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文采的笔名,如凝墨

取名有“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之说。

你可以找诗经楚辞这一类的文学作品里面的词作为笔名,都非常美。里面任何一个词都属于很有文采的。或者是古代诗人词人写的诗词里面选取也可以啊。

举例:

木瑶

伯庸。《离骚》:“朕皇考曰伯庸”。譬如作家马伯庸……

《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鹤呜

《诗经·小雅·鹤呜》

采萧

《诗经·国风·王风》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雨霏

雪霏

《诗经·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诗经中 离骚全文

《离骚》不是《诗经》中的作品。

它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作者屈原。全文如下: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芷;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兹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度蘅与方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揽木根以结芷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芷;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曰: “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殀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 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

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 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 “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不顾难(去声)以图后兮,五子用乎家巷; 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 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 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 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之不长; 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皇天无私阿兮,揽民德焉错辅; 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阽余身而危死兮,揽余初其犹未悔; 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 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跪敷衽以陈词兮,耿吾既得中正; 驷玉虬以乘鷖兮,溘埃风余上征;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匆迫;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吾令凤鸟飞腾夕,继之以日夜; 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緤马;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 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 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繣其难迁; 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 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 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 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 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 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 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 欲远集而无所适兮,聊浮游以逍遥;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 理弱而媒。

3.什么是古代弃妇

被抛弃的妇女 类似与今天 离婚后的妇女原因如下 1、男子变心。

突出表现在《诗经》中的弃妇诗里,《卫风•氓》、《邶风•谷风》、《邶风•日月》、《王风•中谷有蓷》这几位女主人公全都是因为男子变心所致。《邶风•谷风》:“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宴尔新昏,不屑我以。”《卫风•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

《王风•中谷有蓷》:“遇人之艰难矣”、“遇人之不淑矣”。 ??汉乐府中《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因夫妻双方殉情,已排除男子变心之说,《上山采蘼芜》通过上文的形象分析,亦可以排除这一说法。

??而男子变心的直接因素为色衰。《邶风•谷风》多次强调,要男子重“德”,不要重色,“采蘼采菲,无以下体。”

“既阻我德,贾用不售。”虽然她以泾渭之水的清浊来比喻自己尚且美丽,但不容置疑的是,她正是因为色衰才被抛弃的。

《卫风•氓》则直接用桑叶的陨落来比自己颜色不再,“桑之落矣,其黄也陨。”《王风•中谷有蓷》则用蓷草的干枯来喻色衰,“中谷有蓷,暵其干矣” ??汉乐府中的女子不但没有色衰的描述,反而描绘其美丽,如《上山采蘼芜》“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颜色与新妇相似,说明其姿色美丽;《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的刘兰芝回到娘家后,立刻就有县令及太守遣人前来说媒,可以想见其美丽,她们自然也不会因色衰被弃。男子变心的直接因素有很多,但在古代主要就是女子色衰。

??2、无子。这一因素,不管是汉乐府,还是《诗经》都没有直接体现出来,但却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弃妇遭弃的因素。

??《诗经》中的《卫风•氓》,女主人公与丈夫“三岁为妇”,遭弃时竟没有体恤子女的表述,只能说明她无子。其它的像《邶风•日月》、《王风•中谷有蓷》也没有此类的描述。

只有《邶风•谷风》中有“既生既育,比予于毒”的描写,这只能说明《卫风•氓》及其它几篇同时代同性质的诗歌中没有此类表述是不正常的现象,可以推断出,她们遭弃的时候无子。只是无子是《诗经》时代女子遭弃的原因之一,而不是唯一。

??汉乐府中《上山采蘼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也和《诗经》中几位弃妇一样,疑为无子。采蘼芜女子经前文分析应是采蘼芜治病以求子。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的刘兰芝亦与焦仲卿“共事二三年”,遣归前与婆母、小姑子逐一道别,竟没有与女子道别,这只能说明,二三年未生育罢了。在古代,二三年未生育是不正常的现象,不用说二三年,一年不生,婆婆及邻人就要说闲话了。

焦母说她“无礼节”、“行动自专由”,是一方面原因,但三年无子不能不让焦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大戴礼记•本命》认为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空去。

想想,无子对于古代女子来说是件多么可怕的事。 ??3、礼教。

中国礼教说到底是家庭伦理以及与此相关的人际关系范畴的问题。传统上,“家”历来为统治者所重视。

《礼记•大学》引《诗经•周南•桃夭》之诗时说:“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的巩固与否与社会性的巩固与否是息息相关的。

因此,维护“家”的稳定,成了统治者面临的重要问题,这就必然要有一整套的规则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婚姻、家庭问题受到重视也就不足为怪了。《礼记•昏义》也说,“昏礼者,礼之本也。”

《史记•外戚世家序》说,“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先秦到秦汉是中国婚姻制度由原始的“蒸、报婚”制、“滕、妾婚”制以及一夫多妻制,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的时期,这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但另一方面,这种进步是建立在父权家长制的基础上来对待婚姻伦理关系的。

“男不亲求,女不亲许”,“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排斥男女相爱成婚。 ??不过,先秦时代孔子的儒家学说还并不为整个社会所普遍接受,男女交往还是相对比较自由的,这就可以想像《诗经》中为何有大量男女情爱诗存在了,如《周南•关睢》、《邶风•静女》等等,后世的朱熹把诗经中好多爱情诗包包括弃妇诗定为“淫奔”之诗,只是他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它们罢了。

那个时代,孔子尚不能一手遮天,他隔着时空,如何能以自己的观点来强加于先人呢?但礼的影响还是存在的,只是当时还没有到极端的地步罢了。《豳风•伐柯》说:“娶妻如何?匪媒不得。”

所以《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才会说:“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但最终,她还是禁不住爱情的诱惑,嫁于该男子。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所以当他们的婚姻出现问题时,兄弟们是不支持她的。这说明当时社会风气已经形成,即那个时代的婚姻要有一定的“礼”,要完成六个程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近”。

??到了汉代,其婚姻礼法还是沿袭先秦之风的,并由于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达到极致。张永鑫《汉乐府研究》认为,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论”,把自然现象人格化,赋予道德的属性,把自然界的一切变与不变看作是天意的安排,而天上的神权与社会的皇权合。

4.谁有荼靡花的传说故事

荼蘼花的传说故事:1.蜀公(范镇)居许下……前有荼蘼架,高广可容数十客,每春季,花繁盛时,燕(宴)客于其下。

约曰:“有飞花堕酒中者,为余浮一大白。”或语笑喧哗之际,微风过之,则满座无遗者。

当时号为“飞英会”,传之四远,无不以为美谈也。(《曲洧旧闻》)2.可以容几十个人坐于其下围案欢聚的庞大花架;世上最独特的酒令,落花掉在谁的酒杯里,谁就把杯中酒喝干;微风,片片落瓣像雪一样洒满杯中、案上、座中人的衣襟……“飞英会”的主人范镇是司马光的知己好友,围绕着变法与否而个个大义凛然的政治风云中的主角们,在政治之外,却是这般清雅到极点的风流。

宋时,有一种制作荼蘼酒的方法,是先把一种叫做“木香”的香料研磨成细末,投入酒瓶中,然后将酒瓶加以密封。到了饮酒的时候,开瓶取酒,酒液已经芳香四溢,这时再临时在酒面上洒满荼蘼花瓣,酒香闻来正如荼蘼花香,几乎难以分辨二者的区别。

这一做法,是受了“飞英会”的影响。于是,浮着片片荼蘼花瓣的酒杯,便成就了宋人在暮春里的一场场欢会。

(《礼志》)荼靡花 花语:荼蘼的花语是“末路之美”,虽不能与百花比美,但可一支独秀。如此高傲,又如此清秀。

荼蘼花开,表示感情的终结爱到荼靡,意蕴生命中最灿烂、最繁华.或最刻骨铭心的爱即将失去繁盛之后留下的也许是一片颓败又或许是归于平淡最后的美丽总是动人心魄荼靡的寂寞,是所有花中最持久、最深厚、也是最独特的佛家语,荼蘼是花季最后盛开的花开到荼蘼花事了,只剩下开在遗忘前生的彼岸的花。荼蘼花总是开在夏季其它花儿都快凋零的时候开,所以等到荼蘼开尽了,整个花季也都过去了,也就有了现在常说的“开到荼蘼花事了”。

然后彼岸花.佛家语.荼靡是花季最后盛开的花.开到荼靡花事了.只剩下开在遗忘前生的彼岸的花.所以有人说:花儿的翅膀要到死亡才懂得飞翔.无爱无恨的土壤才会再萌芽开花.也就是说开到荼靡是佛家语,有信佛教的人也这么说过。荼靡花有关诗句:1《诗经·豳(bīn)风·鸱鹗(chīxiāo)》:“予手拮据,予所捋荼。”

“荼”指的是荻,是类似芦苇的植物开的花。2《花镜》”荼蘼花有三种,大朵千瓣,色白而香,每一颖著三叶如品字。

青跗红萼,及大放,则纯白。有蜜色者,不及黄蔷薇,枝梗多刺而香。

又有红者,俗呼番荼蘼,亦不香。”3陆游:“吴地春寒花渐晚,北归一路摘香来。”

4杨万里:“以酒为名却谤他,冰为肌骨月为家。”5吴淑姬词:“谢了荼蘼春事休。

无多花片子,缀枝头。庭槐影碎被风揉,莺虽老,声尚带娇羞。

独自倚妆楼。一川烟草浪,衬云福不如归去下帘钩。

心儿小,难着许多愁。”6朱淑真《鹧鸪天》:“独倚阑干昼日长,纷纷蜂蝶斗轻狂。

一天飞絮东风恶,满路桃花春水香。当此际,意偏长,萋萋芳草傍池塘。

千钟尚欲偕春醉,幸有荼蘼与海棠。”7《客中思家》:“微风过处有清香,知是荼蘼隔短墙。

相得故园成索寞,诗盟谁复为平章。”8《荼蘼》:“山径阴阴雨未乾,春风已暖却成寒。

不缘天气浑无准,要护荼蘼继牡丹。”9《和荼蘼》:“缘霜和雪揉为裁,消得玻瓈紫玉杯。

扰扰开时违赏玩,匆匆落去谩迟回。颠迷蝶梦留蜗国,荏苒龙珠入蚌胎。

急作招魂倾桂酒,尚余半面在苍苔。10《清异录》:“荼蘼曰白蔓郎,以开白花也11 毛滂《南歌子·席上和衢守李师文》云:“绿暗藏城市,清香扑酒尊,淡烟疏雨冷黄昏。

零落荼蘑花片损春痕。润入笙箫腻,春余笑语温。

更深不锁醉乡门。先遣歌声留住欲归云。”

《红楼》12袁中郎《花祟》,有“酴醿宜沉水”句,注释曰:酴醿,也作荼蘼、荼糜等,蔷薇科落叶小灌木,确于暮春时开花,有香气。13《红楼梦》“花气袭人知昼暧”。

书的后面时有一句“开到荼靡花事了”。《红楼》评诗“一物珍藏见至情”末句“云自飘飘月自明”,14 宋代诗人王琪的《春暮游小园》: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

15苏东坡谪居湖北黄州,有诗:“酴醿不争春,寂寞开最晚。……不妆艳已绝,无风香自远。”

任拙斋诗说:“一年春事到荼蘼”。16“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李清照佛经曰: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

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

5.谁有荼靡花的传说故事

荼蘼花的传说故事:

1.蜀公(范镇)居许下……前有荼蘼架,高广可容数十客,每春季,花繁盛时,燕(宴)客于其下。约曰:“有飞花堕酒中者,为余浮一大白。”或语笑喧哗之际,微风过之,则满座无遗者。当时号为“飞英会”,传之四远,无不以为美谈也。(《曲洧旧闻》)

2.可以容几十个人坐于其下围案欢聚的庞大花架;世上最独特的酒令,落花掉在谁的酒杯里,谁就把杯中酒喝干;微风,片片落瓣像雪一样洒满杯中、案上、座中人的衣襟……“飞英会”的主人范镇是司马光的知己好友,围绕着变法与否而个个大义凛然的政治风云中的主角们,在政治之外,却是这般清雅到极点的风流。

宋时,有一种制作荼蘼酒的方法,是先把一种叫做“木香”的香料研磨成细末,投入酒瓶中,然后将酒瓶加以密封。到了饮酒的时候,开瓶取酒,酒液已经芳香四溢,这时再临时在酒面上洒满荼蘼花瓣,酒香闻来正如荼蘼花香,几乎难以分辨二者的区别。这一做法,是受了“飞英会”的影响。于是,浮着片片荼蘼花瓣的酒杯,便成就了宋人在暮春里的一

场场欢会。(《礼志》)

荼靡花 花语:

荼蘼的花语是“末路之美”,虽不能与百花比美,但可一支独秀。如此高傲,又如此清秀。

荼蘼花开,表示感情的终结

爱到荼靡,意蕴生命中最灿烂、最繁华.

或最刻骨铭心的爱即将失去

繁盛之后留下的也许是一片颓败

又或许是归于平淡

最后的美丽总是动人心魄

荼靡的寂寞,是所有花中

最持久、最深厚、也是最独特的

佛家语,荼蘼是花季最后盛开的花

开到荼蘼花事了,只剩下开在遗忘前生的彼岸的花。

荼蘼花总是开在夏季其它花儿都快凋零的时候开,所以等到荼蘼开尽了,整个花季也都过去了,也就有了现在常说的“开到荼蘼花事了”。

然后彼岸花.佛家语.荼靡是花季最后盛开的花.开到荼靡花事了.只剩下开在遗忘前生的彼岸的花.所以有人说:花儿的翅膀要到死亡才懂得飞翔.无爱无恨的土壤才会再萌芽开花.也就是说开到荼靡是佛家语,有信佛教的人也这么说过。

荼靡花有关诗句:

1《诗经·豳(bīn)风·鸱鹗(chīxiāo)》:“予手拮据,予所捋荼。”“荼”指的是荻,是类似芦苇的植物开的花。

2《花镜》”荼蘼花有三种,大朵千瓣,色白而香,每一颖著三叶如品字。青跗红萼,及大放,则纯白。有蜜色者,不及黄蔷薇,枝梗多刺而香。又有红者,俗呼番荼蘼,亦不香。”

3陆游:“吴地春寒花渐晚,北归一路摘香来。”

4杨万里:“以酒为名却谤他,冰为肌骨月为家。”

5吴淑姬词:“谢了荼蘼春事休。无多花片子,缀枝头。庭槐影碎被风揉,莺虽老,声尚带娇羞。独自倚妆楼。一川烟草浪,衬云福不如归去下帘钩。心儿小,难着许多愁。”

6朱淑真《鹧鸪天》:“独倚阑干昼日长,纷纷蜂蝶斗轻狂。一天飞絮东风恶,满路桃花春水香。当此际,意偏长,萋萋芳草傍池塘。千钟尚欲偕春醉,幸有荼蘼与海棠。”

7《客中思家》:“微风过处有清香,知是荼蘼隔短墙。相得故园成索寞,诗盟谁复为平章。”

8《荼蘼》:“山径阴阴雨未乾,春风已暖却成寒。不缘天气浑无准,要护荼蘼继牡丹。”

9《和荼蘼》:“缘霜和雪揉为裁,消得玻瓈紫玉杯。扰扰开时违赏玩,匆匆落去谩迟回。颠迷蝶梦留蜗国,荏苒龙珠入蚌胎。急作招魂倾桂酒,尚余半面在苍苔。

10《清异录》:“荼蘼曰白蔓郎,以开白花也

11 毛滂《南歌子·席上和衢守李师文》云:“绿暗藏城市,清香扑酒尊,淡烟疏雨冷黄昏。零落荼蘑花片损春痕。润入笙箫腻,春余笑语温。更深不锁醉乡门。先遣歌声留住欲归云。”

《红楼》

12袁中郎《花祟》,有“酴醿宜沉水”句,注释曰:酴醿,也作荼蘼、荼糜等,蔷薇科落叶小灌木,确于暮春时开花,有香气。

13《红楼梦》“花气袭人知昼暧”。书的后面时有一句“开到荼靡花事了”。《红楼》评诗“一物珍藏见至情”末句“云自飘飘月自明”,

14 宋代诗人王琪的《春暮游小园》:

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

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

15苏东坡谪居湖北黄州,有诗:“酴醿不争春,寂寞开最晚。……不妆艳已绝,无风香自远。”任拙斋诗说:“一年春事到荼蘼”。

16“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李清照

佛经曰: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

6.请教“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一首诗的内容和含义,谢谢

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划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

换过来说,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

另外,《蒹葭》一诗,又是把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在一志,用虚实互相生发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胧性,来加强抒情写物的感染力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他第一次的幻觉,明明看见对岸有个人影,可是怎么走也走不到她的身边。

“宛在水中央”,这是他第二次的幻觉,忽然觉得所爱的人又出现在前面流水环绕小岛上,可是怎么游也游不到她的身边。那个倩影,一会儿“在水一方”,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岸边,一会儿在高地。

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梦境中,但主人公却坚信这是真实的,不惜一切努力和艰辛去追寻她。这正生动深刻地写出了一个痴情者的心理变态,写出了他对所爱者的强烈感情。

而这种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诗具有一种朦胧的美感,生发出韵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