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中婚制和婚俗的研究综述
《诗经》中的爱情诗一度被曲解,近来逐步恢复原貌。
其中的婉转情韵,虽经千载,如今读来仍有感于心,它反映出的当时婚俗与民俗也极具研究价值。一.一夫一妻制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曾经历原始群婚、血族群婚、亚血族婚、对偶婚等形态,后来才正式确立了一夫一妻制。
一夫一妻制由父系氏族社会开始实行,女子离开自己氏族嫁到男方,从夫居住,所生子女由父系计算世系。《周官》记载:“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
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
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这种活动很可能是从群婚制到对偶婚制的过渡形态遗留。至今苗族仍有“游方”等类似社交活动。
从《诗经》中可以看出,一夫一妻制已确立下来。《周南·桃夭》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句子,明显是女子出嫁到男家。
《卫风·氓》中,“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从中可看出对爱情的专一已是一种通行的道德观念,并有信誓来坚定专一的爱情。
这种观念只有在父系社会一夫一妻制确立时才可能产生。至于《鄘风·柏舟》中“之死矢靡他”的激烈誓言,就更加动人心魄了。
其《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以及《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唐风·羔裘》“岂无他人?维子之故”,无疑是一种与现代极为接近的专一爱情观。
二.婚礼制度周代有一整套婚礼仪式。据《仪礼·士昏礼》规定,媒聘婚有六道程序是为六礼。
包括:(1)纳采。男家请媒人到女家说亲,得到女方应允后派使者送上雁为礼物,向女家正式提出缔婚要求。
(2)问名。男方使者问女子生母之名,以分嫡庶,并问女子名字、排行、出生年月,以用占卜。
(3)纳吉。男方占卜,获吉兆后派人带着雁到女家报喜,行纳吉礼后,婚约正式确定,凶兆则无须纳吉。
(4)纳征。亦称纳成,向女方送聘礼。
(5)请期。男方占卜选好结婚吉日后,征求女方同意。
(6)亲迎。到婚期,新郎乘黑漆车亲往女家迎娶。
这种制度在《诗经》中有所反映。《卫风·氓》“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即体现了占卜和迎娶。《豳风·东山》“之子于归,皇驳其马。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回忆新婚的景况。《郑风·将仲子》“父母之言,亦可畏也”,描写了情人订婚后,女子仍怕人言可畏。
《诗经》中还有对媒的描写。如《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齐风·南山》“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周代的六礼与男女双方家族的关系密切,要有双方父母、媒人等一系列手续。
但这并不等同于后世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关于这一点在以下还有叙述。三.婚年与婚时《周官》记:“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越语》勾践法令则规定男二十娶,女十七嫁。一般认为,男三十、女二十是极限,不可超过,可以嫁娶之年则为男十六、女十四。
战乱过后需要多增人口时,婚年就早,过期不嫁娶还要受处罚。再来看《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女子心情如此迫切,不能简单地以“有女怀春”(《召南·野有死麕》)来概括之了。
关于婚时也有规定。《荀子·大略》:“霜降逆女,冰泮杀止。”
古代农民冬则居邑,春则居野。田牧之世,分散尤甚。
故嫁娶必始秋末。迄春初,雁来而以为礼,燕来则祀高媒,皆可见嫁娶之时节。
《媒氏》:“仲春奔者不禁,盖以时过而犹不克昏,则必乏于财,故许其杀礼。”(吕思勉《先秦史》)《卫风·氓》中诗句“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女主人公提出的婚期正是秋天。在六礼中,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都要以雁为礼物,有说是取雁南往北来顺乎阴阳,象征阴阳和顺,也有说象征爱情忠贞。
但我认为其初始来源还是与季节有关,以雁为礼则限制了婚礼的季节。正如吕思勉先生分析,秋末至春初是农闲时节,又因收成而有余财办婚礼。
可见礼制不是凭空规定,而是与当时社会情况相适应的。(罡风案:由此想到《史记·礼书》中司马迁所概括的“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实礼并不是现代人所臆断的“形式主义”,礼有着更深刻的内涵。)
这里补充一句,由古籍“奔者不禁”、“令会男女”的记载看,当时男女交际较自由,《诗经》中大量的情诗证实了这一点。从《王风·大车》“岂不尔思,畏子不奔”也可看出当时青年状况之一斑。
当时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后世礼教压制下的情况及今人的想象是不同的,子女也有一定自主权。繁复的婚礼意义在为当事男女作公证,确认将来的子女、财产分配等问题,是对双方的保护,无疑具有社会进步意义。
这与后人臆想的是大相径庭的。 婚,古写作昏。
婚礼都是在黄昏进行的。《唐风·绸缪》“三星在天”,可见婚礼在晚上举行。
有意见认为《陈风·东门之杨》是写男女在城外相会,实际应是写新婚。“昏以为。
2.古诗词中描写婚嫁的场面或礼仪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是一首中国古代著名的从恋爱到结婚的诗作,其中“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即描写了隆重的结婚场面。
桃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夭》是自古流传的贺新婚诗。
述婚诗二首 【汉】秦嘉
一
羣祥既集。二族交欢。敬兹新姻。六礼不愆。
羔雁总备。玉帛戋戋。君子将事。威仪孔闲。
猗兮容兮。穆矣其言。
二
纷彼婚姻。祸福之由。卫女兴齐。褒姒灭周。
战战竞竞。惧德不仇。神启其吉。果获令攸。
我之爱矣。荷天之休。
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馀 【唐】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镜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3.古诗词中描写婚嫁的场面或礼仪
古诗词中描写婚嫁的场面或礼仪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是一首中国古代著名的从恋爱到结婚的诗作,其中“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即描写了隆重的结婚场面。
桃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夭》是自古流传的贺新婚诗。
【唐】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镜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4.写一份关于农村婚丧嫁娶消费及反思的实践报告
在农村,婚丧嫁娶作为传统礼仪习俗而备受重视,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在婚丧方面的消费也不断增加,但是由于风气使然,红白喜事花费攀比现象严重。
在300户人家中,有273户认为婚丧支出偏高,197户需要借债办红白喜事,而借债款额在5000元以上的达138户,许多农民不堪承受。 通过对广水市杨寨镇方店、同心、余店等6个村的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农村存在着的畸形奢侈消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婚嫁大操大办,消费盲目攀比。现在农村青年结婚不顾家庭实力,追求高消费,盲目攀比摆阔气讲排场的现象日益严重。
一次结婚费用,一般要花万元以上,甚至不惜借钱结婚,主要是送彩礼、购物品和摆酒席。杨寨村小杨湾一个收入并不宽裕的青年农民结婚,花费两万元,其中一万元给女方彩礼、置办嫁妆、请酒席;男方买家具、家电,请酒席花了一万元。
酒席16桌,大约每桌300元,用了几十条烟,百把斤酒。他感叹道,农村时下就是这样子,结婚都要花这个钱。
他年迈的父母只能摇头苦笑,他们靠种田过日子,全家辛辛苦苦攒了好多年,这一下就用光了,而且家中还有个小弟弟正在上学,将来也要结婚成家。周围几个拉家常的乡亲也是你一言我一语,毫不隐讳地说:从说亲、走亲到出嫁结婚,一般都要花两万多元,比如新娘10套衣服,金耳环、金项链、金戒指,还有冰箱、彩电、摩托、沙发、组合柜,还都要请小轿车接亲。
当然,这些都不包括为结婚而盖房的钱。如此算来的话,男方总需要各种花费2万元左右,有的人都要借债办婚事。
这种结婚,造成了一部分农村青年婚后经济困难,削弱了对农业扩大再生产的投资,而且高价媳妇常常使家庭不和,夫妻反目,形成社会稳定隐患。 二、奢办丧事盛行。
为尽孝心“死要面子”。在调查途中,有一处马路上撒的满地黄纸钱,一二百米长,纷纷扬扬,甚是壮观。
一打听,说是刚刚走过一支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据村民李某谈到,农村办个白喜事起码花上三四千元,场面做的大的会花上近万元,包括安葬费、酒席费和一些迷信活动费等。
现在不少农村推行了火葬政策。但是多数农民仍安排“土葬”,即便少数农民将死者火化后,还是把骨灰装入棺材埋葬,出丧时举行隆重的“穿棺”仪式,子女儿孙披麻带孝,烧香磕头。
有些农户还向棺材内投金银纸币,在送葬路上扔钱,名曰“铺金盖银搭银桥”。一般丧礼会请道士唱班,唱个1—3天,六七个人,一天出场费300元左右,还得烟酒饭菜好好招待。
在埋葬以后,还要给死者立碑,举办“五七”、“白日”、“满孝”等祭奠活动,并买一些专门为死者扎糊的纸马、纸人、纸电视机、纸轿车等祭品在坟前祭烧。其实有的老人生前都不被赡养,孤苦伶仃,死后儿女给自己讨个好名声,不惜重金替自己装脸面。
奢办丧事不仅自己耗费了大量钱财,而且毒害了青年一代的身心健康。 对于这些农村畸形消费,社会上认识并不一致。
有些人对此不以为然,有些人则认为是人之常情不可避免,甚至将之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一些县乡政府对其危害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事实上,这种畸形消费存在诸多危害,不仅使手头并不宽裕的农民增加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而且使不少陈规陋习泛起,对社会风气、精神文明造成负面影响。
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应加强宣传和引导,把移风易俗当作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来抓,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农民合理消费。不要把婚事办得排场体面误解为富裕文明的象征,不要把出丧轰轰烈烈误解为孝顺有道,就是“传统美德”。
乡村干部在指导农民发展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正确引导广大农民更新观念,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要倡导文明婚礼,不大办宴席,大收彩礼,把钱投入农业生产;要提倡“厚养薄葬”,尽自己能力扶养,让老人有生之年享儿女福。
5.有关古代婚丧嫁娶的文言知识
“婚丧嫁娶”这四个字,这是国家法定的批假条件。它们分别指:
婚—自己结婚
丧—直系亲属过世,岳父母、父母、配偶、子女等。
嫁—女儿嫁人。
娶—儿子娶妻。
下面是一些传统习俗。
按照中国汉族传统习惯,结婚时要贴红对联,戴红花,新郎新娘要披红挂彩,故称为“红事”。人死了,其子孙要披麻戴孝,一律用白布,故称为“白事”。
红白喜事的操办由于民族风俗的不同而异。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移风易俗,红白喜事的操办也已大大从简。
1.婚姻习俗我国婚姻习俗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特别经过封建时代的演变与丰富,形成一整套婚俗规范。婚姻习俗直接受婚姻制度的影响,我国由于多民族及其社会发展不平衡,在婚姻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婚俗形式,有些婚俗至今都还存在一定影响。就我国民族的婚俗现状来看,我国婚姻目前至少有以下几种礼仪,即求婚、合婚、相亲、订婚(过小节)、完聘(过大节)、定婚期、迎聚、拜堂、婚宴、合卺、闹房、归宁。这些程序联系起来构成了完整的婚礼。
2.丧葬习俗人死为丧,为死者举行一定的安葬仪式称为葬。不以礼仪的葬叫做埋。丧葬礼简称丧礼、葬礼。丧礼的程序一般有停、奔丧、挂孝、坐夜(守灵)、入殓、吊孝、出殡。葬礼有集体葬、合葬、迁葬、蒿葬、水葬、风葬、悬棺、洞穴葬、火葬、土葬、天葬等。现代丧葬礼仪有下面一些具体礼节:成立治丧组织、发讣告、赠挽联、唱挽歌、献花圈、戴黑纱白花、守灵、向遗体告别、开追悼会、致悼词等。
6.婚丧嫁娶习俗有哪些
婚俗 蒙古族旧时青年男女婚事亦多由父母包办,除少数王公贵族外,均一夫一妻制。
同姓禁婚。赤峰地区蒙古族婚俗,除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习俗,又吸收了汉、满族部分礼节,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礼仪程序。
婚俗整个过程有求婚、许婚、订婚、下聘礼、举行婚礼几道程序。主要特点体现在迎送亲上。
旧时迎亲新郎亲自率队,路远的还要带上蒙古包、肉食、奶酪和酒等,到女方家不准直入其家,须在附近选一吉地安营扎寨,然后新郎、伴郎打扮整齐,率迎亲队伍,去新娘家,到后不进屋,先乘马绕房一周,此时女方家邀请的4位博日根(嫂子)出来拦住新郎进行对词,形成有说有唱,所提问题皆稀奇古怪,难以对答,以试新郎学识、机敏水平。答词后才准新郎进屋排宴招待。
送亲起程时,女方家选4位歌手,唱4首歌,每人向新郎敬4杯酒。出门时 ,新郎新娘还要围门口在点上香的香炉绕三圈,以示净身,除去秽物。
7.古代嫁娶礼仪
古代婚姻礼仪
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7a686964616f31333236366266、请期、亲迎。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
一、纳采
六礼之首礼。男方欲与女方结亲,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古纳采礼的礼物只用雁。纳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开始。后世纳采仪式基本循周制,而礼物另有规定。
二、问名
六礼中第二礼。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仪礼·士昏礼》:“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郑玄注:“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贾公彦疏:“问名者,问女之姓氏。”
三、纳吉
六礼中第三礼。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古时,纳吉也要行奠雁礼。郑玄注:“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于是定。”
四、纳征
亦称纳成、纳币。六礼中第四礼。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礼。《礼记·昏义》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男方是在纳吉得知女方允婚后才可行纳征礼的,行纳征礼不用雁,是六礼唯一不用雁的礼仪,可见古人义礼之分明。历代纳征的礼物各有定制,民间多用首饰、细帛等项为女行聘,谓之纳币,后演变为财礼。
五、请期
又称告期,俗称选日子。六礼中第五礼。是男家派人到女家去通知成亲迎娶的日期。《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请期仪式历代相同,即男家派使进去女家请期,送礼,然后致辞,说明所定婚期,女父表示接受,最后使者返回复命。
六、亲迎
又称迎亲。六礼中第六礼。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诗经·大雅·大明》:“大邦有子, 天之妹,女定阙祥,亲迎于渭。”亲迎礼始于周代,女王成婚时也曾亲迎于渭水。此礼历代沿袭,为婚礼的开端。亲迎礼形式多样。至清代,新郎亲迎,披红带花,或乘马,或坐轿到女家,傧相赞引拜其岳父母以及诸亲。岳家为加双花披红作交文,御轮三周,先归。新娘由其兄长等用锦衾裹抱至轿内。轿起,女家亲属数人伴送,称“送亲”,新郎在家迎侯。
8.很急的问题,关于《诗经》和周代礼仪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
诗经之中关于情爱的使不少,但其中不像你说的会有那么多畏于身份等级而无法结合的怨诗。如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兼葭》表现了男女之间如梦的追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摽有梅 》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另如《邶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
孔子也推崇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就是,《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总体上)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公认道德原则的。否则不可能用以“教化”。 可见这些男女自由恋爱在当时是正常合乎社会道德规范的。
但必须注意,这些只是上古时代遗留下来的习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社会上的新的道德规范正在形成,《周礼·媒氏》也规定了人们结婚必须要经过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就是如此
9.古诗词中描写婚嫁的场面或礼仪
最佳答案关雎 《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这是一首中国古代著名的从恋爱到结婚的诗作,其中“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即描写了隆重的结婚场面。 桃夭 《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桃夭》是自古流传的贺新婚诗。
述婚诗二首 【汉】秦嘉一羣祥既集。二族交欢。
敬兹新姻。六礼不愆。
羔雁总备。玉帛戋戋。
君子将事。威仪孔闲。
猗兮容兮。穆矣其言。
二 纷彼婚姻。祸福之由。
卫女兴齐。褒姒灭周。
战战竞竞。惧德不仇。
神启其吉。果获令攸。
我之爱矣。荷天之休。
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酬朱庆馀 【唐】张籍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镜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