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的阅读指导有哪些

阅读《诗经》,我们能获得美的享受。

诗歌的美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而且体现在手法与节奏上。古人说《诗经》有“六义”,即风、雅、颂与赋、比、兴。

风、雅、颂是诗的性质、体制上的分类,赋、比、兴则是诗的创作手法上的分类。朱熹《诗传纲领》云:“赋者,直陈其事;比者,以彼状此;兴者,托物兴词。

”“赋”是直抒情意,直述人事;“比” 是借物为比,喻其情事;“兴”是托物兴起,抒写情意。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章,以河洲上雎鸠之关关而鸣以求其偶为比,以兴起后二句 所赋的淑女、君子之为佳偶,这一类诗是“兴”的作法。 《诗经》中的诗以四言诗为主,但也有例外。

《郑风•缁衣》云:“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敝”和“还”是一言的。《小雅•祈父》云:“祈父,予王之爪牙。”

“祈父”是二言的。《召南。

江有汜》云:“江有汜, 之子归,不我以。 不我以,其后也悔。”

前四句都是三言的。《召南。

行露》云:“谁 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都是五言的。《小雅•十月之交》的“我不敢效我友自逸”,是八言的。

但以全部《诗经》而论,终以四言诗占绝对多数。《诗经》中也有“兮”字调,如《周南•麟之趾》的“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则每章末句用“兮”字;《召南•摞有梅》的“摞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追其吉兮”, 则间一句用“兮”字。以全部《诗经》而论,虽然“兮”字调只占极少数,但还是可以 看出由《诗经》增变到《离骚》体的“兮”字调的痕迹来。

2.《诗经》六艺指的是什么

《诗经》六艺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指的是《诗经》按音乐划分的三个类别。风,是指国风,就是西周时期各国的民间歌谣。

雅,是周王京畿的乐歌,周王京畿被周人 称为夏,古代雅、夏通用,故有此称。“雅”分 大雅、小雅,意与后世的大曲、小曲相近。

颂,是形容、赞颂的意思,是当时统治者 进行祭祀时的乐歌。赋、比、兴是一种文艺创作方法,最早用 于《诗经》。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 所触发的真情实感,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 力,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 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 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 基本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 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以表达情 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 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 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对于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形象塑造、心理描写、意境形成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来发展成为诗歌 常用的创作手法。

《卫风•硕人》中描绘庄姜之美:“手如 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 眉。”分别以柔嫩的白茅芽、冻结的油脂、白 色长身的天牛幼虫、白而整齐的瓤子、宽额的螓虫、蚕蛾的触须来比喻美人的手指、肌肤、脖颈、牙齿、额头、眉毛,形象细致。

“巧笑倩 兮,美目盼兮”两句动态描写,又把这幅美人 图变得生动鲜活。《诗经》是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 熟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 术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功不可没,如 《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 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 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 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

3.《楚辞》有何阅读指导

楚辞受楚地歌谣的影响很深。

楚歌的体式和《诗经》不同,不是齐整的四言体,而 是每句长短不一,句尾或句中常用“兮”字作语气词。这也是楚辞的显著特征,阅读时 不可不注意。

楚地盛行的巫教也影响了楚辞,使楚辞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楚辞充满奇异想象和 炽热的情感。

诗人在表现情感时,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人地,飘游六合 九州,给人以神秘的感受。比如《离骚》由“神游”到“降神”,都借用了民间巫术的 方式。

这是楚辞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中原文化对楚国的影响在楚辞中也有明显的痕迹。

《九章》中的《橘颂》全诗都用 四言句,在隔句的句尾用“兮”字,可以看作《诗经》体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这 种影响正是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民族融合过程的反映。

4.举例说明《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四节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抒情诗传统 风雅与文学革新 比兴的垂范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诗经》可以说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为屈原所继承。“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史记·屈原列传》)《离骚》及《九章》中忧愤深广的作品,兼具了国风、“二雅”的传统。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

《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