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家庭幸福、社会稳定和进步也具有深远的意义。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在教育系统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

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依赖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但不能相互替代。在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的定位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家庭教育是人生最早、最开始的教育。

人们常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这个意思。除了备受争议的“胎教”,孩子在整个婴儿期都是由父母或家中其他长辈抚养和教育,从逐渐学习吃喝拉撒睡等作为人生第一需求的最基本的能力和知识,到逐渐学习说话、走路、做事、交际,甚至初步参与社会生活,从而养成一定的习惯、人格品质和为人处事的态度和方式。从时间顺序上看,家庭教育是最早的;从内容上看,是最基础的。

2.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石。

人们或早或晚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但孩子进入幼儿园和小学后,即使是全日制看护或寄宿,除了一些特殊情况,通常也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家里,接受父母或其他长辈的支持和教育。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甚至是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必须以家庭教育为前提,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实施,争取家庭教育的协调;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的状态。

3.家庭教育影响人的一生发展。

家庭教育不仅是人生最早的教育,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石。更何况,人的能力、知识、习惯、性格特征,尤其是在家庭中的态度和待人接物的方式,都会直接影响到未来的发展。至于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作为伴随人生发展的“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离不开家庭教育这个“基石”。

(二)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在儿童青少年成长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家庭教育是个人社会化的基础。

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通过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获得社会生活和正式社会成员的资格,形成、发展并逐步提高自身社会性的过程。家庭、学校和社会是社会化的基本场所,家庭教育起着基础作用。

首先,个人社交是从家里开始的。孩子出生后,一方面父母有意识地对其进行抚养教育,使其获得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知识,逐渐认识自己与周围一些人的人际关系,初步掌握一些社会规范,学会承担自己的社会角色;另一方面,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观察和模仿父母的行为,从父母那里学习做人的道理,内化父母的价值观和行为。孩子是接受社会化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社会化的实施者主要是父母和家庭。在后期,父母和家庭作为执行者的作用会逐渐减弱,但并没有完全消失。在为个体社会化打下良好基础后,家庭教育成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三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从而促进个体社会化。

其次,父母教养方式直接影响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国外有研究结果表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一种爱的关系是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力量,因为孩子不想威胁到他们与父母的依恋和爱的联系。限制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和惩罚冒犯行为的程度不同,但限制和惩罚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态度和方法。如果父母在孩子生命的最初几年与孩子建立情感关系,选择孩子想要的社会化行为,采取温和一致的惩罚方式,并在禁止孩子认为自己不想要的行为时向孩子解释原因,那么对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国内很多研究表明,独生子女的问题主要在于“独立”二字。只要父母善于引导孩子与同龄人交往,学会关心他人,与他人平等相处;尽量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教育机构,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社会化的教育环境。独生子女也会健康成长,甚至比非独生子女更好。

2.家庭教育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尤为深远。

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发展的过程。儿童的个性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性格的形成,遗传素质只是生理基础和物质前提,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后天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家庭因素,包括父母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态度、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孩子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美国学者对不同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人格的影响做了比较研究,发现在民主宽容的家庭中,孩子的人格是谦虚、礼貌、真诚、善良、自立、乐观、自信;权威专制的家庭,孩子的性格是畏缩、懦弱、说谎、不信任、内向、孤僻、脾气暴躁;在一个纵容溺爱的家庭里,孩子的性格是自理能力差,懒惰,自私,自大,不负责任,任性,粗鲁。日本心理学家对母亲态度与子女性格关系的研究也表明,如果母亲对子女采取保护、不干涉、讲道理、民主、宽容的态度,子女一般是积极、独立、友好、合作、情绪稳定的;相反,如果母亲采取拒绝、干涉、溺爱、支配和专制的态度,孩子会变得不适应、依赖和精神不稳定。国内研究者的研究也表明,父母的情感态度对孩子的性格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现代父母的情绪流露更加明显,频率和强度都比以前高,会让孩子变得脆弱,更加依赖。一般来说,娇弱脆弱的孩子往往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一旦受挫,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3.家庭教育是人才成长的重要因素。

是家族人才成长的摇篮。父母的优生优育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先天条件,而家庭对孩子的早期培养和良好的家风家教是人才成长更重要的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一个“关键年龄”,也称为“最佳时期”,很多“关键年龄”都在幼儿期。我国儿童脑电图研究的材料也表明,在5-6岁之间的发育有一个明显的加速期。如果家长能够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培养,充分挖掘孩子自身的潜力,使孩子在天赋领域有所表现,自然会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日本学者认为,每个孩子都有非凡的可塑性,但可塑性发挥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教育。早期教育好的,有望达到60%到70%甚至80%到90%,理想教育甚至可以达到100%。相反,如果忽视,即使是一个天生具有100%可塑性的孩子,也只能成为只有20%或30%能力的成年人,其可塑性也只能达到20%至30%。中国人才学研究表明,人才成长中存在“人才链”现象,包括“血缘人才链”和“师徒人才链”。如北宋文坛的“三苏”,父亲苏洵是老苏,哥哥苏轼是大苏,弟弟苏辙是。“唐宋八大家”中,苏父子占三席。虽然这种血缘人才链的形成并不完全排除遗传因素,但决定性因素是后天家庭文化氛围的影响和家庭有意识的教育培养。

(三)制约家庭教育的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对儿童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好坏程度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其过程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诸多因素的制约。就家庭而言,其主要因素是:

1.父母的素质。

家长的素质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一般来说,家长素质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家长作为社会成员和国家公民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第二,父母作为子女或其他青少年的教育者,是第一个永久的、终身的教育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如教育观念、教育知识、教育能力等。道德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是家长素质结构的基础部分,而教育观念是关键部分。“言传身教”是对父母素质重要性的高度概括。马卡连柯曾一再告诫父母:不要以为只有你和孩子说话或告诉他们,你才是在教育他们。你每时每刻都在教育他们,即使你不在家。你如何穿着,你如何与人交谈,你如何谈论他人,你如何表达喜悦和不快,你如何对待你的朋友和敌人,你如何笑,你如何阅读报纸——所有这些对孩子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教育者有很多缺点,那么任何方法都没有用。

2.家庭的自然结构。

家庭的自然结构是指自然发展形成的家庭中的人际结构形式。根据家庭成员的身份和家庭结构的代际层次,可以分为核心家庭和大家庭。标准核心家庭是指由父母和子女组成的家庭;三代或三代以上的家庭通常被称为大家庭。根据家庭成员的完整性,可分为健全家庭(也称完整家庭)和不完整家庭(也称不完整家庭)。

家庭的完整对未成年的孩子有深远的影响。在未成年子女最初的生活环境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他们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如果说父母的爱保证了婴儿的生命和安全,那么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的爱在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和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健全的家庭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不完整的家庭,尤其是单亲家庭,往往会对未成年人的发展造成这样或那样的障碍。

3.家庭的生活条件。

一个家庭的生活状况包括家庭的经济状况、生活状况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生活设施。它是家庭生活的物质基础,是未成年子女生活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但是,物质条件与未成年子女的发展并不是成正比或对应的关系。

中国学者丁于的研究表明,家庭极度贫困,经济水平在温饱以下,无法为子女提供正常或必要的学习条件,会严重影响子女的教育和身心发展;但是,家庭经济条件的任何增长超过其子女的正常需要,将不再对其子女的学习和教育产生有益的影响或积极的作用;过于富裕的家庭条件,反而容易培养出娇生惯养的孩子的性格,成为影响教育的不利因素。现实生活中,“穷人家的孩子管得早”,工农子弟成为高考状元,而“高官”“有钱人”的孩子问题多多,并不少见。

4.家庭的文化环境。

这里的家庭文化主要是指:家庭文化设施,如娱乐、体育等用品,设施和精神食粮如书报期刊;家庭生活方式,体现在饮食、日常生活、行为、人际交往、休闲利用等方面。还有家人对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评价。

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不仅能满足家庭成员特别是未成年子女的生活和心理需求,而且有助于规范他们的行为,具有导向功能,能激励他们不断进取,提高文化素质,养成良好习惯。如果一个家庭不讲文化,有钱却不投资文化,处于文化“贫困”状态,会对家庭幸福和孩子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5.家庭的心理氛围。

家庭心理气氛也称家庭氛围,是家庭成员心理状态的总和,尤其是他们的情绪和态度。它由家庭关系决定,在家庭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德智体全面发展。然而,武断、紧张、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氛围,不仅难以保证孩子正常的生活和教育条件,还会使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生活的欢乐和温暖,从而对他们的心灵造成严重的创伤。它对未成年子女的影响比家庭的自然结构和物质生活条件更为重要和深刻。

6.父母的教育期望。

父母对孩子有各种期望,比如道德期望、学习期望、身体期望、职业期望等等。丁于的调查结果表明,家长的期望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愿望、努力和成绩是一个正反馈因素。父母对孩子的高期望可能会产生一种“隐性强化效应”,通过孩子的感知和投射心理机制使他们受到良好的激励;之后,通过积累的反馈,让孩子更深刻地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依赖,从而产生更持久的学习动力。同时,孩子总是把自己和父母所期望的形象进行比较,以此来调整个人的学习和生活规划,从而影响他的成绩、成绩、性格等各个方面。但是,父母更高的期望,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实现,才会促使孩子朝着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一些家长仅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就急于设计自己的孩子,其期望水平远高于社会需求和社会提供的教育条件,也远高于孩子发展的可能性和家长自身的素质,势必带来一系列难以解决的矛盾。

家庭因素对家庭教育的制约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而不是某一孤立因素的简单复制。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使教育事半功倍,而不良的家庭环境或一些不良因素可能导致教育事倍功半甚至完全抵消。因此,要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就必须将家庭教育的改善与家庭环境的优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