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鞭炮的起源(放鞭炮的起源和传说)

一般我们认为燃放鞭炮可以营造节日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好运。但如果追溯鞭炮的起源,就会知道古代放鞭炮的初衷及其演变历史。《荆楚年谱》上写着:“正月初一,庭前鸡鸣放鞭炮,以避山中恶鬼。”这一记载表明,鞭炮是古代一种驱除瘟疫和邪灵的声音工具,这使得燃放鞭炮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实这完全是古人的误解造成的。在古代,根据神异经记载,人们在山上睡觉,晚上点篝火,是为了做饭取暖,也是为了防止野兽入侵。但是山里有一种不怕人不怕火的动物,就是年兽,经常在人不备的时候袭击人和动物。

为了庆祝新年,人们想到在火中燃烧鞭炮,并让它们随着竹子的噼啪声逃离。这里说的动物叫“山嫂”。古人说它能使人患寒热之病,使人患寒热之病的就是鬼,吓跑了山臊,也就是驱除了瘟疫,使人得到吉祥平安。人们早起放鞭炮。据说这样做是为了赶走山魈。山魈据说是古代山里凶猛的独角鬼,但它最怕声音,所以人们用烧竹子的声音把它吓跑。有了火药,人们就把它装进竹筒里做成鞭炮,再做成纸筒,也叫炸药或鞭炮。如今,人们不再相信“山魈”了,但他们仍然习惯在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以庆祝节日,振奋精神。所以从大年三十的晚上到大年初一的凌晨,鞭炮声总是不断。

人们的传统观念是,过年总喜欢多求好运,希望一切顺利。里面有很多旧习俗。如果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扫帚的习俗,被认为在新年使用扫帚会扫走运气和财富,在新的一年里很难交上好运。如果一定要扫地,一定要从外往里扫。为了使这一习俗流行起来,正月初一也被定为“扫帚生日”。过年不要骂孩子,说话要特别注意。如果一个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他的饭碗,大家绝对不会骂他。他们反而会说他“一年四季平安”,因为“破”“老”的谐音冲了不祥的气息。过年了,大人最怕孩子说溜嘴,说些过年不吉利的话。除了横向照顾和纵向照顾,有些地方还会用一块红布或纸莎草纸给孩子擦嘴,意思是把孩子的嘴当烟蒂。即使他们说了什么不吉利的话,也无异于放屁。有些人把橘子和荔枝放在枕头旁边,称之为“压果”。橘子和荔枝与“吉祥”谐音,希望有一个繁荣的未来。世界各地仍有许多习俗用事物象征好运,如《西湖游览记》中记载“热栗炭置于杭州中堂,意为枝繁叶茂;青龙附于左壁,寓意春游;房檐里插芝麻秆,表示越来越高;”如果你在柿饼上签一个柏枝,在大橘子上结,就万事大吉了。“有些地区还有一种习俗,就是偷财神的雕像,偷完之后藏在裤裆里,以取成语‘财神入库(裤)”之意。在这些异想天开的趣味和习俗中,不乏历代勤劳人民奉承命运之神的良苦用心。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