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拜年
  • 燃放鞭炮

大年初一(为什么要发大年初一?)

今天是正月初一,新年的第一天。祝大家新年快乐。

按照农历的计算,正月初一是农历的初一。我们把每个月的第一天叫做正月初一,所以也叫“元朔”。元是首当其冲的意思,所以正月初一在古代也叫“元日”。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元旦是最重要的一天。毕竟是春节。它是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另外两个是端午节和中秋节。这一天,有许多传统而有趣的习俗和活动,历代文人也喜欢在这一天吟诗赋赋,以示庆祝。

小时候最喜欢的事就是走亲访友拜年放鞭炮。前者有压岁钱,后者纯粹好玩。其实拜年和放鞭炮这两个民俗,自古就有。我们一起从两首古诗中探究。

拜年

新年快乐

文徵明

如果你不要求见面,你只会去拜访,但那份著名的报纸将会充斥我们的房间。

我也跟人扔几张纸,世界太简单不太空虚。

拜年不是简单的春节活动,而是一门高深的社会学问。

现代人的拜年方式和古代有很大不同。现代的拜年一般是拜访,或者去亲戚家,朋友家,或者邻居家互相祝贺新年。大家在一起谈家庭,吃个饭,真的没什么好处。打个电话,发个微信,哪怕是拜年。

在古代,拜年很复杂。早在秦汉时期,拜年的习俗就已经形成,可以分为两种形式。

第一,祭拜天地之祖。第一天早上起床,首先要摆好各种神的神像和祖先的画像,摆好贡品,点上香蜡,磕头。如果是很好的朋友,应该去对方家里祭拜对方的祖先。

祭祖之后,还要给家里的长辈拜年,跪拜磕头,说一些吉祥的话,比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

另一种是拜访亲戚、同事、邻居,这是不一样的。如果给亲戚朋友拜年,对方会设宴招待客人。酒席一定要丰盛,每道菜都会剩一点,意思是“一年以上”,而普通同事和邻居是不需要的。互相问候就好。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但是说实话,有些礼仪虽然很讲究,确实能体现文明和修养,但是真的太繁琐了。以拜年为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越来越复杂。如果所有的亲戚朋友都必须亲自去拜访,他们可能一整年都不能去祭拜。

所以唐宋以后,人们不再拘泥于登门拜访。除了自己特别要好的亲戚朋友,大部分都选择送“名刺”,相当于现代的名片,叫“飞贴”。只要派人送到对方家里,写下名字和字号,还有祝福的话就行了。如果你回到古代,春节看到别人家门口挂着一个写着“迎福字”的红色小袋子,不要以为是压岁钱,其实是用来贴名字的。

还会有专人记录来往的“名刺”。记录的小本子叫“门本”。当然,这只有大家庭才有。小家庭在几个小区里来来往往,没必要特意记录。

以明代文徵明的《新年快乐》为例,讲的是贴名刺拜年的方式:大家互寄名刺拜年,让家里挂满贺卡。像其他人一样,我只是分发贺卡,而不要求见面。虽然简洁,却饱含真情。

现在有些年轻人认为流传下来的各种习俗都是繁文缛节,都是假的,其实不是这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社交是一种必要的社交活动,是一种联系感情、巩固关系的方式。退一步说,即使不需要社交,也需要起码的礼貌和尊重。

所以,在拜年这件事上,我们可以摒弃琐碎,尽量简单,但还是需要一些基本的礼仪。

燃放鞭炮

元日

王安石

鞭炮的轰鸣声,旧的一年过去了;温暖的春风迎来了新年,人们愉快地喝着新酿的屠苏葡萄酒。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妖怪,会在岁末找人类的麻烦。经过与“年”长时间的斗智斗勇,人们终于发现了它的弱点——怕火怕爆炸。所以,每当年兽攻击人类的时候,大家就会聚在一起放鞭炮把年兽赶走。直到年兽被驱逐出境,人们才开始庆祝,这个过程叫做“过年”。

久而久之,这种习俗流传得越来越广,形成了我们最隆重的节日。

王安石的《一月节》不仅写了新年放鞭炮,还写了其他几个习俗,比如喝屠苏酒,换新桃符。过年时欢乐热烈的气氛十分浓厚,真是北宋过年习俗的生动写照。

今天,这些习俗中的一些已经在生活中消失了,比如喝屠苏酒,但仍然喝酒来活跃气氛;有些变化,如符涛,逐渐演变成春联;至于放烟花,会一直留在我童年的记忆里。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