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的有效方法。下面是张承辉整理的那颗善良的心现代文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那颗善良的心现代文阅读答案

刚到广州时,在火车站坐上校车,颠簸了半天才到学校,感觉到处都在修路,到处都是嘈杂的人群,到处都是污浊的空气。那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土里土气的小姑娘,对广州的美好想象转化成坐立不安的焦虑,开始了与这座城市持久的碰撞。从宿舍区到教学区上课的天桥上。遇上了衣衫不整的老太太,想也不想,从口袋里摸出一个硬币。放到讨钱的碗里。走了不远,碰到一个残肢的乞丐,稍微迟疑了一下,又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硬币,放到讨钱的帽子里。接近教学区时,又遇到已经几天没有钱吃饭的母女,在这个繁华的都市,怎么这么多乞丐呢?将手再伸进口袋,怎么摸也没有零钱了。我准备打开书包去翻,身边响起了一个声音:“你要是这样,你的生活费一周就用完了。”我抬起头,看到了刚认识的师兄,他很生气地说:“你现在很有钱吗?你就这样浪费你父母的钱吗?他们都是骗人的。”怎么可能是骗人的呢?天桥上的老太太,衣衫不整、愁容满面;天桥底下的那个小兄弟,手脚都没了;还有那对母女,面黄肌瘦。“如果是真的,那么,那个没有手脚的小兄弟是怎样来到这里的?”我无法回答,心中充满了困惑和惶恐。

周六下午,背着书包到图书馆去看书,突然看到一个小伙伸手到一个打扮时尚的同学的书包去偷钱包。“抓小偷啊,他偷钱包!”小伙听到我大叫,拿着钱包跑了。我把书包扔下,拔腿去追,边追边喊:“抓住那个小偷!”不过,没人帮我,人们只是好奇地看着一个土里土气的女孩拼命追着一个年轻的小伙,而在这个女孩后面,另一个女孩在喊:“同学,不用追啦,钱不要了。”钱怎么可以不要了呢?怎么可以纵容小偷呢?奇怪啊,这座城市的人为什么都不帮我抓小偷呢?最终,我没追上那个小偷,被偷了钱包的同学气喘吁吁地追上来:“没关系,钱包不要了。我.只是想告诉你,下次再遇上这样的事情,你不要去追,小偷可能有刀。”我吓了一跳,感谢这位小偷,没有把刀指向我。

晚上下自习回宿舍的路上,遇上一个背着书包的陌生人,他问我:“同学,你可以帮我一个忙吗?”原来,他的钱包被人偷了,没有了回家的路费,他请我帮他打一个电话。我热心地帮他打电话,又给他买了面包。在他转身离开的瞬间,我叫住他,掏出口袋里仅有的十几块钱,塞到他的手里。回到宿舍,大家都说我上当受骗了,这是一个常见的骗人伎俩,我居然相信了。“你连一碗5毛钱的番茄鸡蛋汤都舍不得吃,为什么对骗子这么大方? ”事实上,我并不是没有想过这个陌生人可能是个骗子,只是,我觉得他也许是真的遇上了麻烦。即使他是一个骗子,也许会被我的真心诚意感动,不再骗人。

就这样。我傻乎乎地过完了我的大学第一学期。考完试,高兴地坐公交车去小哥家玩。

在公交车站上,我看到了让我惊愕的一幕: A

现在,我终于学会了若无其事地经过乞丐,学会不与陌生人打交道,偶尔遇上小偷也不再拔腿去追。我已习惯了这个城市的嘈杂,也习惯了这个城市形形色色的`人,只是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有点孤单,审视自己的内心,会觉得有点底气不足。这个时候,我会想起初到广州时那个土气却又善良真诚的女孩。我知道,那个土气的女孩依然很愿意去相信人.也很乐意帮助人,只是,却又莫名地害怕会被骗、被算计、被陷害。

(选自《读者》,2013年第8期,文字有删改,作者smilings)

1.本文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请通读全文,补全下列空格。(2分)

美好想象—→① —→② —→莫名害怕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

(1)那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土里土气的小姑娘,对广州的美好想象转化成坐立不安的焦虑,开始了与这座城市持久的碰撞。

(2)不过,没人帮我,人们只是好奇地看着一个土里土气的女孩拼命追着一个年轻的小伙。

3.本文在语言风格上与下列哪篇课文最接近? ( ) (2分)

A.《谈生命》 B.《那树》 C.《背影》D.《端午的鸭蛋》

4请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理故事的发展过程,在文中A处补写一个合理的故事情节,使 上下文连贯、顺畅。(字数不超过200字)(4分)

参考答案:

1、焦虑(答“坐立不安”不能得分);困惑和惶恐。(2分)

2.①“碰撞”一词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地表现了刚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小姑娘身上那颗善良又真诚的心在面对广州这座城市的嘈杂环境时的不适应,以及和城市中形形色色的人们那颗习惯了怀疑一切、冷漠待人的心灵之间的格格不入;姑娘的真诚善良与城市的冷漠麻木产生冲突。含蓄地流露了内心的无奈与孤单。(1分,意思相同即可)引出下文。设置悬念。对后面故事情节的总括。(1分,任何一点即可)

②“土里土气”一词贬义褒用,表面指女孩与城市中人们穿着打扮上的格格不入(女孩的打扮与她那颗善良真诚的心形成对比),突出了女孩那颗善良真诚的心灵。(2分)

3C(2分)

4.略(4分。要求回应前文中所举的例子。语言要求顺畅连贯)

用原文答题法

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1.尽量利用原文语句。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

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执策而临之,策,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2.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不要漏掉答题点。

学好语文的方法

上课专心听讲,不开小差

学什么东西都没有捷径,只有靠自已的努力,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听老师讲课,不要开小差,不要睡觉,往往很多同学一上语文课,就觉得老师在讲天书,不知所云,云里雾里,结果就跟周公约会去了。所以张承辉在此给同学们一个忠告,学好语文,必须要专心听讲。

认真做笔记

要学会做笔记、要认真做笔记、要勤做笔记,不仅如此,还要善于整理笔记,把老师所讲的重点,用笔标记出来,如分段、解释、翻译、段落概括、人物分析,等等都要做好笔记。

多阅读课外书

除了阅读语文课本之外,我们还要多阅读课外书,当然这里指的不是小说,而是一些文学、诗歌、散文、古文等。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相信张承辉的话,只要你多阅读课外书,开阔你的视野,我相信不久,你就会喜欢上语文,而且学习成绩也一定会提高。

运用

俗话说“学以致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积累的多少和运用的好坏,都在作文中体现出来。现在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是学归学,写归写,把学与写绝然分开,不会模仿名篇的构思布局,学了那么多优美的词语不会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里去,文章内容空洞枯燥乏味。

学与用是相辅相存的,常用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而学又为写提供了源头活水。

背诵经典

背诵经典文章、名言佳句也是培养孩子语言素养基本功之一,中学毕业孩子如果能背诵150首古今诗词、25首白话诗歌、40篇精美的文言散文(每篇三五百字)、10篇精美的现代白话文(每篇800到1000多字)、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那么他的语文功底应该是不错的。

如果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间——16岁之前,让孩子记诵大量的语言精华,那么,这个孩子从小就奠定了坚实的语文根底。

学语文不仅靠技巧,更靠思维

有些同学尤其是男同学,认为万物有规律,所以总是把希望寄托于训练,希望题海锻炼出自己逢考必胜的能力。

男孩子往往喜欢通过大量训练熟能生巧之后,做题势如破竹的感觉。但是语文绝对不是技术,学不好语文也不是没有掌握什么神秘的“语文技巧”。

提高语文成绩绝对绕不开提高语文素养,如果没有语文素养,一切答题技巧都是无用,流于表面,只能撞大运。

所以一定要明确语文素养是打底的,打好底子,不急功近利,不盲目进行大量练习,才能最终让自己的成绩“一飞冲天”。

那颗善良的心现代文阅读答案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