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痕迹》的赏析
《痕迹》赏析
想象折断了翅膀
停泊在避风的港湾
它倚靠在石头上面
闪烁着潮湿的光芒
草地上深深浅浅的脚印
是它远行的帆
蓝天上凸凸凹凹的白云
是它梦想的舟
而我却停留在这里
书写着昨天的故事
今天的心情
亲爱的问声自己: 还好么?
是什么蒙蔽了双眼
纯洁的心灵被涂抹上了色彩
是什么敲击着记忆
浪漫的情怀被亵渎成囚
是什么让我如痴如醉
多情的笑靥被瞬间凝固
是什么让我彻夜不眠
任青涩的泪水默默流淌
是什么让我沉睡在这里
写下今生的残缺
一次次心的疼痛
摇曳着我多日的彷徨
就这样静悄悄的
把身影淡出红尘
把微笑淡出红尘
做着今生永不回忆的梦
【赏析】作者用翅膀、港湾、脚印、白云等具体的形象,把极其抽象的“思念”描写得活灵活现。在爱情诗歌创作中,这是一个基本功。只有把喻体描写具体了,才能使读者产生联想和共鸣,才能达到欣赏的目的。对喻体的描写,一般要求做到6个字,即确切、生动、可感。
2.收集现代诗歌..以及它的赏析
海子——《女孩子》诗词鉴赏
女孩子
海子
她走来
断断续续的走来
洁净的脚
沾满清凉的露水
她有些忧郁
望望用泥草筑起的房屋
望望父亲
她用双手分开黑发
一枝野桃花斜插着默默无语
另一枝送给了谁
却从没人问起
春风是风
秋天是月亮
在我感觉到时
她已去了另一个地方
那里雨后的篱笆像一条蓝色的
小溪
选自《新诗潮诗集》
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未名湖丛书1985年版
不同于海子的绝大多数诗作中所展现的罕有的力度,浑厚而奔放的气质,对宗教真理的悲痛关怀以及对生命赤子般的讴歌,他的《女孩子》在风格上则显得清丽绝尘。
也许看多了都市中伪饰的清纯,苍白的矫情,当读到海子的《女孩子》时,一股清新、充满田园芳菲的气息扑面而来。全诗开篇女孩子的意象像许多中国三、四十年代现代派诗歌中的意象一样无不流露出视觉上的透明性,“洁净的脚沾满清凉的露水”,勾勒出一位晶莹清纯的女孩子形象,她的到来与其说给人一种视觉上的轻盈,不如说给人一种心理上的纯净、朦胧的感受。美国学者韦勒克在阐述视觉意象这一概念时,强调了意象“是一种感觉或说知觉,但它也代表了暗示了某种不可见的东西,某种内在的东西”,揭开女孩子的视觉表象,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类似于初恋的若即若离,纯洁羞怯的情怀。在诗的第二部分,海子尽量不动声色又调动所有蕴含隐喻色彩的视觉意象来抒写“初恋”的情愫。“房屋”“父亲”都是家园的象征,她以忧郁的神情告别家园,恰恰流露出对往昔的留恋对将来的迷茫,初恋时那份青涩的忧伤淡淡地泻出,斜插在发间的那枝默默不语的野桃花正象征着女孩子无邪纯真、脉脉无语的爱慕之情,“此时无声胜有声”,诗人以含蓄地点了另一枝野桃花“送给了谁”,在“却从没人问起”的背后留给读者犹有余香的寻思和品味。
如果说此诗前两部分表现了诗人对初恋的感性体验,倾注了他朴素的真挚,那么最后诗人则把这种真挚之情凝聚成对所有年轻生命的讴歌。风和月亮两个物象既是秀节的标志,又是诗人对像月亮一样皎洁、风一样飘忽不定的纤尘不染的感情最深刻的体验,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当你感觉到她在你心中留下的痕迹欲去捕捉她那倩影时,她已杳无踪影。“每一个人心中都有方埋葬初恋的圣地”,在海子的心中,那是一隅清澈晶莹透明美好的圣地。
海子的《女孩子》也许更适合欣赏,独自品味。对每一位读者,他们依据各自的经验,对其中的象征进行不同的诠释,海子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洗尽铅华、纯蓝色的感情空间,我们不难想象进入这种“思无邪”的境界,任何一种明确的解析都是对这种境界的亵渎。
给你一个网址,上面有很多
.org/article/SCJS/article/XDSG/
3.吴奔星的诗歌《别》的赏析,是什么意思
别—-吴奔星
你走了
没有留下地址
只留下一串笑容
在夕阳里
你走了
没有和谁说起
只留下一双眼睛
在露水里
你走了
没有说去哪里
只留下一排影子
在小河里
你走了
笑容融化在夕阳里
双眼动荡在露珠里
影子摇晃在河水里
哪里都有夕阳
哪里都有露珠
哪里都有河水
你走了 留下了整个的你
全诗从结构上来看前三段是相互的否定和不断的反复,在最后两段将思念升华。夕阳、露水、小河,由远而近,由静到动,远近结合,静动相映,景情相融。夕阳隐含着失落、失望;露水预示着黎明、希望;小河则昭示着生命的律动和爱情的永恒。这些大自然中最常见的景物,被诗人信手拈来,寥寥数语,看似平淡,却感人至深。与马致远的小曲《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有异曲同工之意。笑容、眼睛、影子,由实而虚,由局部到整体,思念之切,无奈之深,被表达得淋漓尽致。夕阳、露水、小河无处不在,笑容、眼睛、影子常浮心海,一句“你走了留下了整个的你”将思念升华为永恒的记忆。同样是自然中最常见的景物,马致远的小曲《天净沙秋思》是以断肠人触景生情谱成,吴奔星的小诗《别》则是以断肠人触景感怀写成。所不同的是一为旅愁,一为思念。吴奔星先生写这首诗时,到底是表达人生的离别还是爱情的追思,已很难考证,其实这并不重要,人生一世,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亲朋好友的生离死别,唯有爱,才有别离。窃以为先生的“别”指的是那种不再相见、阴阳相隔的生离死别。
4.水镜的诗歌赏析
维多夫罗非常重视意象的作用。他认为意象是诗歌创作的基础,是联系不同事物的手段,是表现意境和神韵的关键,并只有通过生动、鲜明的意象,才能实现一定的美学原则。在《水镜》中,诗人就给我们塑造了“镜子”这一鲜明的意象:这个镜子是变化无形的,它不是普通的镜子,这个镜子会魔法,它能够“化作小溪”,“远离我的房间,沿着黑色流去”;这个镜子具有很强的能力,它“比宇宙更深”,更令人惊奇的是“所有的天鹅都在那里沉浸”。镜子被人格化,带有了生命的特质。
这面镜子原来是“在梦幻的天空下”,而且“在它的波浪上”,诗人的想象力在飞驰,诗人的“憧憬像船儿一样远航”。远航之后,会出现神奇的景观,那就是“一朵神秘的玫瑰在我心中开放”,还有“一只陶醉的夜莺在我手上抖动翅膀”。于是,诗人把抽象的幻觉具体化,把那些晦涩的东西用鲜明的意象表现出来,写得清晰准确。
维多夫罗年轻时推崇法国作家,也接受西方先锋派诗歌的影响。他反对一切传统,主张诗歌是“绝对的创造”,并宣称“诗人的第一个责任是仓造;第二个责任是创造;第三个责任还是创造”。《水镜》鲜明地体现了他的创造主义思想。他把镜子人格化,而且借助于人格化的形象把晦涩的东西写得清晰、明白和准确。除此之外,他还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把具体的东西抽象化,给人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本诗还带有很强的象征主义和魔幻主义的色彩,镜子可以“化作小溪”,“远离我的房间”。这本身无可非议,但它却是“沿着黑色流去”。其中“黑色”一词带有充分的象征意义,而黑色本身就代表神秘。
5.诗歌的赏析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把酝酿已久的思念交给秋风,让明月演绎相思的旋律,将期待团圆的心放飞到天空,在异乡斑驳的夜空下又想起你—–我的故乡。
我的故乡——东仰绿春。座落在哀牢山脚下,李仙江畔,那里风景奇特,环境优美,民风纯朴。那里有我心爱的父母和儿时的伙伴。
为了求学,我远离家乡来到锡都个旧,每个学期最多回两次家,不离乡不知思乡何滋味,每到周末看到舍友们一个个高高兴兴地回家,我很是羡慕,周末的宿舍空荡荡的毫无生气,夜晚一个人在空寂的宿舍里连个讲话的人都没有,唯一可做的就是给家里人打电话来缓解心中的落寂,或打给朋友聊一聊近况来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孤独的人儿。夜很漫长,思乡的情绪也正在滋长,我没有任何的一丝睡意,我的思绪会去追逐家乡亘古灿烂的太阳,泪水悄然而逝。我想家了。
明月本无价,高山皆有情。路遥千里,不断相思,人虽不至。心向往之,故乡我和你貌似隔着千山万水,却从不曾远离,我想念外婆的茅草房,东一座西一栋,就像大山里的蘑菇丛,密密麻麻,自然,纯朴,可爱。我想念外公的藤格子椅,小时候坐在上面玩,阳光照在掌心,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当我握紧拳头时,它却早已怃影无踪,那近在手中的感觉是一场美丽的幻觉。外公把它放到院子里的丰收瓜架下,沏上一杯茶,他坐在上面,在一旁玩的我看着外公的神态,就如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人生感慨。
每一学期结束的时候,是最令我向往的时候。通常在放假前的一周我就按奈不住情感。,这一周对我来说无疑是一学年中最漫长也是最幸福的一周,我沉浸在回家的幸福之中,别提好好复习功课了。这也是我最烦闷的一点,意念总是战胜理志,每每我拿起书要好好复习,临时抱一下佛脚时,那种高兴劲又涌上心头,课本当然也是丢在一边,去收拾行李,即使我的行李已被我收了好多遍……
故乡,多少个夜里我面向西而驻立在宿舍走廊里,仰望夜空,思念向故乡生长,遥想每一颗繁星上都藏有一个笑脸,让人望眼欲穿,心动欲摘。
6.诗歌赏析
绝句
石柔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
轻黄==淡黄 飞球==杨树籽
(1)诗人借扬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或表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扬花,抒发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重点在旅愁、离情、意思相近即可。)
①诗人借物(景)抒情,托物言志。借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
②对比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更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显得深沉感人。
③通感:颜色无轻重,但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使人感到“轻飘飘”的感觉。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来描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或答:此处的“黄”借代杨花。杨花随春风飘荡 ,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一个“轻”字便可体现出这样的一种感觉。
[今译]我比那随风轻扬的杨花更飘忽不定,杨花的绝飞离散,仅仅忙一个春天。
[赏析]“杨花”,杨树籽,表面具毛,状同柳絮,古人常以杨称柳,杨、柳通用,如司空图《暮春对柳》:“萦愁惹恨奈杨花,闭户垂帘亦满家。”在古典诗词中,则用以表达某种愁绪,如北魏胡太后《杨白花》的“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苏轼《水龙吟·和章质夫杨花韵》的“似花还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路旁,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诗人不仅把自己转徙流离的生涯和“飘荡”的杨花比,而且超出传统手法的窠臼,要同杨花比出个程度,在结构上递进一层,使其郁积于心的客愁乡情通过着力反衬,显得格外深切动人,从而取得从正面说难以获得的抒情效果。第二句,用点即点的手法收束全诗,至于何以要说“杨花只是一春忙”,这以后还有什么话未说,作者有心留下一段空间,由人猜想。
7.三首诗的赏析
闻雁
【年代】:唐
【作者】:韦应物——《闻雁》
【内容】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赏析】: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首夏离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这是一个秋天的雨夜。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下个不停的淅淅沥沥的秋雨,益发感到夜的深沉、秋的凄寒和高斋的空寂。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不免要触动远宦者的归思。韦应物家居长安,和滁州相隔两千余里。即使白天登楼引领遥望,也会有云山阻隔、归路迢递之感;暗夜沉沉,四望一片模糊,自然更不知其眇在何处了。故园的眇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一、二两句,上句以设问起,下句出以慨叹,言外自含无限低徊怅惘之情。“方”字透出归思正殷,为三、四高斋闻雁作势。
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已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使得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难以为怀了。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给读者自己去涵咏玩索。“归思后乃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沈德潜《高诗别裁》)
光从文字看,似乎诗中所抒写的不过是远宦思乡之情。但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和充溢在全诗中的秋声秋意,却使读者隐隐约约感到在这“归思”、“闻雁”的背后还隐现着时代乱离的面影,蕴含着诗人对时代社会的感受。
沈德潜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说诗晬语》)。古澹,确是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从这首《闻雁》可以看出,他是在保持绝句“意当含蓄,语务舂容”的特点的同时,有意识地运用古诗的句格、语言与表现手法,以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诗句之间,避免过大的跳跃,语言也力求朴质自然而避免雕琢刻削,一、二两句还杂以散文化的句式句法。这种风格,与白居易一派以浅易的语言抒写日常生活情趣(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判然属于两途。
池鹤
【唐】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赏析】
这是一只被囚的鹤,它的品格和仪表与众不同(鹤立鸡群),不会像鸬鹚那样侍奉权贵,也不会像鹦鹉那样讨好别人。鹤的鸣声美。汉以后,诗文中常以“鸣鹤”或“鹤鸣”喻君子。本诗借物抒怀,以囚鹤自喻,一个“怅”字,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当时诗人被贬江州司马,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伤感的诗渐多 。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这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词鹤立鸡群。在高高的竹笼前找不到自己的知音,在庸俗的鸡群还凸显着自己的风度和节操。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此句,从表面上看,是丹顶鹤害怕低下头,头上象征高贵的标志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忧白色的毛色变得不好看。从意义上理解,应该还有一层:低下头,不仅仅担忧高贵的标志不再,还因为低头本身就代表了屈服和卑微,和孤高的形象气度相悖;“晒翅常疑白雪消”,这里的白雪不仅仅是指毛色,更多的是保持一种圣洁的清白。由此,一个清高孤傲,而又不愿意对世俗妥协的丹顶鹤形象便脱颖而出。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转眼四望,觉得鸬鹚毛色污浊,徒有其表而又善于学舌的鹦鹉太娇弱,这两者不仅形象气质欠佳,而且善于侍奉讨好主人,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和主见,更不要说具备一副铮铮的傲骨了。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没有知音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的望向远方,那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丹顶鹤所思的,不仅仅是宝贵的自由,还有知音的赏识,和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
本诗也可以说是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寓人。
池鹤(其二) 白居易
池中此鹤鹤中稀,恐是辽东老令威。
带雪松枝翘膝胫,放花菱片缀毛衣。
低徊且向笼间宿,奋迅终须天外飞。
若问故巢知处在,主人相恋未能归。
8.诗歌的赏析短一点
欧阳修
浪淘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此词为明道元年(1032)春,欧公与友人梅尧臣在洛阳城东旧地重游有感而作,词中伤时惜别,抒发了人生聚散无常的感叹。
首二句语本于司空图《酒泉子》“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而添一“共”字,便有了新意。“共从容”是兼风与人而言。对东风言,不仅是爱惜好风,且有留住光景,以便游赏之意;对人而言,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方归。“洛城东”揭出地点。洛阳公私园囿甚多,宋人李格非著有《洛阳名园记》专记之。京城郊外的道路叫“紫陌”。“垂杨”同“东风”合言,可想见其暖风吹拂,翠柳飞舞,天气宜人,景色迷人,正是游赏的好时候、好处所。末两句说,都是过去携手同游过的地方,今天仍要全都重游一遍。“当时”即下片的“去年”。“芳丛”说明此游主要是赏花。
下片头两句深深地感叹:“聚散苦匆匆”,是说本来就很难聚会,而刚刚会面,又要匆匆作别,这怎能不给人带来无穷的怅恨。“此恨无穷”并不仅仅指作者本人而言,也就是说,在亲人朋友之间聚散匆匆这种怅恨,从古到今,以至今后,永远都没有穷尽,都给人带来莫大的痛苦。“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南朝梁江淹《别赋》)好友相逢,不能长聚,心情自然是非常难受的。这感叹,就是对友人深情厚谊的表现。下面三句是从眼前所见之景来抒写别情,也可以说是对上面的感叹的具体说明。“今年花胜去年红”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今年的花比去年开得更加繁盛,看去更加鲜艳,当然希望同友人尽情观赏。说“花胜去年红”,足见去年作者曾同友人来观赏过此花,此与上片“当时”呼应,这里包含着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也说明此别已经一年,这次是久别重逢。聚会这么不易,花又开得这么美好,本来应该多多观赏,然而友人就要离去,怎能不使人痛惜?这句写的是鲜艳繁盛的景色,表现的却是感伤的心情,正是“以乐景写哀”。末两句意为:明年这花还将比今年开得更加繁盛,可惜的是,自己和友人分居两地,天各一方,明年此时,不知同谁再来共赏此花啊!再进一步说,明年自己也可能已离开此地,更不知是谁来赏此花了。把别情熔铸于赏花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构思新颖,富有诗意,是篇中的绝妙之笔。而别情之重,亦即说明同友人的情谊之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