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采蘩全文注音

诗经《采蘩》全文拼音注音如下: 采蘩 cǎi fán 于 以 采 蘩,于 沼 于 沚;于 以 用 之, 公 侯 之 事。

yū yǐ cǎi fán yū zhǎo yū zhǐ yū yǐ yòng zhī, gōng hóu zhī shì 于 以 采 蘩,于 涧 之 中; 于 以 用 之,公 侯 之 宫。 yū yǐ cǎi fán yū jiàn zhī zhōng yū yǐ yòng zhī, gōng hóu zhī gōng 被 之 僮 僮, 夙 夜 在 公; 被 之 祁 祁,薄 言 还 归。

bì zhī tóng tóng sù yè zài gōng bì zhī qí qí bó yán huán gūi 创作年代:周代 作品出处:《诗经》 作者:无名氏 注释:于以:问词,往哪儿。一说语助。

蘩(fán):白蒿。生彼泽中,叶似嫩艾,茎或赤或白,根茎可食,古代常用来祭祀。

沼:沼泽。沚(zhǐ):《说文》:“小渚曰沚。”

这里用为水中的小块陆地之意。 事:此指祭祀。

涧:山夹水也。山间流水的小沟。

宫:大的房子;汉代以后才专指皇宫。 被(bì):同“髲”。

首饰,取他人之发编结披戴的发饰,相当于今之假发。一说这里是用为施加之意。

《尚书·尧典》:“施加允恭克让,光被四表。”僮(tóng)僮:首饰盛貌,一说高而蓬松,又说光洁不坏貌。

一说这里用为未成年的僮仆、奴婢之意。《说文》:“僮,未冠也。”

夙:早。公:公庙。

祁(qí)祁:形容首饰盛,一说舒迟貌。这里用为众多之意。

薄:这里用为减少之意。归:归寝。

释义: 什么地方采白蘩,沼泽旁边沙洲上。采来白蘩做何用?公侯之家祭祀用。

什么地方采白蘩,采来白蘩溪中洗。采来白蘩做何用?公侯之宫祭祀用。

差来专为采白蘩,没日没夜为公侯。差来采蘩人数多,不要轻言回家去。

简介: 《国风·召南·采蘩》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反映人们为祭祀而劳作的诗,主要叙写为了采办祭祀所需的用来燎烧的蒿草,主人公大费周章地去寻找和采办的经过和完成祭祀过程的辛劳。

汉语拼音(Chinese phonetic alphabets,Chinese Pinyin),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

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

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 2008年9月,中国台湾地区确定中文译音政策由“通用拼音”改为采用“汉语拼音”,涉及中文英译的部分,都将要求采用汉语拼音,自2009年开始执行。

汉语拼音是一种辅助汉字读音的工具。 扩展资料: 此诗主人公采蘩者的身份,历来有很多说法。

《毛诗序》曰:“采蘩,夫人不失职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则不失职矣。”

是以为此乃贵族夫人自咏之辞,说的是尽职“奉祭祀”之事。 朱熹《诗集传》则曰:“南国被文王之化,诸侯夫人能尽诚敬以奉祭祀,而其家人叙其事以美之也。”

定主人公为“家人”,这是对毛序的一大修正。不过以为那辛勤“采蘩”、“夙夜在公”的还是“诸侯夫人”,于诗意未免仍有隔膜。

诚然,古代贵族夫人也确有主管宗庙祭祀的职责,但并不直接从事采摘、洗煮等劳作。《周礼·春官宗伯》称:“世妇,掌女宫之宿戒,及祭祀,比其具。”

贾公彦疏谓“女宫”乃指有罪“从坐”、“没入县官”而供“役使”之女,又称“刑女”。 凡宫中祭祀涉及的“濯摡及粢盛之爨”,均由“女宫”担任。

而此诗中的主人公,既称“夙夜在公”,又直指其所忙碌的地方为“公侯之宫”,则其口吻显示的身份,自是供“役使”的“女宫”之类无疑。因此,把这首诗定为是一首反映宫女们为祭祀而劳作的诗,更为合理。

诗之开篇,出现的正是这样一些忙于“采蘩”的女宫人。她们往来于池沼、山涧之间,采够了祭祀所需的白蒿,就忙忙送去“公侯之宫”。

诗中采用的是短促的问答之语:“哪里采的白蒿?”“水洲中、池塘边。”“采来作什么?”“公侯之家祭祀用”答问之简洁,显出采蘩之女劳作之繁忙,似乎只在往来的路途中,对询问者的匆匆一语之答。

答过前一问,女宫人的身影早已过去;再追上后一问,那“公侯之事”的应答已传自远处。 这便是首章透露的氛圈。

再加上第二章的复叠,便愈加显得忙碌无暇,简直可以从中读出穿梭而过的女宫人的匆匆身影,读出那从池沼、山涧飘来,又急促飘往“公侯之宫”的匆匆步履。 第三章是一个跳跃,从繁忙的野外采摘,跳向了忙碌的宗庙供祭。

据上引《周礼》“世妇”注疏,在祭祀“前三日”,女宫人便得夜夜“宿”于宫中,以从事洗涤祭器、蒸煮“粢盛”等杂务。由于干的是供祭事务,还得打扮得漂漂亮亮,戴上光洁黑亮的发饰。

这样一种“夙夜在公”的劳作,把女宫人折腾得不成样子。诗中妙在不作铺陈,只从她们发饰“僮僮”(光洁)向“祁祁”(松散)的变化上着墨,便入木三分地画下了女宫人劳累操作而无暇自顾的情状。

那曳着松散的发辫行走在回家路上的女宫人,此刻带几分庆幸、几分辛酸,似乎已不必再加细辨——“薄言还归”的结句,已化作长长的喟叹之声,对此作了无言的回答。 如此看来,以《采蘩》为诸侯夫人自咏,固属附会;而。

2.《诗经·采薇》的停顿

采薇采薇1, 薇亦作止2。

曰归曰归3, 岁亦莫止4。 靡室靡家5, 玁狁之故6。

不遑启居7, 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 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 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8, 载饥载渴9。

我戍未定10, 靡使归聘11。 采薇采薇, 薇亦刚止12。

曰归曰归, 岁亦阳止13。 王事靡盬14, 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15, 我行不来16! 彼尔维何17? 维常之华18。 彼路斯何19? 君子之车20。

戎车既驾21, 四牡业业22。 岂敢定居? 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 四牡骙骙23。 君子所依24, 小人所腓25。

四牡翼翼26, 象弭鱼服27。 岂不日戒28? 玁狁孔棘29!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30。

今我来思31, 雨雪霏霏32。 行道迟迟, 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 1.薇:豆科植物,今俗名称大巢菜,可食用。2.作:生。

止:语助词。3.曰:说,或谓乃语助词,无义。

4.莫:”暮”的本字。岁暮,一年将尽之时。

5.靡:无6.玁狁(xiǎnyǔn):北方少数民族,到春秋时代称为狄,战国、秦、汉称匈奴。7.不遑:没空。

遑,闲暇。启:跪坐。

居:安居。8.烈烈:火势很大的样子,此处形容忧心如焚。

9.载:语助词。10.戍:驻守。

定:安定。11.使:传达消息的人。

聘:探问。12.刚:指薇菜由嫩而老,变得粗硬。

13.阳:阳月,指夏历四月以后。14.盬(ɡǔ):休止。

15.疚:痛苦。孔疚,非常痛苦。

16.来:回家。不来,不归。

17.尔:”薾”的假借字,花盛开貌。维何:是什么。

18.常:常棣,棠棣。19.路:同”辂”,高大的马车。

20.君子:指将帅。21.戎车:兵车。

22.四牡:驾兵车的四匹雄马。业业:马高大貌。

23.骙(kuí)骙:马强壮貌。24.依:乘。

25.小人:指士卒。腓(fěi):”庇”的假借,隐蔽。

26.翼翼:行止整齐熟练貌。27.象弭:象牙镶饰的弓。

鱼服:鱼皮制成的箭袋。服,”箙”的假借。

28.日戒:每日警备。29.棘:同”急”。

30.依依:柳枝随风飘拂貌。31.思:语助词。

32.雨(yù):作动词,下雪。霏霏:雪花纷飞貌。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

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

《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

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

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

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

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

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

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

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

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

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

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

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

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

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毛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

这与诗意不符。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因此,。

3.诗经 采薇怎样停顿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4.诗经釆蘩注音版

现代汉语拼音注音:

《cǎi fán 》xiān qín :yì míng

《采蘩》先秦:佚名

yū yǐ cǎi fán ,yū zhǎo yū zhǐ ;yū yǐ yòng zhī,gōng hóu zhī shì。

于 以 采 蘩,于 沼 于 沚;于 以 用 之, 公 侯 之 事。

yū yǐ cǎi fán ,yū jiàn zhī zhōng ;yū yǐ yòng zhī,gōng hóu zhī gōng。

于 以 采 蘩,于 涧 之 中; 于 以 用 之,公 侯 之 宫。

bì zhī tóng tóng ,sù yè zài gōng; bì zhī qí qí ,bó yán huán gūi。

被 之 僮 僮, 夙 夜 在 公; 被 之 祁 祁,薄 言 还 归。

释义:

什么地方采白蘩,沼泽旁边沙洲上。采来白蘩做何用?公侯之家祭祀用。什么地方采白蘩,采来白蘩溪中洗。采来白蘩做何用?公侯之宫祭祀用。差来专为采白蘩,没日没夜为公侯。差来采蘩人数多,不要轻言回家去。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古代学者有两种说法:一说为祭祀而作,一说为养蚕而作。现代学者多以为这首诗是一首反映宫女们为祭祀而劳作的诗。

赏析:

在古代,贵族之女出嫁前必须到宗庙去祭祀神灵与祖先,学习和掌握婚祭祀的有关礼仪。这首诗描写的是贵族家庭中的女子,将要学习和掌握祭祀的基本礼仪的,熟知祭祀常识和祭祀流程。这首诗就是女子学习和掌握祭祀礼仪和熟知祭祀常识流程的一首诗。

女子出嫁前在宗庙祭祀祖先,许多的文献资料都有记述,但是把采办祭品的劳动过程说成是贵族之女,就与诗意并不完全投合。也是不符合社会现实的,但是占统治阶层的贵族是不会从事如此劳碌辛苦的工作的。

到野外去采白蒿,在祭祀场所守侯侍奉,肯定不属于王公贵族们干的事。做这些事的,只能是下等的仆人,而且是女仆。

千辛万苦到野外采来白蒿,是供王公贵族祭祀用;费心劳神打扮装点,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为谁辛苦为谁忙,全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滋味,唯有女仆内心体验最深。虽然没有言说,却感到似乎平淡的叙述中有几分怨忿在。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国风·召南·采蘩

5.诗经中的“于以采蘩”于念yu还是念xu?

读 yu

采蘩(fán)

【诗经·国风·召南】

于以采蘩,于沼(zhǎo)于沚(zhǐ);

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jiàn)之中;

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bì)之僮(tóng)僮,夙(sù)夜在公;

被之祁(qí)祁,薄言还(xuán)归。

[读解]

于以:问词。一说语助。蘩:白蒿。生陂(bēi)泽中,叶似嫩艾,茎或赤或白,根茎可食。沼:沼泽。沚:水中小洲。

涧:山夹水也。

被:首饰,亦用于编发(假发)。僮僮:首饰盛貌,一说高而蓬松。夙夜:早晚。

祁祁:形容首饰盛,一说舒迟貌。 还:凯旋之意。

〔整首诗歌的含义〕

整首诗歌是女子采蘩参加贵族祭祀。

其它理解:(寒灰语)

这首诗的理解,比较重要的是僮僮和祁祁二个词语,如果那两个词如果形容首饰的话,那就是贵族妇女的形象了。 但是如果把僮僮和祁祁看成形容蘩的茂盛的话。那就是劳动场面的描写了。被,可理解为在劳动中把蘩弄到身上。或者是装饰自己。

蘩是水草,是作为水草的代表来作为祭品的。我理解,这不是一种祭礼活动,而是为祭礼活动作准备。 为了祭祀而采集祭品。我个人理解:一二段当然是带有变化的重复,第三段是对劳动场面的具体的描写。第一二段:到哪里采呢?采了干什么呢?第三段:采了这么多,不休息,采了这么多,该回去了。

6.诗经中欢快的长篇

《国风·豳风·七月》此诗反映了周代早期的农业生产情况和农民的日常生活情况,不仅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是一首杰出的叙事兼抒情的名诗。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豣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7.诗经召南采蘩中最后一个字怎么读

蘩 fán

〈名〉

(1) 白蒿 [hairhead wormwood]

蘩,白蒿也。从草,緐声。——《说文》

蘩,皤蒿,又,蘩之丑。秋为蒿。——《尔雅·释草》。按,今苏俗谓之蓬蒿菜,叶似艾,粗于青蒿,白于众蒿,可为菹。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诗·召南·采蘩》

8.采蘩《诗经》诗歌后四句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又有凄凉的无奈。诗人走在当初奔赴战场的那条路上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既有落叶归根的夙愿;四大雪交加,感受岁月的沧桑和人世的轮回?——就是诗人开篇所“忧”之人啊,柳者留也,因为有人依依啊,这人是谁,内心再也不是“忧”所能言,而是化为一江春水也无法传达的“伤悲”“哀”了。

是《采薇》吧~我也是拼凑的;既有思乡的迫切,含畜形象,耐人寻味,面对霏霏雨雪,诗人心如坚冰,《采薇》一诗表达的是在保家卫国与成家立业之间激荡的“忧-恨-哀”的故园之思;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诗人既有摆脱战争的幸运?“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当年百花盛开,如今万木枯荣,低回往复,气氛悲怆,一切经历如影随形一齐涌上心头。从横的方面说:诗人即将要到达的地方,不是一个可以栖风挡雨的港湾,而是一个没有妻、没有子的故乡啊。

综上所述,莫知我哀。”这个“哀”从纵的方面说。——“我心伤悲,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如今此人安在,在又怎样,又有厌恶战争的抱怨,诗人仿佛穿梭于历史的隧洞中,又有归家的失魄。

最令人断肠之处乃是“杨柳依依”,当年“杨柳依依”,杨柳为什么会依依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