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种驰骋,在风云变幻改朝换代的轮回中,读书人的思想与八百里秦川厚土与贯穿数千年的历险情节一起,驰骋与一片朔风疆场,找到了一具粗犷而强悍的生命原形,上面刻着“人生真谛”。这里张承辉给大家分享2022年高三文综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综地理知识点总结

一、描述某地位置特点:

①纬度位置(高纬?中纬?低纬?) ②海陆位置

③相对位置(与该地地理事物的关系)

二、气候

1.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

①太阳高度角(纬度决定) ②大气状况(天气、气候) ③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 ④日照长短

2.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 ②地形地势(海拔?闭塞?背风坡?迎风坡?对气流阻隔?)

③大气环流 ④海陆位置及海陆分布(冬季大陆气温低于海洋,夏季高于海洋)

⑤洋流 ⑥下垫面热容量,反射率等(植被状况)

3.影响降水多少的因素:

①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大气活动中心) ②洋流 ③有充足水汽、有凝结核、有上升气流 ④地形(迎风坡?背风坡?气流阻隔?)

⑤ 海陆位置(离海远近?离岸风、向岸风?)

4.影响气压大小的因素:

①地势(海拔)→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②气温→同一高度气温高气压低

5.影响气候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决定热量)  ②大气环流(降水)

③下垫面(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地表状况等) ④人类活动(影响小气候和全球变暖)

6.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

②下垫面A.海陆位置(海陆热容量差异) B.地势高低(H上升,T差下降)

7.影响气温日较差大小的原因

①大气状况 ②海陆位置(热力性质差异) ③下垫面(植被覆盖状况,植被类型) ④纬度

8.我国冬季气温南北温差大的影响因素

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南方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比北方大,昼长大于北方,获得的太阳辐射比北方多 ②北方离冬季风源地近,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且受寒潮影响大

9.我国夏季南北温差小的因素

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虽比南方小,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

故获得的太阳光热不比南方少 ②南方雨季长,云雾多

10.影响吐鲁蕃盆地夏季炎热,形成高值中心的原因

①深居内陆,夏季增温快②海拔低,气温高③山地环绕,地形闭塞,热量不易扩散④气候干旱云量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 ⑤焚风影响

11.云贵高原少受冬季风影响的因素

①离冬季风源地较远 ②北面东西走向的山脉(如:秦岭)的隔挡 ③高原地形,地势高

12.长江流域“三江大炉”的形成因素

①地处河谷地带,地形闭塞,不易散热 ②位于夏季风背风坡,且气流下沉增温 ③深居内陆,气候大陆性强,夏季增温比较快 ④7、8月份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气温高(伏旱) ⑤城市规模大,热岛效应强

13.台湾火烧寮年降水量全国第一的影响因素

①位于山坡迎风坡,夏季受东南季风和台湾暖流影响,降水丰富

②冬季,东北季风经过海洋表面温度湿度增大,受山地抬升,降水丰富

14.吐鲁蕃盆地中托克逊年降水量全国最少的影响因素

①深居内陆,海洋气流难以到达 ②地形闭塞,山地环绕,水汽难以进入

15.气候非地带性分布影响因素

①地形起伏 ②洋流 ③海陆分布

16.影响暴雨形成的因素:

①源源不断水汽供应 ②强烈上升气流 ③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17.俄罗斯冬季漫长而寒冷的因素分析

①纬度位置高。获得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 ②北临北冰洋,受极地寒冷气流影响大

③大部分地区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距海远,冬季气温低

18.上扬斯克成为北半球寒极的影响因素

①纬度:纬度位置高,获得太阳辐射少,气温低

②海陆位置:深居亚欧大陆内部,冬季大陆降温快

③大气环流:受极地寒流气流影响大

④地形地势:地势高,气温低,地形呈“马蹄形”向北开口,使南下的寒冷空气堆积

19.南美洲西海岸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

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和东南信风影响,气流下沉,盛吹离岸风,降水少

②秘鲁寒流流经,减温减湿

20.南美洲西部热带沙漠气候狭长的原因

①地形:安第斯山脉影响 ②洋流:秘鲁寒流减温减湿

21.南极洲成为世界“寒极”的影响因素

①纬度高,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少 ②地势高,气温 ③冰雪黑覆盖、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极强

④南纬400~600的西风环流,造成一种特殊“风壁”,阻碍了南极地区与低纬地区进行热量交换

⑤西风漂流,南极环流阻碍了高纬地区海水与中低纬地区海水进行热量交换

22.影响南极洲降水的因素

①受极地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②气温很低,蒸发微弱,空气中水汽含量极少,空气干燥

23.判断海洋性、大陆性的依据

①降水量多少和季节变化情况 ②气温年较差大小 ③、最低月均温出现月份

24.气候特点描述:

①气候类型 ②气温(高低?冬夏气温高低?气温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

③降水(年降水量多少?降水季节、年际变化特点)

④气温与降水的组合关系(尤其季风,加“雨热同期”)

①地形类型(平原、丘陵、高原、盆地、山地)

②地势(起伏大小,海拔高低,倾斜方向)③地形区名称

④地型组合(大范围区域才讲)⑤地势倾斜方向(由河流流向来判断)

25.云贵高原气温低于周围地区的原因:

①地势高,气温低;②冬季受昆明准静止锋的冷气团影响

③位于来自印度洋、太平洋的夏季风迎风坡、大气中含水量丰富,云层较厚,

对太阳辐射削弱能力强,气温较低

④云贵高原上湖泊众多,植被好,对气候调节作用明显,气温也较低

26.回归沙漠带上“绿洲”(23°26′穿过我国的东南部)形成因素

①海陆位置 ②气候和降水 ③台风影响

三、地形地质

1.地形特点的概括

①地势(高?低?倾斜?起伏?) ②海拔 ③地形的种类、分布 ④地形的组合状况,组合结构

等高(值)线分布特点:①疏密 ②走向③数值变化方向④弯曲程度及方向⑤高值、低值中心

2.地表形态的影响因素:

①内力作用:地震,火山,变质作用(褶皱、断层内力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3.吐鲁蕃盆地、哈密盆地的形成原因 ①内力:地壳断裂下陷而成

4.伊犁河谷的形成原因①内力:地壳断裂下陷形成②伊犁河携带泥沙堆积而成

5.雅鲁藏布江谷地的形成原因

①内力: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结合处,由两大板块碰撞而成断裂带

②外力:雅鲁藏布江侵蚀而成

6.长江三峡,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横断山区峡谷的形成原因

①内力:地壳上升 ②外力:河流侵蚀下切

7.横断山脉的成因

①内力: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抬升

②外力:该地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流水侵蚀和河流切割作用强

8.台湾山脉的成因

①内力: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抬升而成

9.影响地震烈度的影响因素:

①地震本身的震级和震源深度 ②震中距大小

③地质构造情况(断层发育?) ④地面建筑物抗震程度

10.华北平原的成因

①内力:地壳下沉 ②外力:海河、黄河、淮河携带泥沙堆积而成

11.西北山麓、太行山山麓冲积扇的成因

外力:河流携带泥沙流出山地,在山前由于流速减慢,大量沙石堆积而成

12.汾河谷地,渭河平原形成原因

①内力:地壳断裂下陷 ②外力:汾河,渭河携带泥沙堆积而成

13.多地震的影响因素

①板块边界附近 ②两大火山地震带上

14.褶皱与地形:褶皱初期:向斜成谷,背斜成山;后期由于内、外力作用,背斜顶部守张力易破碎,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变得坚实,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断层与地形:地垒形成块状山,如泰山、庐山、华山;地堑:渭河谷地、汾河谷地

15.刚果盆地的形成原因:刚果盆地原来是内陆湖,后经地壳抬升,河流下切, 湖水外泻而成.

16.死海(贝加尔湖、坦噶尼喀湖、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内力作用—-断裂陷落

17.北美五大淡水湖(欧洲峡湾地形、湖泊)成因:外力作用—-冰川作用

四、水文(河流和湖泊)

1、河流的水文特征:流量大小、季节变化、含沙量、结冰期、汛期、枯水期

2、河流水系特征:流向、流程、流域面积、河道弯曲状况、水系形状(扇形、树状、羽状、向心形等);

支流多少,

3.河流流量的影响因素:

①河水的补给(降水量多少)(冰雪融水多少) ②流域面积③支流多少④人类活动

4.河流径流的调节因素:①水库、湖泊的调节②森林等植被的调节③梯田、平整后土地的调节

④河流支流的调节(水系的调节)⑤地下水调节

5.影响河流航运价值的因素:

自然原因:地形与流速、水量及季节变化、结冰期、含沙量

社会原因:流经地区的人口和城市密度、经济发展水平

6.西欧河流航运价值大的原因:河流水量充沛,水位稳定,含沙量小,无冰期,航运价值大.

俄罗斯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航运价值不大的原因:纬度较高,封冻期长,有凌汛现象.

7.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①太阳辐射(热量收支)←纬度 ②洋流 ③陆地气候

8.海水盐度大小的影响因素:

①降水量、蒸发量(气候、纬度) ②洋流(暖流经过:盐度高;寒流经过盐度低)

③结冰、融冰 ④河流径流的注入 ⑤与外界海水交换状况(海域是否闭塞)

9.影响潮汐大小的因素:(钱塘江观潮)

①地形条件(是否呈口大内小喇叭状开口) ②气象条件(风向)

③天文条件(日、月、地位置)初一、十五为天文大潮

10.影响水资源多少的因素:

①降水量、蒸发量(河川径流量大小) ②水循环活跃程度

11.影响渔场形成因素:

①大陆架:海水深浅及获得阳光多少 ②径流(淡水河流):营养物质多少

③纬度:温带水域 ④洋流:寒暖流交汇或上升流

12.影响沼泽形成的因素

①地形地势:地势低洼,易积水,排水不畅

②气象条件:海拔高或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地表积水

③水源条件:河流水,高山冰雪融水、河流凌汛、泛滥造成地表水在洼地聚集

④地质条件:地下多冻土,地表水不易下渗 ⑤人类活动

13.凌汛形成的影响因素

①纬度位置高,气温低于0℃,有结冰现象 ②河流由低纬向高纬流

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影响垂直带谱的因素:①纬度、 ②山体的相对高度

2.喜马拉雅山南北坡自然带的差异:

①南坡自然带比北坡复杂 ②南北坡相同自然带在分布上,南坡海拔比北坡低

③南坡基带为森林,北坡为高山草甸草原 ④南坡积雪冰川比北坡海拔低

3.造成上述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①南坡比北坡纬度低,基带海拔低,相对高度大 ②南坡为向阳坡,北坡为背阳坡

③南坡面向印度洋,受季风影响,降水比北坡丰富

4.影响雪线高低的决定因素:

①气温:纬度,向阳坡,背阳坡,T上升,雪线越高

②降水:海洋性(气候湿润→雪线下降)

大陆性(气候干旱→雪线上升)迎风坡→雪线下降 背风坡→雪线上升

六、资源能源

1.水资源不足的影响因素(缺水原因分析)

自然因素 ①水大量蒸发与下渗 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

人为因素 ①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发展,用水量大增 ②环境污染

③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④水资源利用效率低

2.修建核电站的区位因素

①工农业发达,能源需求量大 ②常规能源缺乏③核电站建设地区适应能力强

④核能能量巨大、密集,核燃料运量小,建成后,成本低,效益高

3.修建风力发电站的区位因素

①能源需求量大 ②常规能源缺乏 ③风力较强(牧场、海岛)④风能清洁无污染成本低

4.水能丰富的影响因素

①落差 ②流量 ③河流多少(支流)

5.修建水力发电站的区位因素

①落差大水能丰富 ②良好坝址,建站工程量小,投资少(口袋形)

③市场:离经济发达区近,能源需求量大

④水能是可再生能源,水电站修成后,成本低、收益大、积累多,可发挥综合效益

(防洪、灌溉、航运、养殖、旅游、供水、调节气候、环境)

⑤淹没情况:地处峡谷,耕地、城镇淹没少,迁移人口少

6.东北地区春旱不严重的影响因素

①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 ②春季,地表积雪融化,土壤水分较充足

7.我国多旱涝灾害的原因

①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季风环流不稳定,降水年际变化大 ②降水集中,暴雨频率高

③降水地区分布不均 ④台风活动频繁,引进洪灾

⑤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导致气候变化,可加剧旱涝灾害

8.黄河下游地区常断流的原因

①冬春枯水期,易出现断流(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

②植被稀少,削丰补枯能力减弱

③中上游大量修建水利工程截流,用水量大增,导致下游断流④流域内缺乏综合规划

⑤农业用水量大增,使下游河段量下降 ⑥水资源浪费严重

9.华北地区缺水严重的原因

①河流径流量小 ②工农业产生发达,人口稠密,水资源需求量大

③水污染严重 ④水资源浪费,利用效率低

10.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

自然 :灾毁耕地 社会经济:②建筑用地增加③生态退耕 ④农业结构调整

11.盐场的形成条件

①地形:有广阔的平坦泥质海滩

②气候:降水少,晴天多,气温上升快,蒸发旺盛,太阳光照强且多大风

12.目前能源利用紧张原因:

①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

② 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

③ 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④ 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

⑤ 国际石油价格上涨 ⑥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13. 调整措施:①采取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 ②建立石油储备体系

③加大能源勘探、采取,增加能源产量

④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 ⑤稳妥发展核电

⑥利用乙醇汽油 ⑦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⑧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

⑨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

⑩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

14.中哈输油管道

的建设是两国双赢的结果原因:

①哈萨克斯坦可以将石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哈萨克斯坦;

沿线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②中国可以减少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增加石油进口的多元化;

中国将获得一个长期稳定的陆路石油来源;管道处于亚洲内陆,输油线路安全;

就近可以节省运输费用。

15.石油储备的区位因素:①交通便利 ②市场广阔(接近市场)③国防安全

16.我国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对策:

①坚持以煤为主的方针,依靠科技,清洁煤炭,完善煤的液化、气化技术,提高利用率

②大力发展水电,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

③积极稳妥第开发核电

④因地制宜,开发风能、地热能、沼气、太阳能等新资源

⑤加强国际合作,增加石油进口渠道

七、农业

1.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有利和不利)

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源、土壤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科技、农业机械

2.乳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①自然:气候适宜种植牧草和饲料作物 ②市场:城市众多,人口密集,市场需求大

③交通:交通便利 ④科技:先进的科技(保鲜冷藏技术)

3.水稻生长的影响因素

①地形平坦②土壤深厚肥沃③灌溉水源充足④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期

4.小麦生长的影响因素

①气候干旱,降水较少 ②地形起伏平缓 ③土壤肥沃 ④灌溉水源充足

5.棉花生长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①地势低平②土壤呈沙性③光照充足,热量丰富 ④灌溉水源充足

6.茶树的生长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①降水较多,空气湿度大,云雾多 ②地形为丘陵低山,有良好的排水系统

③土壤呈酸性(红壤)

7.甘蔗生长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①气候:温度较高(热带草原气候有利,甘蔗生长后期为干季,晴天多,

利于甘蔗生长和糖份积累)

②土壤:土壤肥沃(多火山灰尘积土壤,通气、保水保肥,适宜甘蔗生长)

→ 需肥量大,生长期长

8.玉米生长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①地形:各类地形均可种植 ②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③土壤:土壤深厚肥沃

④水源:有充足灌溉水源 ⑤大豆、玉米轮作,提高土壤肥力

9.花生生长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①气候:亚热带、暖温带地区 ②地形条件:丘陵低山地区

③土壤条件:沙土,通气透水性好

10.甜菜生长的习性 ①气候:干旱地区,温凉地区生长周期短 ②土壤耐盐碱

11.俄罗斯等高纬度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因素

①纬度位置高,热量不足,水热配合状况差,气温较低,农作物生长周期长

②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农产品单产量不高

③纬度位置高,农作物品种少影响大,农产品单产量不高

12.西欧乳畜业发展的因素

①市场广阔 ②交通便利

③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云量多,空气湿润,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但利于多汁牧草生长

13.发展水产业的区位条件

①自然环境条件 A.沿海海域广,管辖海域面积大

B.沿海浅海和滩涂多,适宜发展人工养殖

C.陆上河湖众多,淡水面积大

D.海洋生物和陆上淡水鱼类种类多,生物资源丰富

②社会经济条件

A.社会条件: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市场广阔,人们喜食鱼类产品

B.经济条件:交通便利

C.技术条件:水产捕捞,加工技术高,捕捞工具先进

D.历史条件:水产养殖业历史悠久

③水产业产值高,生产积极性高

14.河谷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青藏高原)

①海拔低,气温稍高,热量条件稍好 ②源流提供灌溉水源

③日差较大,光照时间长,农作物单产量高

15.青藏地区农作物单产量高的原因

①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制造的营养物质多

②夜晚气温低,日较差大,农作物呼吸作用弱,消耗的养分少,使得营养物质累积多

③气温低,农作物生长周期长,积累的营养物质多,单产量高

16.林业基地形成的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①森林资源丰富 ②宜林地区广,树种丰富

社会经济因素 ①经济基础 ②机械制造基础 ③交通和市场

八、工业

1.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①原料,动力(燃料) ②土地、水源 ③劳动力(数量、素质) ④市场

⑤交通运输 ⑥农业基础、技术 ⑦政府政策

2.新兴工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区位因素:(如“硅谷”)

①地理置优越 ②环境优美与气候宜人 ③科技基础

④教育和劳动力素质水平 ⑤交通运输(高速公路或空运) ⑥地价、地租高低

3、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形成的区位因素(传统工业区)

①阿巴拉契亚山的煤 ②五大湖西部的铁

③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廉价水运,大西洋沿岸多良港,交通发达

④周围平原广,农业发达,农业基础好 ⑤开发历史悠久

⑥劳动力丰富 ⑦科技力量雄厚

5.美国西部、南部新兴工业区发展因素

①多良港,海运便利 ②阳光充足,环境优美

③地价较低 ④技术力量雄厚 ⑤南部石油丰富

6.沪宁杭工业基地发展的区位因素

①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 ②雄厚的技术力量 ③统一的电网

④发达的水、陆、空交通运输 ⑤发达农业 ⑥市场广阔

7.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①工业基础好 ②科技力量雄厚,高等院校聚集 ③高技术人才聚集

④交通便利 ⑤政策支持 ⑥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⑦气候宜人

九、城市、交通、商业

1. 城市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①气候 ②地形 ③河流(水源和航运)(河流哪些位置有利于城市形成)

社会经济因素:①资源 ②交通(港口城市、交通、枢纽、运河城市)

③政治 ④宗教 ⑤旅游 ⑥科技 ⑦军事

⑧经济状况: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

2.古代中低纬度河流冲积平原区城市兴起的区位因素:

①气候:气候温暖湿润 ②地形:地形平坦 ③水源:灌溉水源充足

④土壤:土壤深厚肥沃,导致灌溉农业发达,提供农副产品多

3.影响城市形态的因素(集中式、条带式、组团式)

自然因素: ①地形地貌 ②河流

社会经济因素:①政治 ②经济 ③文化

4.城市功能分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影响因素

①历史因素 ②经济因素(地租高低、付租能力、交通通达性、距市中心距离)

③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宗教信仰、种族 ④行政因素

5.商业区(城市分区中)形成的区位因素

①大量消费人群(流动人口多) ②便捷交通 ③历史延续

6.影响城市地域结构(同心圆结构、扇形结构、多核心结构)的因素

①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 ②城市历史 ③自然环境 ④交通

7.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五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①货物性质 ②货物数量 ③时效性 ④运价 ⑤运距

8.修建公路、铁路等交通线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限制条件)

①地形地貌(以平原为主,少高山、沙漠、峡谷、陡坡等)

②地质状况(冻土,喀斯特地貌,地壳活动)③水文状况(河流、湖泊、沼泽)

④气候:温暖湿润,少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

(2)社会经济因素(决定条件)

①沿线经济状况 ②沿线地区资源分布状况 ③沿线人口状况(民族分布)

④城市分布状况 ⑤科技水平是基础

(3)科学技术(保障) (4) 生态环境保护

9.影响交通线弯曲变线的因素:

①可能要求通过更多城市、矿产、旅游等资源丰富地区

②促进更多地区资源的开发

③带动更多城区经济发展,增加运输量

④避开不利自然条件

⑤利用原有铁路公路运输建筑物资

10.输油管线选择的影响因素:

①线路距离长短②工程量与成本(自然障碍多少,有无)③石油运输交通通达程度

④纬度位置→气候→温度→畅通性⑤政治关系是否友好

11.影响内河运输发展的因素:

①内河运输优点(运价低、运量达)②水系特点(干、支流多)

③水文特点(流速、流量变化) ④是否有运河与天然航道联系

⑤运输方式是否构成综合运输网

⑥是否具有市场、经济效益(流域人口稠密,资源丰富,工农业发达,运输量大)

12.影响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Ⅰ)水域条件:①临海或临河,提供航行停泊条件②港阔、水深、避风、不冻、海岸线曲折

(Ⅱ)陆域条件:自然条件:①地形平坦便于筑港;

社会经济条件:①经济腹地广,经济腹地经济发达 ②城市依托

③交通条件便捷 ④港口自身基础设施建设好

⑤特殊政策(自由港,自由贸易区)

13.影响汽车站的区位因素:①市中心边缘地区地价较低,土地租金低,且场地较大

②与市内干道系统有便利、直接的联系 ③有便捷的外界交通联系

14.影响飞机场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①地形开阔平坦 ②坡度适当,利于排水 ③有坚实的地质基础,保证飞机起落平稳

④雾低云少,能见度好 ⑤跑道平行于风向修建,便于飞机逆风升降

社会经济因素: ①城市经济状况 ②离城稍远,地价低; ③不能有高层建筑 ④与城市有便捷的其它交通联系,便于客、货聚散⑤附近不能大量养鸟 ⑥远离居民区,减少对城市和居民区的噪音污染 ⑦不能有干扰飞机升落的通讯设备

15.交通枢纽的区位因素

①位置优越(联系?)②铁路线交汇③水运发达,重要河(海)港

④公路、航空与外界联系方便

16.影响商业中心形成的区位因素

①供给条件(离经济发达地区近,接近商品来源区)②市场条件(商品的销售、服务)

③位置及腹地条件 ④交通条件(海、陆、空三位一体) ⑤人们的消费能力

⑥服务质量 ⑦商业活动基础设施

17.俄罗斯以铁路运输为主的区位因素

①河流封冻期长,通航期短,水运条件差

②海岸线长,但海洋封冻期长;除北冰洋外,其它各港口与外洋联系,要经过别国海域

③地域辽阔,各地相距较远,公路长途运输费用高

④地形较平坦,便于修筑铁路

18.美国铁路呈东西走向的影响因素

①大西洋、太平洋沿岸地区是美国人口,城市集中地区,交通运输量大

②南北内河运输发达

19.青藏铁路修建的区位因素

①社会因素A.西部大开发,建设基础设施需要 B.巩固国防,保证国家稳定团结C.有利于该地脱贫致富

②经济因素 A.有利于旅游业发展 B.有利于资源开发 C.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D.促进边境贸易发展 E.有助于加强青藏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经济联系

③技术因素:科技进步,技术成熟

④自然因素 A.该铁路经过地区起伏小,地势较平坦

B.该线的地质灾害较少C.该线路程短,工程量小

十、人口

1.人口特点包括

①人口总数 ②人口基数与净增人口数量 ③人口分布状况

④人口年龄构成结构 ⑤城市化水平 ⑥人口文化素质水平

2.发展中国家二战后人口激增的因素

①政治上独立 ②民族经济发展 ③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寿命延长,死亡率下降

3.发达国家二战后人口增长缓慢的因素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②人口文化素质高③不愿生育或晚婚晚育观念

4.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①社会经济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方式,交通,商业,城市)

②开发历史 ③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

5.生育率(出生率)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 ②婚姻制度 ③生育政策 ④避孕技术

⑤文化与宗教 ⑥性别结构 ⑦社会观念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等)

6.死亡率的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①经济因素 ②政治因素 ③受教育水平 ④医疗卫生条件 ⑤宗教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等)

7.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

①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的变化——自然增长 ②人口的机械增长(人口迁移)状况

8.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大小的因素

①资源(首要因素) ②科技 ③对外开放程度 ④人口的受教育水平

⑤消费水平(负相关)

9.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 ①气候 ②土壤 ③水资源 ④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 ①经济发展(经济收入、就业、经济布局)②交通和通信 ③文化教育 ④婚姻家庭

政治因素 ①政策 ②政治变革 ③战争

10.影响农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的因素

①城市化和二、三产业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

③城市比农村有更多就业(机会),更高收入、更好生活水平

④城市比农村有更好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设施和基础设施

⑤交通迅速发展,为农村人口迁移提供条件

十一、环境问题

1 .影响环境问题产生的因素

①人口压力 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2.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①地形地貌:沟谷发育,地表崎岖破碎,坡度大

②气候:集中性降水且多为暴雨

③土壤:疏松,易被侵蚀 ④植被:稀少,覆盖率差,地表失去植被保护

⑤河流:河网密布、水系发育,河流侵蚀切割作用强

人为因素 ①毁林开荒,破坏植被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③乱开矿,地表破坏

3.荒漠化的形成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①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强,风化作用强,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②大风日数多而集中 ③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表干燥

④植被覆盖率低,地表缺乏植被保护

人为因素 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农垦 ③过度放牧④水资源利用不当 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4.影响盐碱形成的因素

①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蒸发旺盛(尤其是春、秋两季)使土壤中盐份向地表聚集

②不合理的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表层,加之蒸发旺盛,水中盐份向地表聚集, 形成土地次生盐碱化

③湖泊萎缩,湖底沉积盐层裸露在外

④大风扬沙天气,使地表聚集的盐粒扩散

5.影响风沙形成的因素

①春季多大风气候(天气)(冷锋天气)

②春季气温高,蒸发旺盛,地表干旱,多风沙

③离风源、沙地近,且当地自然植被稀少,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④人口稠密,农耕历史悠久,不合理耕作制度造成地表沙化

⑤不合理开垦,植被破坏严重,致使风沙肆虐,出现沙荒地

⑥不合理的城市工程建设,造成地表裸露,沙质物多

6.内陆湖面积萎缩的原因

①自然因素: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全球变暖,蒸发量大。

②人为因素:人口增加,工业发展,用水量大增;发展农业,大量引水灌溉

③围湖造田

7.撒哈拉沙漠南侵的因素

①砍伐森林,开垦草原,过度放牧,导致植被破坏,草原退化,沙漠扩张

②地处东北信风带上 ③人口增长过快

8.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① 控制抽取地下水; ② 实行雨季回灌

十二、自然灾害

1.泥石流形成的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①地形:山高谷深,地势陡峭的沟谷,容易使流水快速汇集

②地质:地质构造复杂,断层褶皱发育,构造运动强烈,地表岩石99破碎

③气候:出现暴雨或高山冰雪融水 ④植被:植被破坏严重

人为因素 ①不合理的采石开矿,弃土弃渣大量堆积谷中 ②工程建设破坏山坡表层

③植被破坏,山坡失去植被保护

2.滑坡形成的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①山区,地形起伏大 ②断层发育 ③多暴雨

人为因素 ①大型工程建设不当(如:水库) ②开挖边沟,边坡

3.长江洪水产生的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①长江流经地区大部份为湿润地区,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干流汛期长、水量大,洪水均由暴雨产生(气候、水文特征、水系特征)

②有些年份,流域内普降暴雨,上游川江河段,北面汉江水系,南面洞庭湖水系同时来水,多股洪水汇合,出现特大洪水

人为因素 ①植被:过度砍伐,陡坡开荒。地表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严重,使流域内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下降

②泥沙:水土流失加剧使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泄洪能力下降,排水不畅,同时水位抬高

③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4.影响荆江河道洪水危害的因素

①地形:地处巫山与平原转换位置,河流出山区后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抬升河床

②该处水流不畅,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

③河道特别弯曲,排水不畅,泄洪能力低

5.影响春旱产生的因素

①气温:春季,气温迅速回升 ②降水:雨带未到达,降水少

③风:风沙多,蒸发量大 ④农业需水量大

6.影响洪涝产生的因素

①降水: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为暴雨 ②地形:地势低平③河流:河流下游排水不畅

十三、旅游

1.旅游选择的影响因素

主体条件(成为旅游者的条件):①有旅游欲望 ②有闲暇时间 ③有一定经济基础条件

客体选择条件(旅游资源): ①旅游资源有观赏价值 ②交通运输条件便利 ③旅游地的经济距离

旅游方式选择 : ①单独出游 ②随旅行社出游

2.影响旅游业发达与否的因素

(1)游览价值 ①资源的质量(审美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考价值)

②集群状况(单独?群集?)③地域组合状况(非凡性,避雷同)

(2)市场距离 ①吸引半径内是否有经济发达地区

(3)交通位置及通达性 (4)地区接待能力(5)旅游资源的环境承载力

十四、其它

1.地缘冲突较激烈的地区(热点地区)

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资源丰富 ③人文地理条件(民族、宗教矛盾) ④外来势力干涉

2.阿以冲突的影响因素

①巴勒斯坦问题 ②耶路撒冷问题 ③被占领土问题 ④水资源问题⑤维护自身利益,插手中东事务

3.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①科技进步 ②跨国公司

65.发达国家在全球贸易中占优势的影响因素

①制造业、金融业发达 ②科技基础雄厚 ③基础设施完善 ④法律制度健全

⑤低价进口原燃料,高价出口制成品,高科技产品,输出资本与技术

4.国家综合国力影响因素

①基本实体(生存空间大小,位置优势,资源状况,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

②经济力量(工农业生产能力,交通和通信能力,国际竞争力)

③军事力量 ④内政和外交 ⑤科学和技术

5.经济特点概括

①经济发达与否,发展程度高低 ②经济类型 ③工业布局

④工业结构(工业部门是否齐全) ⑤农业(地位,主要部门)

6.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因素

自然因素:①气候及自然资源 ②地形地势 ③地理位置

社会经济因素:①经济基础、开发历史 ②民族心理与思维观念 ③产业结构 ④城镇化水平 ⑤生产力水平 ⑥政策影响 ⑦国际化和利用外资的程度 ⑧科技实力

7.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 (思路:地形界线、气候(气温、降水、风)界线、植被界线、农业界线)

⑴ 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

① 黄土高原的南界 ② 大致是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③ 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 ④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⑤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 ⑥ 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⑦ 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⑧ 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⑵ 大兴安岭也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也有较大差异:

①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②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③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④ 牧区与农耕区通过的地方

⑤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

⑥ 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

⑦ 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

文综历史的知识点总结

一.中国近代主要不平等条约

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南京条约》附件2.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瑷珲条约》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4.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5、日本侵略中国:《二十一条》(“五九国耻”)(注意:割地的主要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马关条约》)

点击查看: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及复习资料

二.中共成立以来召开的会议

中共一大:1921,上海→宣告中共成立2.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革命纲领3.中共三大:1923,广州→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4.八七会议:1927,汉口→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5.遵义会议:1935,遵义→纠正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6.瓦窑堡会议:1935,瓦窑堡→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7.洛川会议:1937,洛川→制定全面抗战路线8.中共七大:1945,延安→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9.七届二中全会:1949,西柏坡→决定工作重心转移和革命胜利后中国的转变10.新政协会议:1949,北京→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共同纲领》)11.一届人大:1954,北京→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2.中共八大:1956,北京→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1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北京→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14.中共十二大:1982,北京→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5.中共十三大:1987,北京→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16.中共十四大:1992,北京→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7.中共十五大:1997,北京→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三.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路线: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1931)作用: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2.抗战时期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作用: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3.解放战争时期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地主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路线:靠贫、联中,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作用:农民分得土地,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4.建国初期政策: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与以往不同:保护富农经济)作用: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5.三大改造时期(对农业的改造)政策: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作用: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6.十年探索时期政策: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7.改革开放时期政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注意三化)

四.中国近现代的宪法: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孙中山)内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性质: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2.《中华民国约法》(1914,袁世凯)内容:改内阁制为总统制,总统拥有皇帝一样的权力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1931)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内容:规定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性质: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内容:规定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公民权力和义务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1.过渡时期:一桥二铁三公四厂(西部的交通,东北的重工业)2.十年探索时期:一铁二钢三油田;两大科技成果(原子弹、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3.十年动乱:湖北二汽;南京长江;国防科技(导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4.改革开放:宝葛大京、“神舟”飞船(注意:课本上四个时期关于经济建设成就的地图)

六.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1.三民主义:内容: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清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政治革命):即“创立民国”,-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社会革命):即“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土地纲领评价:革命性: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推动了民主革命发展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2.新三民主义与三民主义相比:不同点:明确提出了反帝的要求、提出了“三大政策”与中共纲领相比:相同点:都主张反帝反封(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不同点:(1)中共更代表人民的利益:中共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力、八小时工作制、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等内容(2)中共在民主革命之后还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七.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1)原因:受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2)影响: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2.初步发展(19世纪末)(1)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2)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3.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1)原因: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列强忙于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影响:促进了新文化运动兴起;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共的成立奠定了基础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1)根本原因:由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决定的具体原因:(为何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2)影响:导致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失败(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八.日本侵华问题

1.侵华方针和主要内容:“大陆政策”:(明治维新后制定)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田中奏折”:(1927年制定)确立侵略中国“满蒙”的方针“国策基准”:(1936年制定)确保日本东亚霸主地位,并向南方海洋发展2.侵华事件: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今年是甲午战争110周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成立伪“满洲国”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37年,“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3.侵华暴行:两次大屠杀:旅顺、南京对根据地:“三光”政策、毒气战、细菌战、制造无人区对沦陷区:经济掠夺、奴化教育、华北“治安强化运动”、华中“清乡运动”4.甲午中日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的比较同:蓄谋已久、为摆脱国内危机、制造大屠杀等异:结果不同、抗战的规模不同、抗战的方式不同

九.台湾问题

1.近代列强对台湾的侵略2.日本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50年3.台湾人民在1895年的反割台斗争4.台湾的统一问题5.两岸交流

十.关于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问题

1.七届二中全会: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2.“三反”运动: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注意与“五反”的区别)3.处决两大贪官:刘青山、张子善4.两次整风运动:1942年整风、1957年整风

十一.关于广东的历史

1.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窗口(因林则徐设立译馆,使广东“海外图说毕集”)2.是近代中国最早抗击外国侵略的地区(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3.建立了中国近代最早的地方傀儡政权:(柏贵的广东巡抚衙门)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摇篮之一:(继昌隆缫丝厂)5.中国近代革命的发源地:(1)戊戌变法:康、梁领导;广州万木草堂是广东最早的新式学堂(2)民主革命:孙中山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3)大革命的兴起:中共三大和国民党一大(时间、内容、影响)黄埔军校(时间、领导人、特点、作用)省港大罢工(1925年,长达16个月,当时世界最长,是五卅一部广东革命根据地(二次东征陈炯明、广州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4)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1927个年广州起义及广州苏维埃政权6.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三个特区(深、珠、汕);二个开放城市(广、湛);一个经济开放区(珠三角)(注意原因:沿海地区;靠近港澳;华侨众多)(注意:最先开放两省是广东、福建;最先改革的两省是安徽、四川)

十二.新中国外交史

1.建国以前的外交政策:(1)七届二中全会:首次提出革命胜利后的外交政策(同时注意首次提出工业化)(2)《共同纲领》:拥护世界和平与合作,反对侵略和战争(首次以宪法形式提出)2.建国初期的外交:(1)国际关系的特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美国对华“三政策”(2)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注意外交方针、原则)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旧的屈辱外交关系,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再考虑与之建立外交关系)“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团结世界各国人民(包括半殖半封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3年提出,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3)外交成就:建国第一年与17个国家建交(第一个国家是苏联)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参加亚非会议(1955,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3.50年代中-60年代末的外交:(1)外交环境的恶化:中美继续敌对;中苏关系恶化(2)外交政策:“一大片”(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4.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发展:(1)中国加入联合国:1971年加入,并获得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因国际地位提高)(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3)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两国关系正常化(4)毛泽东划分“三个世界”(中国属于第三世界)5.新时期的外交政策(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2)不结盟政策(是独立自主原则的具体表现)(3)重视和第三世界发展关系(4)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5)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十三.工业化问题(近代化问题)

1.《资政新篇》:1859,洪仁玕提出。最早的近代化方案(最早提出以法治国、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最早提出新式学堂、最早提出平等外交)2.近代企业:鸦片战后出现外商企业;六十年代开始出现洋务企业(是中国自己最早的近代企业);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民族企业(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进一步发展;带有半殖半封特征)3.新中国工业化:(1)七届二中全会:1949,最早提出把农业国变为工业国(2)土地改革:1950,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3)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提出一化三改造(重点发展重工业;1957,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4)中共八大:1956,提出总任务(把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十四.中国近代史总结

1.时间范围:1840-19492.一个社会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两个社会矛盾:民族矛盾、阶级矛盾4.两个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5.两个革命任务:反封建反侵略6.三个统治政权: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思考:每个政权统治时期可以分为哪几个小时期)中国现代史总结1.时间范围:1949-90年代2.四个时期:过渡时期→十年探索时期→十年-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思考:每个时期有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包括每个时期新中国的外交情况

高三历史的一轮复习计划

一、要适度拓展复习内容

适度拓展复习内容,主要是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历史学科的时空范围,建立起与社会现实、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一是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联系,一是与政治、地理学科知识的联系,一是体现山东省地方特色的内容。可以专题或试题的形式加以落实。

二、精选试题,搞好定时训练

题目的设计应体现高考命题思路与要求,尽量模仿或超越高考样题、样卷,从内容到形式保持基本的相似性。题目设计的途径一靠自主创新,二靠改造利用,三靠拿来主义。其中,改造利用应是主要的方式,要严把审题关,要特别注意各地市统考试题的搜集、利用。

三、注重时效性

一是要通过对课标、考试大纲和多种版本教材的研究、整合,从中发现、提炼核心知识点、主干知识,优化复习内容;二是要重视规范化训练,特别是非选择题答卷规范化的训练,提高考试技能。

高三的文综复习的介绍

(1).必须全面进行一轮复习。考试内容覆盖考纲范围的每一时段,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等。由于政治史内容分值高,应作为复习的重点。

(2).一轮复习在具备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剪报、阅读、摘记、写概要等方法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3).历史的一轮复习要联系时政热点,提炼分析,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做到有机的联系。

从近几年文科综合试卷中的地理试题来看,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包括:时间的计算;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特别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与反气旋;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判别;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内外力作用与地壳的变动,地壳物质的循环,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镇的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其问题;人口迁移;文化扩散;旅游资源的评价;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等。对于这些主干知识,学生们要准确的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还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地理是文科中相对偏向理科的学科,要求学生既要有较强的文字分析整合能力,又要具备较强的数字处理能力。因此,不少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感到十分困惑,甚至头疼。应该说好的方法是成功的基础,在复习的地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要多与老师和同学沟通,勤于分析、多加思考。

文综政治知识点总结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与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l解析: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②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⑴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③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⑵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①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②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③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④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5.价值与人生价值

⑴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⑵人生价值: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需要依靠社会创造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因此每个人理当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回报社会,满足他人。一个人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②人生的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③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看他的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6.价值观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⑴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⑵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在生活中,我们都要面对如何选择自己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的的问题,选择正确,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选择错误,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人们努力的方向、行为的态度、方式和结果也就不同。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人们在面对公义和私利、生与死的冲突时作出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幸福观、家庭观和恋爱观,也决定着人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的基本态度、思维方式和行动结果。

总之,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我们应该树立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l注意: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先进与落后之分。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导向作用。①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非科学的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消极的阻碍作用。②正确的价值观能指导人们积极、健康地生活,引领人迈向光明而美好的人生路途;错误的价值观则会使人误入歧途,让人容易滑向个人主义的泥沼,容易与平庸和苟且为伍。

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和主体性特征。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⑴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⑵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的价值追求。

8.如何真正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社会利益的关系)

⑴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有决定性的因素,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多数人的利益要求。⑵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⑶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考虑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⑷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没有发生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和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解析:(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2)不同的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各不相同(主体性)。

①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②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③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9.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⑴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创造价值。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⑵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10、个人与社会相统一原理

1、原理: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2、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既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同时又要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11、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1)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动力。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坚定正确的方向,就能够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从而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当代,只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创造自己永恒的价值,才能铸就无愧于时代的辉煌。

人教版高中政治知识点:货币

1、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这里讲的货币是指有价值的金属货币)。

2、本质: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①一般等价物是指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

②贵金银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点: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

3、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

A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价值尺度;

B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只需要观念中的货币表示即可,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C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②流通手段

A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职能,叫流通手段。

B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需要现实的货币,而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C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4、其它职能

货币除了基本职能外还充当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注: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的职能。

5、货币流通规律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人教版高中政治知识点: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2022年高三文综知识点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