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在古诗文中的意像

云”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常见的意象,很早就已为人们所注意,并进入诗歌审美之中。

诗经里便有: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非我思存。

《郑风.出其东门》 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齐风.敝笱》 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天步艰难,之子不犹 《都人士之仕.白华》 诗经之“云”多以意“多”。

因于认识上的局限,见天上漫漫云朵,其实为众,是而认为众多。也有看云飘飘而产生感叹的,如“英英白云”句,看白云飘悠悠而想到时运之艰难,有几分惆怅,已有象征的义素。

楚辞之中“云”也不少,如: 飘云屯其相离兮,帅云霞而来御 屈原《离骚》 云霞来迎,一如亲友,可见诗人给予“云”的任达,浪漫之情采。 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

屈原《大司命》 此云能“乘”,可谓为行铺路。岂是云能行?诗者思行矣! 眇远志之所及兮,怜浮云之相羊 屈原《悲回风》 块独守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

宋玉《九辩.四》 “浮云”于高空飘荡,似高志之于理想,又不免“浮”而不定,何者?云因“浮”而难免有不能自控之处,因而高志遭疑总难免,此“浮云”实为诗人心中情感之云矣。 如果说《诗经》里的“云”仍是比较集体意识,那么《楚辞》里的“云”则已比较个性化。

《诗经》之“云”仍多在实物与其本义的层面,而《楚辞》中“云”更注诗人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色彩。如“云霓”成为拟人化的物象而恭迎诗人;是诗人用以遮天蔽日的“云”;“玄云”则为乌云,有迎风乘云之宏势;而以“青云”为衣“白霓”为裳,寄寓诗人精神上的舒放壮达;有时“云霏霏”弥漫天宇,仿佛把诗人的欢乐都笼罩去了,“云”即有黑暗势力之意;诗人心中的“浮云”则含有一种浮离不定之感,其飘其止仿佛其身其志,因而发出哀叹之声;而“云蒙蒙”则明显地指希望太阳(光明势力)耀长空,可恨乌云(黑暗势力)来迷蒙。

总而言之,楚辞里“云”意象已具很强个性色彩,含有更多的是其本义之外的象征义 云,作为一种意象,在不同的诗歌作品中被赋予了作者不同的思想。例如,卢思道的《从军行》中,借“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塑造了战斗激烈、绵长的景象。这里的“云”是从云的浓重沉实的本象形态与战斗凝重紧张的相似点出发,通过这个意象的寄托,使战斗场面更生动,突显其惨重;也使一种厌战之感委婉道出。

崔灏的《黄鹤楼》所写的“云”,则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里的“白云”着重把其悠悠千载,依然如故的情景与鹤去楼空、古人已逝、岁月不再的现实相对比,发出的是对人世茫然的深沉感叹。 王维的诗歌最喜写云。

“在王维现存的489首诗中(据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据初步统计有83首诗中有‘云’的意象,这表明王维诗中‘云’是一个中心意象。” 众所周知,“空”是王维诗歌的一个中心概念。

但“空”也是佛教的最高范畴之一,是佛教哲学对宇宙、人生的抽象思辨。佛家之“空”,并不是指一切皆无。

世间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有”,佛家所强调的是从“有”中悟“空”。王维最崇信的《维摩洁经》,以及《金刚经》、《楞伽经》都宣扬这种“万法如幻,无有定相”的观点。

王维接受了空幻观,他尽力想看空人世间的许空幻观对王维的艺术影响很大,表现在诗歌中,就是他在描写自然景物时不仅着重外形突出特征的刻画,还探究外在形式所蕴含的意味。佛家说,实相非相。

王维的诗总在试图突显实际事物空幻的本质,因而具有一种超脱、空灵、含蓄的美。③ 同时,在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中,云似乎是最虚实难测的东西。

它形态万千、变化无常,恰喻多样不定的世事;它又如此的瞬间变幻,成团的实体一下子就变成雨水消失无踪,因此它最能象征同样似有实无的空幻。这个也许就是王维常在诗中写到“云”的原因。

因为心中塞满的全是“空幻”,感受最深的自然就是类似空幻的情景。而且王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过着亦官亦隐的日子,生活上的简单与孤独使诗人有充裕的时间亲近大自然:“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还无期。”

《终南别业》,从而,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云”作为天空的一部分,随处可见,可能是诗人每每抬头望天,思考无限的哲学意蕴,感概人生的最忠实的聆听者。

此外,唐代士子盛行漫游、读书山林的风气,眼界广阔、理想远大,与自然更有长期的交往。唐代人口流动较大,疆域内外出入频繁,贸易、游历、迁谪、服役、做官等都使人们走出狭隘的家庭空间,走入自然。

在王维以前及其时的唐代诗人中,也有不少写到“云”的意象,例如: “山川云雾里,游子几时还。”(王勃〈普安建阴题壁〉)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宋之问〈灵隐寺〉)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只是王维诗中的“云”是有个性的,虽然各有差别,却符合其诗“清淡而味远”的整体风格。

这些都是由于王维个人涵咏大雅的才情(精通音乐、绘画;广涉佛学以及以儒、道学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复杂的人格结构(做官与归隐之间的长期徘徊)所赋予的。 张海沙先生在其著。

2.云这个意象在古诗中都有什么含义

云”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常见的意象,很早就已为人们所注意,并进入诗歌审美之中。

诗经里便有: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非我思存。

《郑风.出其东门》 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齐风.敝笱》 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天步艰难,之子不犹 《都人士之仕.白华》 诗经之“云”多以意“多”。

因于认识上的局限,见天上漫漫云朵,其实为众,是而认为众多。也有看云飘飘而产生感叹的,如“英英白云”句,看白云飘悠悠而想到时运之艰难,有几分惆怅,已有象征的义素。

楚辞之中“云”也不少,如: 飘云屯其相离兮,帅云霞而来御 屈原《离骚》 云霞来迎,一如亲友,可见诗人给予“云”的任达,浪漫之情采。 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

屈原《大司命》 此云能“乘”,可谓为行铺路。岂是云能行?诗者思行矣! 眇远志之所及兮,怜浮云之相羊 屈原《悲回风》 块独守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

宋玉《九辩.四》 “浮云”于高空飘荡,似高志之于理想,又不免“浮”而不定,何者?云因“浮”而难免有不能自控之处,因而高志遭疑总难免,此“浮云”实为诗人心中情感之云矣。 如果说《诗经》里的“云”仍是比较集体意识,那么《楚辞》里的“云”则已比较个性化。

《诗经》之“云”仍多在实物与其本义的层面,而《楚辞》中“云”更注诗人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色彩。如“云霓”成为拟人化的物象而恭迎诗人;是诗人用以遮天蔽日的“云”;“玄云”则为乌云,有迎风乘云之宏势;而以“青云”为衣“白霓”为裳,寄寓诗人精神上的舒放壮达;有时“云霏霏”弥漫天宇,仿佛把诗人的欢乐都笼罩去了,“云”即有黑暗势力之意;诗人心中的“浮云”则含有一种浮离不定之感,其飘其止仿佛其身其志,因而发出哀叹之声;而“云蒙蒙”则明显地指希望太阳(光明势力)耀长空,可恨乌云(黑暗势力)来迷蒙。

总而言之,楚辞里“云”意象已具很强个性色彩,含有更多的是其本义之外的象征义 云,作为一种意象,在不同的诗歌作品中被赋予了作者不同的思想。例如,卢思道的《从军行》中,借“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塑造了战斗激烈、绵长的景象。这里的“云”是从云的浓重沉实的本象形态与战斗凝重紧张的相似点出发,通过这个意象的寄托,使战斗场面更生动,突显其惨重;也使一种厌战之感委婉道出。

崔灏的《黄鹤楼》所写的“云”,则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里的“白云”着重把其悠悠千载,依然如故的情景与鹤去楼空、古人已逝、岁月不再的现实相对比,发出的是对人世茫然的深沉感叹。 王维的诗歌最喜写云。

“在王维现存的489首诗中(据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据初步统计有83首诗中有‘云’的意象,这表明王维诗中‘云’是一个中心意象。” 众所周知,“空”是王维诗歌的一个中心概念。

但“空”也是佛教的最高范畴之一,是佛教哲学对宇宙、人生的抽象思辨。佛家之“空”,并不是指一切皆无。

世间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有”,佛家所强调的是从“有”中悟“空”。王维最崇信的《维摩洁经》,以及《金刚经》、《楞伽经》都宣扬这种“万法如幻,无有定相”的观点。

王维接受了空幻观,他尽力想看空人世间的许空幻观对王维的艺术影响很大,表现在诗歌中,就是他在描写自然景物时不仅着重外形突出特征的刻画,还探究外在形式所蕴含的意味。佛家说,实相非相。

王维的诗总在试图突显实际事物空幻的本质,因而具有一种超脱、空灵、含蓄的美。③ 同时,在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中,云似乎是最虚实难测的东西。

它形态万千、变化无常,恰喻多样不定的世事;它又如此的瞬间变幻,成团的实体一下子就变成雨水消失无踪,因此它最能象征同样似有实无的空幻。这个也许就是王维常在诗中写到“云”的原因。

因为心中塞满的全是“空幻”,感受最深的自然就是类似空幻的情景。而且王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过着亦官亦隐的日子,生活上的简单与孤独使诗人有充裕的时间亲近大自然:“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还无期。”

《终南别业》,从而,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云”作为天空的一部分,随处可见,可能是诗人每每抬头望天,思考无限的哲学意蕴,感概人生的最忠实的聆听者。

此外,唐代士子盛行漫游、读书山林的风气,眼界广阔、理想远大,与自然更有长期的交往。唐代人口流动较大,疆域内外出入频繁,贸易、游历、迁谪、服役、做官等都使人们走出狭隘的家庭空间,走入自然。

在王维以前及其时的唐代诗人中,也有不少写到“云”的意象,例如: “山川云雾里,游子几时还。”(王勃〈普安建阴题壁〉)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宋之问〈灵隐寺〉)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只是王维诗中的“云”是有个性的,虽然各有差别,却符合其诗“清淡而味远”的整体风格。

这些都是由于王维个人涵咏大雅的才情(精通音乐、绘画;广涉佛学以及以儒、道学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复杂的人格结构(做官与归隐之间的长期徘徊)所赋予的。 张海沙先生在其著作《。

3.云有哪些意象

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337613139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4、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5、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6、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7、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另:

1、首先要明白意象的定义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2、其次,既然是借物抒情了,那么云的种类各种各样,人的情绪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 《送友人》浮云代表的是游子意,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杜甫 《望岳》层云代表是空旷浩荡的胸襟,

所以云的意象是多种多样的,意象中要注意“意”,也要注意“象”。

4.云这一意象的含义

诗经之“云”多以意“多”。因于认识上的局限,见天上漫漫云朵,其实为众,是而认为众多。也有看云飘飘而产生感叹的,如“英英白云”句,看白云飘悠悠而想到时运之艰难,有几分惆怅,已有象征的义素。 楚辞之中“云”也不少,如:

飘云屯其相离兮,帅云霞而来御 ——屈原《离骚》

云霞来迎,一如亲友,可见诗人给予“云”的任达,浪漫之情采。 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 ——屈原《大司命》

此云能“乘”,可谓为行铺路。岂是云能行?诗者思行矣! 眇远志之所及兮,怜浮云之相羊 ——屈原《悲回风》

块独守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 ——宋玉《九辩.四》

“浮云”于高空飘荡,似高志之于理想,又不免“浮”而不定,何者?云因“浮”而难免有不能自控之处,因而高志遭疑总难免,此“浮云”实为诗人心中情感之云矣。

如果说《诗经》里的“云”仍是比较集体意识,那么《楚辞》里的“云”则已比较个性化。《诗经》之“云”仍多在实物与其本义的层面,而《楚辞》中“云”更注诗人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色彩。如“云霓”成为拟人化的物象而恭迎诗人;是诗人用以遮天蔽日的“云”;“玄云”则为乌云,有迎风乘云之宏势;而以“青云”为衣“白霓”为裳,寄寓诗人精神上的舒放壮达;有时“云霏霏”弥漫天宇,仿佛把诗人的欢乐都笼罩去了,“云”即有黑暗势力之意;诗人心中的“浮云”则含有一种浮离不定之感,其飘其止仿佛其身其志,因而发出哀叹之声;而“云蒙蒙”则明显地指希望太阳(光明势力)耀长空,可恨乌云(黑暗势力)来迷蒙。总而言之,楚辞里“云”意象已具很强个性色彩,含有更多的是其本义之外的象征义。

古代诗歌中的云,既具有自然的物质属性,又被诗人们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体现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和深厚的文化意蕴。《论语·述而》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浮云往往比喻为富贵荣华。对它们的蔑视态度,体现了一种安贫乐道、注重精神追求的高洁生活态度。浮云游于空中,往往遮蔽了日月的光辉,浮云便成了恶势力的象征。宋玉《九辩》有“何泛滥之浮云兮,猋雍蔽此明月”之句,奠定了以“浮云蔽日”来隐喻正义被邪恶压制的意义。云,孤独无依,飘飘摇摇,正如游子的漂泊无所。故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63386130“浮云”又往往比喻游子之飘泊无定。《说文》曰:“云,山川气也。从雨,云象云回转形。”故云雨常常连用。宋玉《高唐赋序》记载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云雨连用之云往往隐喻男女欢合。梦境虚幻,神人两隔,又凭生多少憾事,故“云雨”又结晶为凄凉哀婉的意象,隐喻那令人梦萦魂牵而终归无缘的恋情

5.在古典诗歌中,云彩、金柳、青荇等意象具有怎样的文化传统

云彩、金柳、青荇”,这是徐志摩《再别康桥》中三个鲜明的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三个意象凝结了厚重的人类情感——离情别意。

云彩:“浮云游子意”、“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人生聚散浮云似”,浮云无根,随风飘荡,这是四处漂泊的游子形象。

金柳:“柳”、“留”同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文化习俗。“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虽借柳起兴,却意境翻新,不似“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个中美感多于愁绪。

青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菱花荇蔓随双桨”、“藻荇萦回,似留恋、鸳飞鸥浴。”、“湖平春水,菱荇萦船尾”,细细体味,在青荇的意象中,有一种萦绕缠绵的意味,虽然“强欲留春春不住”。

有意思的是,这三个意象分别选自空中、地上和水中。真是大千世界,皆有情愫,目遇神会,焕成华章。

6.诗中云和月的意象有什么表达效果

云:游子 飘泊 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的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 思乡 思亲 “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

(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