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八阵图》

小说《三国演义》里面其中有一回讲到:夷陵之战以后,刘备惨败而归,东吴名将陆逊一路紧追不舍,追到奉节附近的鱼腹浦这里就发现前面有个石头八卦阵,陆逊杀敌心切,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冲了进去,进去之后才发现这个八卦阵里面有千门万户不得其门而出,被困住了。正当绝望之际,诸葛亮的老丈人黄承彦现身,把陆逊领出了八卦阵。

八卦阵,历史上更多被称为八阵图,相传是诸葛亮当年根据秦汉以来流行的八阵法,结合自己的军事实践和对阴阳五行之理的理解,再经过兵法推演而创制。

八阵图自诸葛亮创立以来,屡屡成功运用于其军事实践中。通过历史考据,我们可以发现,诸葛亮治下的蜀军是中国历史上在四川地区建立的政权军队中唯一有能力向中原政权发动攻势而能获得战略优势的军队,这或许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八阵图的威力。历史上,八阵图也受到了包括李靖在内的历代军事家、杜甫在内的历代文人的广泛推崇。

那么,读者诸君可能就会有疑问了,既然八阵图这么厉害,那么在实战中,八阵图到底是怎样克敌制胜的呢?要了解这个问题,就需要了解八阵图的军事意义、运作原理。

所谓的八阵图,主要是利用阵中多兵种的互相配合,在无险可守的情况下,人为地制造出防守的纵深和进攻体系的一种战术。

诸葛亮北伐的主战场是关中平原,此地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蜀军主要以步兵为主,而曹魏军队则有强大骑兵。用具有强大冲击力的骑兵对步兵,无疑是具有压倒性优势的。为了克服这样的困难,诸葛亮创制了八阵图。

(一)八阵图的完成形态

八阵图平时是一个大阵。

在大阵的东南西北,可各分离出一个中阵,四个中阵拱卫着中间的主帅,这样一共就是五个阵。

遇到敌人来进攻,可进一步分化,在东、南两个中阵再分出一个阵,位于东南方;西、北两个中阵再分化出一个阵,位于西北方。东北方、西南方也各分化出一共阵,加上原来东、南、西、北四个阵,一共是八个阵。

八个中阵拱卫主帅(中军阵),其实就是九个阵,诸葛亮给他们命名为:天阵、地阵、风阵、云阵、龙阵、虎阵、蛇阵、鸟阵(中军阵)。这就是八卦阵的完成形态,从前述可以看出,他们的最终成型是由部队阵列的运动变换完成。

(二)八阵图克敌制胜的原理

多兵种协同作战

在八阵图中,每一个中阵又可以分为六个小阵,里面分别包括有三个兵种:车兵、弩兵、步兵,在人数上是以步兵为主。当敌人的骑兵杀过来时,车兵就立刻驾驶战车,组成一道防御工事,对敌人的马匹进行拦截。

弩兵则以这些战车为掩护,躲在车兵的后面,用诸葛连弩进行远程射击,当把敌人的气势打下去,并使之阵脚大乱时,步兵再从后面杀出去,近身肉搏。

中军主帅居中调度

中军主帅这个阵又可分为十六个小阵。主帅在中央掌控全局,指挥变换阵列,并随时根据不同方位的战局,让中军阵中的兵力去支援周围的八个阵,看谁快顶不住了就派主帅身边这十六个小阵去支援。

在整个八阵图的后面,还设置了由骑兵构成的二十四个小阵作为机动支援力量。由于骑兵的机动性最强,它随时能够根据主帅的号令指挥,冲到八阵图的各个位置去协助对敌作战。

协同作战“十六字口诀”

八阵图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无论敌人进攻其中的任何一个中阵,两侧的两个中阵都可以集中兵力来进行救援。三个中阵协同对敌作战,这就叫做:

四头八尾,触处为首;

敌冲其中,两头皆救。

整个八阵图就像一条章鱼,中间一个大脑掌控全局,周围八个腕足互相配合,防御非常严密。

那么,如果敌人要逃跑怎么办?

由于八阵图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因此其中的任何一个中阵,都可以变成队列的最前方往前追击。其他中阵只需保持好队列,一起跟着往前追击即可。

如果己方作战不利需要撤退时,可以前队变后队,后队变前队,调转马头即可逃跑。

这就是诸葛亮八阵图的基本作战原理。在野战中,八阵图堪称是步兵对抗骑兵时克敌制胜的法宝。因此,当八阵图演练完成之后,诸葛亮很得意地说道,“八阵图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矣”。

果然,在诸葛亮此后的对魏作战中,蜀军在野战中从未输过,以至于当世名将司马懿坐拥主场、手统大军却任凭诸葛大军来去自如也不敢与蜀军正面交锋,被坊间讥笑为“畏蜀如虎”的胆小鬼。而诸葛亮以步兵客场作战对抗骑兵,能够取得不败的战绩,这在军事史上也是一个巨大奇迹。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