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对联有哪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对联和古体诗都是中国传统文学体裁。
如果严谨地按照题目来理解。“古体诗”一般是指有别于初唐之后讲究格律的“近体诗”的古诗。
它的特点是行文自由,不拘对仗、不讲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式多变,不似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类。
而对联是非常讲究对仗、平仄的文学体裁。只有两句的对联不存在押韵的问题。但上下联最后一个字一般上联为仄声字,下联为平声字;
在偶数字的位置,还需要上下联平仄相反。而且上下联还要表现出一个有关联的完整语境,服务于同一主题之下。从这个角度来说,堪称是无韵之短诗。
因此,可以说除了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学体裁,同为汉语言文学艺术之外,二者并无太多共同点。
2.古诗,对联之类的,有什么讲究
对 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 才需要押韵)。
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一,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二,词性相对,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的位置上。三,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按韵脚来分,如上联韵脚为仄声,。
3.古诗与对联的关系
古诗是古代汉族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4.作业:古诗和春联,都讲究对仗,不仅字数相等,而且词类相当
根据对联以及诗歌尤其是律诗的特点,这个空应该填上(韵律),因为这是由古诗和春联的特点决定的,有关的解释如下:
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相传纪晓岚一次南行来到杭州,一位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宾主之间联句对答。纪晓岚才思敏捷,出口成联,友人心悦诚服,夸他为北国孤才。晓岚则不以为然地说:“北方才子,遍及长城内外;老兄之言从何谈起?”友人道:“前几年我曾到北方去,带去一个上联,竟然没有人对得上来。”晓岚半信半疑,问道:“老兄你出了什么句子,竟让对方对不出来?”他的友人就顺口念出了上联: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纪晓岚听罢哈哈大笑,说:“这样简单的出句,是他们觉得不屑于回答,才表示不会对的!”这位友人不解地问:“那么,下联应该怎么对呢?”纪晓岚脱口而出道: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 。这位友人听了,不仅寻得了下联,还十分佩服纪晓岚的才智超群。这副“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 ”的对联做到了平仄相调,达到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的艺术效果。
5.现在写诗词对联需要讲究平仄格律吗
汉语是一种讲究声韵美的语言,所以借助声律上的抑扬顿挫(平仄)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是汉语诗体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汉语诗体的独有优势。
律诗平仄形式的限定,对于人们掌握以声律顿挫增强诗意表达的技巧,以及增加人们对声律的重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方法延续了上千年,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格式。
况且古人都是“依声填词”,诗词都与音乐有着紧密的关系,就如同现在的歌词。今人继承格律就如同下象棋,弹古琴一样,要学习基础的概念,打好基础。
然后再利用这些基础,旧瓶装新酒。先继承,后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