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已经结束了,考生重点关注的高考分数线已经陆续公布了,你想知道2022年最新的高考分数线是多少吗?下面是张承辉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2年江西高考分数线。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2022年江西高考分数线

由于2022年江西分数线还未公布,因此张承辉为大家找来江西往年分数线,以供大家参考。

2022年江西高考分数线

了解填报失误,提高志愿命中率

一、志愿填报前的准备失误

1.忽视自身,没有做到知己知彼

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否获得成功,与他对所学专业和准备从事的职业是否有浓厚的兴趣,与他的性格、气质特征和他要从事的职业是否相适应有着极大的关系。在选报志愿时,一定要从自己的专业兴趣和性格、气质类型出发,明确进入大学后学什么,毕业后将来干什么,从个人特征与职业特点的最佳匹配处来选择相关专业和院校。

2.似懂非懂,缺乏全面信息研判

许多家长和考生上来就挑学校、选专业,其实各种宏观信息千万不能忽视,否则也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必须掌握的信息主要有:(1)国家及黑龙江省的政策规定、录取办法、原则等;(2)拟选高校的招生人数和招生专业,各院校近年录取新生的第一志愿报考人数、实际录取人数、录取最低分等数据;(3)拟报高校的办学实力、学校学风、毕业生就业及学费、勤工助学等情况;(4)拟报学校的录取规则,如是否录取非第一志愿考生、分数级差、单科成绩要求、身体条件、男女生比例等规定。尤其是不同学校和专业的限制条件(年龄、性别、语种、身体、届别),对地方政府规定的加分政策执行的程度等;(5)拟报专业的性质、特色、培养目标、主干课程及就业前景等

3.一鳞半爪,缺乏了解拟报学校

对于考生来说,拟选学校的档次与地位、拟选专业的专业水平尤其是拟选学校的录取政策是必须了解的。除了仔细阅读招生政策、各专业的招生数量、条件、学费标准、语种等限制条件之外还要注意学校的历史、优势学科,主要学科在国内的地位等,主要标志是科研水平和博士点,有些大学是若干所层次不同的学校合校而成,那样就要搞清它的各专业原隶属于哪个学校,同时也要了解该学校各专业上两年实际录取的分数线(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最好把同类学校的材料相对比,找出其中的同异。

4.顾名思义,过于轻信华丽包装

在“生源大战”中,各学校都在努力包装自己。不注意去伪存真,就有上当受骗的可能。现在各大学都要在“包装”自己的专业,越是较差的专业,越要翻牌带上一项时髦漂亮的帽子。在填报时,一定不要满足于时髦的专业名称,一定要知道这个专业到底是干什么的,就业领域在那里。可以通过招生章程上介绍的该专业所学的课程与相近学校的相关专业来进行比较,以认清其真面目。前几年大学改名风盛行,学院纷纷改成了大学,考生一定要了解拟报院校的历史,这样才能对其实力尤其是专业特色有进一步的认识。

5.自视过高,盲目追逐热点院校

非沿海地区不去,非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不去或者非某某高校不去,这是一些高分考生的通常心理状态。其实,自己提前给自己设置门槛是不妥的。在填报志愿时,必须实事求是,客观看待自己,正确判断形势,个人的主观愿望必须服从客观现实,即使估分很高,也要留有余地,给自己留出后路。

6.盲目攀比,报考目标锁定他人

中学生容易冲动,头脑一热就做出抉择。突出的表现就是填报志愿时的盲目攀比、顾忌面子、哥们义气、追赶爱情等。例如盲目攀比,别人怎么报我就怎么报,或者我决不能比某某低,或者是讲究哥们义气,为了让同学走得更把握而让出自己的首选志愿,或者为了心仪的某位同学而紧随其后,笔者认为,为了这些因素改变事关自己一生的选择是不明智、不可取的‘在填报志愿时必须要以我为主,有自己的主张,绝不能放弃原则。

7.轻率决策,错失其他可用机会

每年在录取时都会出现考生因当时填了“不服从”调剂而后悔莫及的情况。志愿表上留下空白很可能就留下遗憾,后几个志愿虽然希望很小,也应该认真对待,真正录取时什么特殊情况却可能发生。在对待“是否服从调剂”这个问题上,不服从调剂而掉档与被录取到不想去的学校而不去报到是等价的,但学生在填志愿时和录取时的心态却往往大不一样。另外,填报了提前录取院校(专业)的考生,即使在提前录取时落选,也不影响其在以后的录取。

8.包办代替,父母意愿强加考生

在填报志愿前,家长最好与孩子以及老师一起分析考生的竞争实力和所处的层次,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了解孩子的志向及大体意愿,分析孩子的优势和特点,在对现有资料进行全面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建议。当家长的意愿和子女的选择有矛盾时,一定不能强迫子女按自己的意愿填报志愿,最好耐心地同子女一起权衡利弊得失,通过共同分析讨论达成一致。

二、选择学校的失误

1.撞车扎堆,学校专业没有主从

选择专业和学校哪个更重要,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实际上,如何选择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关键要看考生的实际情况和目标定位,而最忌讳的就是一味盯住名牌学校和名牌专业,没有取舍。在填报志愿时,最好兼顾学校和专业,但要有主有从。至于每一个具体的考生如何确立自己的原则,我的建议是:高分考生,奔名校;次高分考生,奔特色;考分中上等的考生,兼顾学校和专业;一般成绩考生,奔专业;低分考生,选学校。

2.主次颠倒,三个志愿关系错位

常见的失误是双重风险(一、二志愿都有风险)、志愿混乱(几个志愿不是按降序排列)和虚报志愿。处理各志愿间的关系要注意攀高与稳妥兼顾。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以第一志愿进入大学,因此选择学校就应该稳妥一些;还有一个方案也可以考虑:第一志愿搏一下,担一定的风险,但同时第二志愿必须保险,同时第三志愿也能够承受。概括起来是“一准、二稳、三参考”。即第一志愿要选准,第二志愿必须稳妥、要能承接起全部风险,第三志愿仅可作为参考,几个志愿一定要拉开档次,有明显的分数差。由于大多数一表学校不会出现一志愿不满的情况,不会录取二志愿考生,另外很多学校对于第二志愿设置了分数级差,如果填报时没有考虑这些因素就是志愿虚报———和没报一样。

3.浪费资源,没有虑掉分数泡沫

分析各学校的录取分数时,认为分数越高学校就越好,这是个误区。学校录取分数线的高低主要是由招生数量和报考人数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影响录取线的高低除了学校的实力、品牌、学术声誉等主要内容外,还有一些人为效应造成的波动。志愿填报时滤掉学校综合实力之外的无关因素造成的分数膨胀,进入效费比较高的学校是基本要求。一般情况下,外省学校在黑龙江省招生名额远小于黑龙江省,而考生往往又希望考入外省,这种供求关系造成了部分外省学校的分数过高,如同股票一样是人为炒起来的,这一部分就是泡沫成份。学校所在地的地域优势也常被忽略,如即使水平一般,只要校名前冠以“北京”二字,分数就相当高;还有些招生量小、专业性很强和很热门的学校分数往往也较高,也是同样道理。

4.因小失大,先选地点后选学校

所选择的重点应该是学校的内涵和一流的专业。切忌为了去某个城市而在该城市里选择学校。例如很多考生都想进京,但真正在北京生活、工作才叫进京。在北京的非211大学(分数往往很高)毕业后想留在北京十分困难,而有些专业优势明显的京外大学毕业生进京就业者的比例是非常高的。

5.以偏带全,过于相信大年小年

所谓大小年的现象,就是某些学校的报名人数很不稳定,直接结果是某一年的录取分被抬得很高,第二年又大幅度下降,如此循环。对招生中的大小年,考生应该关注,但不是绝对的,因为这个现象已经被很多考生所关注,如果大家都认定某大学今年是小年,结果可能正好相反。出现大小年的学校一般都是外地的学校,因其招生数量少,经不起冲击,也有一些是特殊情况引发的偶然结果。不是每所学校都会有大小年现象,省内院校由于招生量大,一般不会有太大的波动;名校每年报考的人很多,录取分也最高,就不存在大小年现象。

三、专业选择的失误

1.千虑一失,专业有违报考初衷

大学是人生职业生涯的起点和基础。每个人考大学都有自己的目标,选择专业时要服从、符合自己的既定目标。例如有的考生潜力很大,立志考研,可是报考的专业没有相应的博士甚至硕士点,有的考生设定了自己的人生路线,可是报考的专业与之不相符,这样都会使四年后不得不再次面临选择和转向;有的考生希望尽快就业,可是偏偏选择了就业率很低的专业,这样的失误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2.极度自信,过于轻视第二志愿

经常可以见到一些考生自以为第一志愿很有把握,因此不重视二志愿,结果因估分误差或其他因素造成第一志愿退档时无处可去。其实,有些大学为了提高生源质量主动拿出一些名额招收第二志愿的考生;有部分院校第一志愿生源不足,要录取第二或第三志愿,甚至通过调剂、降分才能完成招生计划。因此,在第一志愿落空时,这些院校还可能在第二、三志愿还能给你一个机会。但填报时一定要讲求技巧,拉开档次。但是要搞清哪些院校不接受第二志愿的考生,哪些院校可以接受第二或其他志愿的考生,哪些院校留出指标专门招二志愿考生。承诺招二志愿考生的院校很少,掌握这些院校的信息后,将其作为第二志愿也不失为一种理想的策略。

3.顺序混乱,专业梯度搭配不当

专业梯度是指在同一院校中的各个专业,在录取时形成的分数之间的差异,这种分数高低的差异就称“专业梯度”。形成专业梯度主要的原因是“热门”与“冷门”,即供求关系所决定的。也有的学校人为设立了专业级差,规定如果考生录取到第二或第三某专业,就要在考生总分中减去级差分数后,再和第一志愿的考生一起排序,按分数高低选专业。所以在处理专业的梯度中,要处理好“热门”与“冷门”的关系。一方面要敢于选择那些实力强、就业前景好的“热门”专业,但不能“一热到底”,如果第一志愿是“热门”专业,第二专业要填相对“冷一点”的专业。同时考生填报志愿时要对地域的差异有清晰地认识,并正确处理这种梯度。不妨把中心城市或沿海发达城市与中西部、东北地区相结合起来考虑,要使自己所填报的志愿在地域上要“撒得开”,不要把眼光仅仅盯在几个中心城市上。

4.只顾眼前,不去了解专业难易

填报志愿时不能不考虑自己的学习潜力。我国的专业分类大体有理、工、农、医、经、管、文、法等等,工科中又分机、电两大类,机类包括机械、材料、石化、建筑、制造等,电类有强电(机电、电力、水电等,弱点包括自控、电子、信息等,一般情况下理工科最难学,文科最容易学。具体说,数学类(如数学、计算机科学、数理统计、概率等)力学类基础性学科如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是很难学的;弱电类(电路、信号等)也难于机械和强电类;医、农、林、师、语言处于中等难度;金融、管理类由于要学习许多数理统计的课,也有一定难度,因而难于文、法类。

5.人云亦云,片面看待热门冷门

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数量同以及社会对行业的认知不同,反映到招生中就是所谓“热门”与“冷门”。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等院校招生中就出现了财经热、法律热、金融热、计算机热、信息热等,但是没有哪个专业能一热到底。现在“热门”的专业,不一定永远“热门”,而现在“冷门”的专业,也不一定永远“冷门”,值得注意的是,招生热的专业就业不一定热,如法律就是招生热就业冷。石油、勘探等专业,由于就业面相对较窄,其招生并不多,可因为它是社会急需人才,就业率高,因此仍不失为“热门”专业。有时候专业的冷热也反映到高校的专业设置上,如计算机热时每一所大学都上马计算机专业,很快就造成人才过剩,当然就由热变冷。由于“热门”专业录取分相对要高许多,如果志愿中只追求“热门”的话,就如同孤注一掷,一损俱损。其实,选择“冷门”专业中实力最强的(最正宗的)学校不失为一种策略。笔者主张既要认识到“热门”与“冷门”这个现实,又要以我为主,不去刻意追求热门。

四、常见技术性错误

1.过于匆忙,缺乏全面深思熟虑

各省每年留给考生填报志愿的有效时间都在7天以上,可是总有些考生自以为胸有成竹,急匆匆地填报。实践证明,最容易出差错尤其是低级错误的往往是这类考生。所以考生一定要深思熟虑,反复核对,最主要的是不要着急,尽量等到最后时刻再出手。

2.粗枝大叶,没有掌握填报步骤

实际上,报志愿不过五个步骤:完成自我定位,确定考生适合上哪一层次的大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点以及家庭、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初步确定拟报专业的类别;(筛选出符合上述要求的学校名单;根据拟报学校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线,排出志愿学校的顺序以及专业顺序,决定是否服从调剂,建议可列出三套左右的学校、专业组合方案;综合各种信息,对拟报的学校和专业进行重点考察,最终决定如何填报。

3.忙中出错,没有考虑招生名额

学校的招生计划是刚性的,外省学校在本省的招生指标大多较少,有的专业甚至只招一名,所以拟报专业的招生数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参考依据。录取中可以发现总有些考生没有考虑这个因素,带来的后果可能是一落到底。

4.似是而非,没有搞清特殊要求

不少学校都对一些特殊专业报考有特殊要求,一般在招生计划中加以注明。如提前提录取、专业梯度差与批次差、志愿要求(例如有些特殊专业尤其是高收费专业只录取有志愿的考生)、录取方式(例如艺术类专业就有按术科和文化课录取两种方式)收费标准、体检标准、单科成绩限制等,但总有些考生不去仔细读这些注解,因此出现失误,在所难免。

5.前功尽弃,填报出现低级错误

比较常见的有代码填错、语种错误、看错学校、没看清男女生限制、往届生报应届生专业等,还有主校和分校混淆,有的连学校的性质也搞错了,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在录取过程中上述情况时常出现。近两年发现有些考生想等到最后时刻再上网,却发现大家都是这个想法,结果网络几乎瘫痪,惊出一身冷汗。这个问题也不能忽视。

江西高考分数线2022预测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