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含‘月’字最多的古诗词,拜谢

春江花月夜 年代:唐代 作者:张若虚 体裁:宫体诗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通“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这里的斜读xiá,这种音押韵)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2.字数最多的古诗是什么

最长的叙事诗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 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 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 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 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疋 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 君家妇难为 妾不堪驱使 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 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 堂上启阿母 儿已薄禄相 幸复得此妇 结发同枕席 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 始而未为久 女行无偏斜 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 何乃太区区 此妇无礼节 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 汝岂得自由 东家有贤女 自名秦罗敷 可怜体无比 阿母为汝求 便可速遣之 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 伏惟启阿母 今若遣此妇 终老不复娶 阿母得闻之 槌床便大怒 小子无所畏 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意 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 再拜还入户 举言谓新妇 哽咽不能语 我自不驱卿 逼迫有阿母 卿但暂还家 吾今且报府 不久当归还 还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 慎勿违我语 新妇谓府吏 勿复重纷纭 往昔初阳岁 谢家来贵门 奉事循公姥 进止敢自专 昼夜勤作息 伶俜萦苦辛 谓言无罪过 供养卒大恩 仍更被驱遣 何言复来还 妾有绣腰襦 葳蕤自生光 红罗复斗帐 四角垂香囊 箱帘六七十 绿碧青丝绳 物物各具异 种种在其中 人贱物亦鄙 不足迎后人 留待作遣施 于今无会因 时时为安慰 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 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 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 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 耳著明月当 指如削葱根 口如含珠丹 纤纤作细步 精妙世无双 上堂谢阿母 母听怒不止 昔作女儿时 生小出野里 本自无教训 兼愧贵家子 受母钱币多 不堪母驱使 今日还家去 念母劳家里 却与小姑别 泪落连珠子 新妇初来时 小姑始扶床 今日被驱遣 小姑如我长 勤心养公姥 好自相扶将 初七及下九 嬉戏莫相忘 出门登车去 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 新妇车在后 隐隐何甸甸 俱会大通口 下马入车中 低头共耳语 誓不相隔卿 且暂还家去 吾今且赴府 不久当还归 誓天不相负 新妇谓府吏 感君区区怀 君既若见录 不久望君来 君当作磐石 妾当作蒲苇 蒲苇韧如丝 磐石无转移 我有亲父兄 性行暴如雷 恐不任我意 逆以煎我怀 举手长劳劳 二情同依依 入门上家堂 进退无颜仪 阿母大拊掌 不图子自归 十三教汝织 十四能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知礼仪 十七遣汝嫁 谓言无誓违 汝今何罪过 不迎而自归 兰芝怼阿母 儿实无罪过 阿母大悲摧 还家十余日 县令遣媒来 云有第三郎 窈窕世无双 年始十八九 便言多令才 阿母谓阿女 汝可去应之 阿女含泪答 兰芝初还时 府吏见叮咛 结誓不别离 今日违情义 恐此事非奇 自可断来信 徐徐更谓之 阿母白媒人 贫贱有此女 始适还家门 不堪吏人妇 岂合令郎君 幸可广问讯 不得便相许 媒人去数日 寻遣丞请还 说有兰家女 丞籍有宦官 云有第五郎 娇逸未有婚 遣丞为媒人 主簿通语言 直说太守家 有此令郎君 既欲结大义 故遣来贵门 阿母谢媒人 女子先有誓 老姆岂敢言 阿兄得闻之 怅然心中烦 举言谓阿妹 作计何不量 先嫁得府吏 后嫁得郎君 否泰如天地 足以荣汝身 不嫁义郎体 其往欲何云 兰芝仰头答 理实如兄言 谢家事夫君 中道还兄门 处分适兄意 那得自任专 虽与府吏约 后会永无缘 登即相许和 便可作婚姻 媒人下床去 诺诺复尔尔 还部白府君 下官奉使命 言谈大有缘 府君得闻之 心中大欢喜 视历复开书 便利此月内 六合正相应 良吉三十日 今已二十七 卿可去成婚 交语速装束 络绎如浮云 青雀白鹄舫 四角龙子幡 婀娜随风转 金车玉作轮 踯躅青骢马 流苏金缕鞍 斋钱三百万 皆用青丝穿 杂采三百疋 交广市鲑珍 从人四五百 郁郁登郡门 阿母谓阿女 适得府君书 明日来迎汝 何不作衣裳 莫令事不举 阿女默无声 手巾掩口啼 泪落便如泻 移我琉璃榻 出置前厅下 左手持刀尺 右手执绫罗 朝成绣夹裙 晚成单罗衫 暗暗日欲暝 愁思出门啼 府吏闻此变 因求假暂归 未至二三里 摧藏马悲哀 新妇识马声 蹑履相逢迎 怅然遥相望 知是故人来 举手拍马鞍 嗟叹使心伤 自君别我后 人事不可量 果不如先愿 又非君所详 我有亲父母 逼迫兼弟兄 以我应他人 君还何所望 府吏谓新妇 贺君得高迁 磐石方且厚 可以卒千年 蒲苇一时韧 便作旦夕间 卿当日胜贵 吾独向黄泉 新妇谓府吏 何意出此言 同是被逼迫 君尔妾亦然 黄泉下相见 勿违今日言 执手分道去 各各还家门 生人作死别 恨恨那可论 念与世间辞 千万不复全 府吏还家去 上堂拜阿母 今日大风寒 寒风摧树木 严霜结庭兰 儿今日冥冥 令母在后单 故作不良计 勿复怨鬼神 命如南山石 四体康且直 阿母得闻之 零泪应声落 汝是大家子 仕宦于台阁 慎勿为妇死 贵贱情何薄 东家有贤女 窈窕艳城郭 阿母为汝求 便复在旦夕 府吏再拜还 长叹空房中 作计乃尔立 转头向户里 渐见愁煎迫 其日牛马嘶 新妇入青庐 奄奄黄昏后 寂寂人定初 我命绝今日 魂去尸长留 揽裙脱丝履 举身赴清池 府吏闻此事 心知长别离 徘徊庭树下 自挂东南枝 两家求合葬 合葬华山傍 东西植松柏 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 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 自名为鸳鸯 仰头相向鸣 夜夜达五更 行人驻足听 寡妇起彷徨 多谢后世人 戒之慎勿忘。

3.有哪些字特别多的古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 / 别东鲁诸公唐代: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四万 一作:一万)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度 通:渡)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

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

其时李白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

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

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

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

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

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

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

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

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

“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

“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

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

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

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

此。

4.唐诗、宋词中出现最多的字分别是什么

要:一般论者常认为宋词中“风、花、春、月”等高频字的出现,体现了宋词用字和意象阴柔化、女

性化的倾向。但是当我们把这些字放在整个古汉语高频字背景之下,对比唐诗和宋词高频字的异同时,却发现它们都重点关注人与自然,对自然物象类高频字的选择倾向是基本相同的,且表示判断、否定类高频字的大量出现,也只说明古汉语语法上的共性。唐诗宋词在文体本性是相似的,只有在对比诗词文本高频字的演变时,才体现出宋词相较唐诗独具的个性和倾向。

者、一、曰、子、於、十、大、所、二、三、中”。具

次序12345678910

字之不以也而其人为有者

出现次数19941604975886495026037900092771941269176616766896662533662242865603822

次序11121314151617181920

字一曰子於十大所二三中

出现次数5289743524732445926924318027418914535964963529956344179433424323192002

并以南京师范大学开发的《全宋词计算机检索系统》统计为例,说明“风、花、云、月”等字出现次数均高居前列,而且风为柔风、细风,云为淡云、轻云,月为残月、淡月等等,均择其轻柔秀美之意象而用。朱崇才亦以南京师范大学开发的《全宋词计算机检索》统计的前一百个高频字为据,说明“宋词具有系统

一定的女性化倾向”。该文详细探讨了宋词中名列前

茅的“人、风、花、不、无、春、云、月、香、玉”等高频字的指向,认为它们都有一定女性化的特征。

我们认为:一个个字词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字词本身的意义,尤其是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它们往往指向某一类意象和范畴,有其特定的意味。因此通过诗词中字词使用频率的研究,确实可以得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尤其是高频字的统计,更能看出该文本字

用频率最高的二十个字,分别是“不、人、一、无、山、风、日、有、云、天、来、何、中、上、时、花、为、水、月、春”(详见表2)。

5.西字最多的悲伤古诗

带“西”字的古诗句辑录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百川归大海,何时复西归?(汉乐府《长歌行》)

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4、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6、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7、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8、东边日出西边雨,到时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9、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题林安邸》)

10、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刘禹锡《陋室铭》)

1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3、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15、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16、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晏殊《浣溪沙》)

17、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郎士元《柏林寺南望》)

18、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19、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20、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金昌绪《春怨》)

21、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

(皓月空明辑录)

6.有哪些字特别多的古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 / 别东鲁诸公 唐代: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四万 一作:一万)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度 通:渡)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

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

其时李白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

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

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

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

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

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

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

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

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

“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

“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

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

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

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