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学习诗经

学习《诗经》,要一步一步来。

诗三百,虽说字义易懂,但是真正吃透还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读诗最大之弊端,我认为在于以今论古,不能够还原诗经本色。

还原本色,源于训诂,此处清人用力最勤。可参看清诗经训诂学三大家之著作,若胡成珙《毛诗后笺》、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陈书尚无点校本,三种之中,我倾向于马瑞辰之书。

成书在后,采两家之长。 明训诂,接下来当明诗意。

我建议参考闻一多《诗经通义》甲乙和《诗经新义》,以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阐述、解读《诗经》,我认为最得《诗经》之本义。 不过上述之书,皆不太好读,涉及训诂者,枯燥、乏味。

可以以蒋见元、陈俊英《诗经注析》作为入门读物,有分析、有解读,而且采众家之长,很有学术价值,又方便易读。中华书局有繁体竖排版。

总之,读诗最紧要之处,在于回归诗经时代,以当时的眼光来观照诗经,所以必须熟悉当时的历史,这样,不能不读《左传》《国语》,以了解当时历史;不能不读《仪礼》《礼记》,以了解当时礼仪制度。一部《诗经》,文辞简单,但读来是在不易。

2.如何学习《诗经》《葛覃》

首先,“葛覃”与“归宁父母”没有特定的联系,诗经里面出现了很多的植物名字,但是往往并不一定与内容有很大的关系,这与诗经的表现手法相关,“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至于为什么它做题目,诗经往往是从它文中开篇的第一句话选择词语做题目的。

其次,“言”是语气助词,没有实际意义。“薄”也是语气助词,含有勉励的意思。“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是走去告诉我的女仆,我要探亲回娘家。内衣外衣都要勤洗勤换。“污”是洗净的意思。

3.我想学习诗经 该怎么学习啊

首先,儒家解读诗经的最重要的是解读比兴,他们认为凡诗皆有所寓,不单单是普通的民谣。

但是说实话,诗经出自民间,叙述了很多当时百姓生活的方式。如男女之情,离别之痛,相思之苦等等,都是相当淳朴的、直接的,其中并没有特意比喻、讽刺的内容。所以,如果你想从诗经中解读出他们的政治意义,这是很牵强的。

读过《论语》您会发现,孔子经常引用诗经的内容,来论证他的道理,仿佛诗经中说,男女并非男女之情,而是明君与贤才的交融;离别也不是普通的离别,而是士子对国家无道的愤然离去……这些引语其实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道理,当时百家争鸣,都在著书立说,而孔子却反对著述哗众的做法。那孔子不著书,他的理论引用自什么地方呢?这时,孔子选择了可塑性很强的《诗》,其实就相当于一本他独自的论据素材。但是诗的论据在他的弟子眼中还是有些牵强,难以运用,但没有出处的道理又口说无凭,于是后来他们编著了《论语》、《孟子》之类。

那么,诗经真的很不堪吗?错了,诗经的真知或许只有孔子之流真正精读的人才能了然。

孔子对诗经的解读造诣很深,他也曾曰:不读诗无以言。

诗固然出自民间,其本身没有过多的深意,但读的人却应该从诗的背后解读到人类更本质的东西。例如,诗反映了人类最朴素的追求,最纯洁的情感。不读诗,就无从了解人的本性(孔孟的人性本善论就是受诗的影响);不读诗,就无从了解民间的疾苦。所以,孔子之后也就孟子寻得老有所依、幼有所养的王道。

到了今天,你会发现,儒家经典太丰富了(当然,伪托的经典也太多了)。反而,人们对诗经的重视程度就越来越少了,束之高阁,鲜有应用。因为后世很多人都摸不透诗经的真正作用,所以无法正确的从诗经中解读出真知。

4.怎样学习古诗文

我认为:要想学习古诗文,首先克服的困难是:古文的翻译、背诵以及默写。翻译可以用我们语文老师的四句话来形容:(1)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就是说尽量要把古文中每个字与句子都要一一对应翻译。(2)单音节变双音节或多音节。大家都知道,古文以精练简洁而见长,相比之下,白话文则要把古文的一个字扩成两个字,甚至更多。(3)省略成分补出来。古文不像现代文,它会省略主语,宾语。常用“之”替代,或者干脆不出现。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联系上下文,理解它的意思,进一步推测出省略的成分,再适当理顺句子意思。(4)调整词序很重要古文中许多句子和现代文的顺序都不同,先得一一对应着翻,再理顺词序。

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几个方法,希望能帮助你。(1)熟读法。这恐怕是大家最常用的方法了。但读的同时,可以在脑海中理出整篇文章大致的思路,知道每一段的段意。按照这个思路背。而且,在熟读之后,有时自己觉得哪一句会脱口而出。这时,不要看书,试试看,自己能背多少。然后背不出的,就看看书。这样,反复几次,就能背出来。(2)联想法。如果想象力丰富的同学可以用这种方法。尽量让脑海中浮现出所背文章的意境,根据这幅图画背古文,效果会很好。(3)好句法。这是我常用的方法,我通常先读三遍文章,然后就会找出我比较喜欢的句子,再背它的上文,再背下文。这样背,很容易脱口而出。

下面该谈谈古诗了。我读诗的方法:我会先准备一本笔记本,一本《唐诗鉴赏辞典》,它上面有着详细的作者写诗的背景和名家的点评,认真仔细的读完之后,将这首诗所涉及到的文化常识、历史典故、一一记录。这样,一边复习笔记本,一边可以增长不少知识。我有时读到深有感触的诗时,会情不自禁地写下心中的感受。

5.怎么学习四书,和诗经,求学习方法

《论语》《孟子》对于《大学》《中庸》来说,可以说是一手资料与二手资料的区别,二手资料是对一手的补充说明,而一手也能让我们更能读懂二手。

嗯~看你自己是怎么想的吧,理论、系统的,自然好理解些,想偷下懒,走下捷径,并且也有这个理解力,自然《大学》《中庸》开始看好些。

如果是《论语》《孟子》那就要下心思了。

《周易》自然不是课外读物或选修那么简单,只是那么早拿来读,也不见得有什么感悟就是了。

其它的可能配合着《论语》《孟子》会好些。《诗经》就不用专门拿来看了,有时间,喜欢文字,言词什么的,多拿来翻翻。真空出时间来看,可以考虑配合《礼记》《尚书》察民风观民情,情之一字,古今一也,毕竟都还是人。

感觉还是看原文比较好,要选择的一般是翻译,到书店去,多翻几个译本为好,最好大陆的、台湾的、古人的、今人的都有。当然,自己能看懂就更好了。反正有名的,都可以拿来看看。在书店翻,翻到你觉得看着顺眼的就可以了。

其实,从感觉上来说,读《论语》《孟子》时,配着《老子》一起读会好些,如果你愿意,《金刚经》《心经》也可以一起读,可以说是从三个角度看一个问题,殊途同归。

不过,如果你喜欢,在这中间可穿插《说文解字》。

6.如何学习古典诗词

如何学习古典诗词 阅读和鉴赏古典诗词益处甚多,不仅可以提高文化水平,增加文史知识,同时又是极美好的精神享受,可接受艺术熏陶,有助于摆脱庸俗趣味,培养高尚优美的情操。

马克思曾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犹如要欣赏音乐就须多听音乐,要欣赏美术就须多看绘画、雕塑一样,要读古典诗词也必须由浅入深地多读作品,懂得的渐渐多起来,兴趣也便浓起来,鉴赏能力也便高起来。

阅读古典诗词,首先遇到的困难是语言难懂的问题。所谓难懂,不会是完全不懂,而是有些词语生僻,或不见于现代汉语,读起来吃力。

这是有办法解决的,就是先读当代人加了注释的本子(选择好的),把注释的内容大体记住,反复阅读,积累得多了,熟悉了诗词用语的习惯,文字关一般也就过去了。古典诗词还常用典故,对一般读者也是一个语言障碍。

关于诗词用典,历来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不管人们赞成与否,许多诗词用典已是既成事实。其实用典与否,并不决定作品优劣。

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词清丽流畅,一般不用典,是词中上品;而辛弃疾作词经常“掉书袋”(用典故),同样是词中上品,而且比李煜词的价值更高。问题在于典故用得是否恰当。

如果故弄玄虚,生硬地堆砌典故,那就是浅薄无聊,令人生厌;而典故自然流入作品中,与歌咏的内容融成一体,那就可以扩大内容涵量,增加韵外之韵,味外之味,提高读者的兴致。且看辛弃疾的《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枕簟〔dian电〕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

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

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词中两处用典。

“书咄咄”典出刘义庆《世说新语》:晋代殷浩被罢官后,自己觉得冤屈,整天用手在空中比划着写字。有人偷偷观察,才知道他只写四个字:“咄咄怪事。”

咄咄,是惊叹声。“且休休”典出《新唐书·司空图传》:司空图晚年为逃避政治迫害,弃官隐居中条山王官谷,修个亭子名曰“休休”。

自己解释说,“休,美也,既休而美具”。认为自己才能、身分、年龄和性格都不适合做官。

退休最好。辛弃疾被罢官,闲居乡间,不得施展才能和抱负,心情抑塞,故借殷浩的典故抒发牢骚不平之气;又借司空图的典故为自己解嘲,暂且安慰自己。

仅用六个字,增加了这么多内容涵量,且用得自然而不生涩。要读懂这类典故,应急的办法是看别人的注释和查辞书,根本的办法是尽量多读些历史和文学书籍。

两种办法都有好处,既可读懂诗词,又可增加知识。 诗词有其特殊的表现手法,这是欣赏诗词尤其应该留意的。

古代有人曾把诗歌的内涵分析为三类:“物境”、“情境”、“意境”。所谓“物境”是指对客观事物的描述,一般说描述得越形象、越生动、越鲜明越好。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刘宋谢灵运),以不假雕饰的语言真切地写出一幅优美的春景,令人们称道不已。“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唐王湾),上句说江海相接的水面平阔,残夜尚未退尽,太阳已冒出海面,天亮得早;下句说江南一带旧年尚未过完,大自然中已萌动春天的气息,春来得早。

这是经过苦心思索锤炼写出的诗句,道出了人们感到而说不出的感觉,同是妙句。描述物境,并不以真切、准确为唯一标准,因为这是诗人感觉到的境界,并不全是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如李白说“黄河之水天上来”;你说不对;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如果这样用科学知识去要求诗就糟了,李白不是讲地理,是在作诗,是对黄河雄伟景观的惊异和赞叹,这就是所说的“诗家语”。 所谓“情境”是指喜怒哀乐的情感,这是诗的灵魂。

没有浓烈的感情写不出好诗,然而表现得不好也不成其诗。如果说物境越鲜明越好,那么情境则越含蓄越好。

所说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就说的是情境。如李白的《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四句诗勾出一幅素描:珠帘内一个年轻美女,久坐不动,眉头紧锁,渐渐又流出泪水。她究竟有什么幽怨呢?诗人一句也不说,让读者去体会和想象。

通常这类诗都是写久被幽禁在深宫中的宫女,那么你可以想见她的苦闷。她可能怨恨父母没有把她嫁出,可能怨恨情人没有和她及早完婚,可能怨恨拉她进宫的官吏,也有可能怨恨冷落她的帝王,更有可能怨恨无情的命运……总之由你去想象,当然是合理的想象。

如果在诗中明确说出某一种怨恨,那境界就被限定,诗味就有限了。 所谓“意境”,是指诗中表达的某种思想和道理。

这里看一首杜牧的《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是咏叹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骊山华清宫奢华生活的一个侧面。杨贵妃喜欢吃荔枝,长安不产,只能从四川运来。

为了保鲜,就由人骑马一站一站日夜飞驰递送,劳民伤财,往往跑得人僵马毙。正因为统治者这样奢糜,导致内政不修,发生安史之乱,唐朝几乎灭亡。

杜牧诗表达了讥刺、否定,兼有提醒后人记取历史教训之意,意在言外,没有说出,但读者都能领会,这是好诗。也有另外情况,有的诗人。

7.学习 诗经 什么书好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1]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