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匾上的字是什么
拜文揖沈之斋行楷匾额: 译意:揖拜文徵明、沈周之屋。
作者:款署“补园主人属,沈景修”。沈景修为“曲圣”俞粟庐的老师。
简析:额名表达了园主对文、沈二人的敬慕之情。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石田翁。
明长洲相城(今属吴县)人,擅画山水,名重于明代中叶画坛,是文徵明之师。后人将他和文徵明、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
文徵明与原园主王献臣私交甚笃,明嘉靖十二年(1533)依园中三十一景绘图三十一幅,各系以诗,并撰《王氏拙政园记》。斋内两壁嵌有文、沈石刻像及文氏所作《王氏拙政园记》石刻,唤起游人对这两位伟大画家的追念。
十八曼陀罗花馆行楷匾额: 作者:款署“樾嘉仁兄年大人政壬辰(1892)三月弟陆润庠书于鄙寓小怀鸥舫”。陆润庠(1841~1915),字凤石,苏州人,同治十三年(1874)状元。
曾任国子监祭酒。宣统二年任东阁大学士,辛亥革命后,在清宫为溥仪的老师。
书法清华朗润,意近欧、虞,馆阁气较重。 香洲 作者:款署“文徵明书”。
简析:额下有跋云:“文待诏(即文徵明)旧书‘香洲’二字,因以为额。昔唐徐元固诗云:‘香飘杜若洲’。
盖香草所以况君子也。乃为之铭日:‘撷彼芳草,生洲之汀;采而为佩,爰人骚经;偕芝与兰,移植中庭;取以名室,惟德之馨。
’嘉庆十年岁在乙丑季夏中浣王庚跋。”跋文指出了额所蕴含的比喻象征意义。
徐诗典出《楚辞·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这里所用的比喻,不是《诗经》中那种比较粗陋简单的比兴,而是《楚辞》式的比兴,它使比兴成为能直接诉之于感官的一系列美的形象,屈原用“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把内在的诉之于理智的善的内容化为外在的诉之于感觉的美的形象来感染读者,把善提升到了鲜明强烈、色彩缤纷的美的境界。
这里是把池中的干叶莲花比作香草。 远香堂 取宋周敦颐名作《爱莲说》“香远益清”以为名,园主人一方面借此以君子自居“亭亭静植”,另一方面恐怕在呼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吧。
2.《诗经》共有多少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
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就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其地域,除《周南》、《召南》产生于江、汉、汝水一带外,均产生于从陕西到山东的黄河流域。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
《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
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
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 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
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各个时代从各个地区搜集来的乐歌,一般认为是保存在周王室的乐官——太师那里的。
他们显然对那些面貌互异的作品进行过加工整理,有所淘汰,有所修改。所以现存的《诗经》,语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体,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大体一致,而且有些套句出现在异时异地的作品中(如“彼其之子”、“王事靡v臁钡龋9糯煌ú槐悖镅曰ヒ欤魇贝⒏鞯厍母枰ィ确蔷庸ふ恚豢赡艹鱿稚鲜銮榭觥?梢匀衔أ晒俜街谱骼指瑁⑺鸭驼砻窦淅指瑁侵芡醭奈幕乱抵唬凇妒¾肥贝遣欢辖凶诺摹! 妒芳恰た鬃邮兰摇匪担Ô从腥Ф嗥أ鬃拥纳狙。
晌غ笫浪娜儆嗥ص亩ū尽U庖患窃卦獾狡毡榈幕骋伞R辉蛳惹匚南姿玫氖¾洌筇宥荚谙执妗妒¾返姆段冢庖酝獾乃健耙菔¡保考É伲绻鬃右郧盎褂腥Ф嗍资£绽聿换岢鱿终庋那榭觯辉僭蛟凇堵塾铩分校鬃右丫锤刺岬健啊妒¡啡佟保ā段؟贰ⅰ蹲勇贰返绕أっ骺鬃铀降摹妒¡罚丫侨儆嗥ص谋咀樱衷诩降难硬畈欢唷R妒¾返谋喽ǎ痹诳鬃映錾郧埃脊Ôه傲兰妥笥摇V皇强鬃尤肥狄捕浴妒¾废鹿艽蠊Ψ颉!堵塾铩芳强鬃铀担骸拔嶙晕婪德常缓罄终 潘谈鞯闷渌!鼻懊嬉 妒芳恰返奈淖郑菜盗送囊馑肌U獗砻鳎诳鬃拥氖贝妒¾返囊衾忠逊⑸⑹Т砺业南窒螅鬃佣源俗髁烁亩üぷ鳎怪嫌诠爬值脑础K褂谩妒¾方逃M翘致酃赜凇妒¾返奈侍猓⒓右匝葑喔栉瑁堵塾铩泛汀赌Œ印し侨濉罚U庑浴妒¾返牧鞔¶计鹆酥匾饔谩? 《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 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
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
《论语》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上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
《论语》记载孔子的话,也说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见(理应也是当时社会上层一般人的意见),“《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意思就是,《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总体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