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百货(算上北京仅有的老百货)

每到周末,各大超市总是人山人海,各种生活用品都可以在这里一站式买到。你还记得那个三尺柜台,那个售货员面对面的老百货商店吗?这些老百货商店中有几家位于北京的三环内。他们给老北京人留下了一点印象,似乎时间不忍心在那里前进。

湖坊路百货商店

西城区魏碑路81号

临街的虎坊路百货大楼大玻璃窗,是繁华都市里的别样风景:白色运动鞋,军挎,花手帕,搪瓷脸盆,蓝色白条运动服……看着看着脑子就被拉回七八十年代。

推开门,老式的玻璃柜台和木质货架上堆放着各种北京人熟悉的旧货。

友谊雪花膏,海鸥洗发水,老式铁锅,传统白球鞋,白鞋粉,帽子上的五角星,旧自行车配件…这些老物件中有许多已经绝版了。

友谊雪花膏被我们用了很多年。你找到了吗?拧开瓶盖,瓶口有一层封蜡。老百货的店员说,蜡可以保质保鲜,但是不耐用,用一段时间就会开裂,可以用这个来判断保质期。如果你看到蜡裂开了,它就过期了。怎么样?老国货的封蜡是不是比今天找不到或看不清印出来的生产日期更巧妙直观?

灯洗衣皂

铁锅

瓷器“和盆”

高脚痰盂

Tiger的许多客户都是周边地区的居民。每天,他们都很早走,然后进去看看。他们不一定买什么东西,但是他们习惯了去拜访和打招呼,听售货员说“早上好,给你”“请慢慢看”。

老虎的上级单位是原第一商业局宣武百货,是三大老牌百货中唯一没有出租柜台的。因为房子属于这个单元,租金还是房管局时代的价格。但是退休员工是在职员工的好几倍,店里最年轻的也快五十了。支持在职和退休的人,不给上级增加负担,是这个老百货的目标。

大方百货商店

东前门大街4号

繁华的崇文门路口西南角有一家大方百货。成立于1979年,前三门大街以南建起高层住宅时,为服务前三门居民区而成立的大方百货。最初,这家商店的名字是“李颖”。两年后,商场并入幸福大道幸福商城分店,工作人员商量改名字:“做生意要大方,就叫大方百货吧。”由此,大方百货正式命名。

这里的国产老化妆品很全,片仔癀,奥奇,华子,鲍贝,蜂花…

光是手油就有好几种。

肥棉裤头

手套、油、海鸥洗发水、洗衣粉、年度劳保用品。

说起大方百货的辉煌,就不能不提“出口内销”。上世纪80年代,“出口转内销”是时尚、高品质、紧俏的代名词。大方经理王(已去世)曾经是信托系统的老人。信托和外贸有交集,所以老王经理带了外贸货源。当时雅宝路的许多商人,包括各种国际奸商,都来慷慨地购买挂毯和帽子。

2000年,慷慨迎来了一个漫长的冬天。崇文建新世界商业,大量居民和单位拆迁,个人购物、集体代购、劳保用品的单子都没了。再加上大大小小超市的兴起,百货商场不再辉煌。

七年后,慷慨的春天来了。2007年,员工惊喜地发现,媒体的报道和怀旧的流行吸引了老牌百货公司的注意,这笔生意终于不亏了。但气还没消,方便快捷低价的网购又冲了过来…

无论前路如何,慷慨的员工仍然保持着老传统。中午大家自带饭菜,在店里统一加热,然后围坐在一起品尝几百种饭菜。天太热了,看起来像一家人。

永安路百货商店

西城区永安路143号

这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百货商店。它于1958年开业,已经经营了60年。时至今日,依然是水磨石地面,老旧的白炽灯、玻璃柜、木架子,墙上的海报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经发黄。旧集装箱里的货物几十年如一日,没有大的变化。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永安路的黄金时代。电视、冰箱、自行车一进店就抢购一台空。2000年左右,销售额一落千丈,员工一个月只能拿到几百元。我勉强活了下来,因为我在守卫老北京的居民区。

也是在2007年,员工发现店里有很多年轻人,南锣鼓巷等地的一些时装店也来这里进货。有些制作组甚至把这里当成了“道具店”。店员们突然意识到,陪伴了他们半辈子的商场,现在已经成了“文物”。

大叔在永安百货的柜台。针织柜台的张大爷已经干了40年了。

化妆品柜台的老张,卖了三十多年化妆品,知道女人用哪些化妆品保湿,用哪些化妆品美白。

日用品柜台的高度,已经在柜台站了30多年了。从锅碗瓢盆到针,他都清清楚楚,整整齐齐。其实大叔们站柜台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老店太老了。过了55岁这个门槛,女士们都已经退休了,剩下还没到退休年龄的大叔们在三尺柜台前打拼。

新街口百货商店

新街口南街7号

成立于1982年,36年来一直保持着低调严谨的老国营作风。在网上,几乎找不到店铺的宣传页面。每天早上开门前,员工都要听广播,开早会,内容大多是时事政策,服务标准,强调劳动纪律等等。

商场地下一层的针织柜台,是当今北京最全的布。

旧国家床单

各种老式格子纯棉布

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婴儿针织面料。

这里有浴巾。可以买下来自己缝。

大红大绿结婚被套

杭州购买了绸缎

新街口一直保持着手工制作被子的传统。两个师傅每天负责做被子。它们很熟练,每十分钟整理一次床。

软竹凉席是新街口夏季的热销商品。每年冬天,负责进货的工作人员就开始向与之合作多年的厂家下单。每年的货都不一样,必须改进。增加颜色,改进织造方法,增加纱线支数,变单面为双面…总想着往好的方面改进,这个价格降不下来。

一个网上的竹席价格差不多是百货公司的一半,格局也差不多。质量是买了用了才能体会到的。你总不能告诉每一个网上的客户,我的原料是纯的,质量好,能用的,是正规厂家的顶级定制产品吧?老员工很郁闷:提高商品和质量是多少年的原则了?我做错什么了吗?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