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带有俗语诗句名言的语段5句】
古人说“最难风雨故人来”——不但大自然中有风雨,心灵上也有风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告诉我们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表明自由比生命和爱情更有价值.朱憙《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有”一鸟不鸣山更幽.”的名句.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这是因为王安石只见对立,不见统一.”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抔春露冷如冰.”这首诗说明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芳林新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从诗中抽象和概括出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前途,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含有“语”的诗句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渭川田家>;王维
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陆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宫词
顾况
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
3.包含“语”字的古诗有什么
包含“语”字的古诗有:
1.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2.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3.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
4.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
5.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春晚》
具体的诗文及译文如下:
1. 《鹿柴》
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2. 《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宋代: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译文:
黄莺开始啼叫,这初春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细雨蒙蒙,珍贵如油,滋润着草木,那刚刚长出的春草,远看一片嫩绿,近看却仿佛消失了。
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有花而不去看它开放,就意味着人生很快消逝。不要等待着春离开大自然,纷纷落花夹杂着绿色的苔藓。
3. 《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
清代:纳兰性德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
译文:
相逢时你默默不语,像一朵芙蓉,在秋雨中轻颤。容颜娇羞而红润,凤翘斜插在你的鬟间。
等到想要低声唤你,又怕深情凝望,叫别人看见。想要一诉离愁,可你已转过身去,只能拔下玉钗在回阑轻叩。
4. 《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
宋代:陆游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译文:
我于深秋时节从前线奉调回京,一路上但见枯黄的桐叶在晨光中飒飒飘落,又听到寒蛩不停地在夜里悲鸣。面对如此萧瑟的秋景,想到回京后再也难以受到重用的现实,心中十分沮丧灰暗。忽然忆起当年在前线横戈盘马、纵横疆场的战斗生活,那大散关上和清渭之滨大概还战事依旧吧。
想到将来黯淡的前途,我顿时萌生了驾舟隐居江湖的想法,只可惜自己早就了然于胸的那套北伐抗金策略无人可以托付,不能让其继续为恢复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如果早知道我的一腔爱国之志和作战策略终不会得到皇上的理解和采纳,我当年又何必煞费苦心地去劝谏皇上呢?
5. 《武陵春·春晚》
宋代: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
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view_52817.asp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