏踪迹”一句,写尽小童顽皮、纯 真情态。
2.池上的诗句的意思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字词注释: (1)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艇:船。 (2)白莲:白色的莲花。
(3)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4)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据《白居易诗集校注》,这首诗作于大和九年(835年),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一日游于池边,见山僧下棋、小娃撑船而作此组诗。
赏析: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
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
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平易。《池上二绝》就是这样一组描写一种平凡生活的小诗。
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池上二绝。
3.池上古诗
唐代诗人白居易《池上二绝》原文: 其一 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 其二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 其一 两个僧人坐着下围棋,竹树树阴遮盖了棋盘。
再无他人能在竹林外见到他们,人们在竹林外的话可以听到两位僧人微小的落子声。 其二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据《白居易诗集校注》,这首诗作于大和九年(835年),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
一日游于池边,见山僧下棋、小娃撑船而作此组诗。 诗词赏析 作者在第一首诗中写山僧对弈,深山里的和尚与世无争,在竹阴下下棋。
山僧对棋坐,估计还有人在旁边看,作者却隐而不露,虽有多人活动,也觉得清幽无比。“时闻下子声”就像天籁之音,烘托出一种深山的宁静。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这两句提示我们,通过轻微的落子声,可以猜测到竹林深处有未知的隐情。“映竹”表示任何隐秘的事情总会留下痕迹,所谓雁过留影,车过留痕,就是这个道理,只是作者用含蓄和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而“时闻”则揭示出其隐蔽性,需要耐心和细心,同时更要有针对性。 第二首诗写一个小孩偷采白莲的情景,极富生活情趣。
从孩子撑船进入画面直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背景描写生动,人物形象塑造逼真,心理刻画细致,如同一小段电影画面。
孩子那种天真、活泼的可爱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诗人只是在诗中叙述生活中一件小事,却能准确地捕捉孩子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引人入胜的采莲图。
孩子的兴高采烈,采莲后的得意忘形,以及旁观者的深入细致等,都描绘得惟妙惟肖,整首诗通俗易懂,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