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是中原什么文化的代表,楚辞是南方什么文化的代表
诗经是中原文化(现实主义)的代表,楚辞是南方楚文化(浪漫主义)的代表《诗经》《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故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
“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zhidao。《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内,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
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楚人屈原 、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
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
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容,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2.中原文化怎么一回事
中原文化原属大陆型文化,没见过大海,所以连贝壳都稀罕,可 以拿来当钱使,要吃鱼,也只有河鱼。
《诗经》上提到许多种鱼、什么 鲂、鲋之类,这些鱼的体型都很小,做法也简单,不外乎煮在汤水之 中,称为“酯”,或者用盐腌渍,称为“鲊”。如果捕捞后能立刻吃的 鲜鱼,就用刀切成细片,拌上佐料,称之为“脍”,也写成“絵”,部 首从鱼,更能说明这种吃法。
作脍不是件简单的事,要讲究卫生,免 的有“河鱼之疾”(闹肚子),所以《周礼》中就设有“内绘”的官职, 主管王室的“割烹煎和”之职,“割”就是制“脍”。唐代有一种著名 的“脍”,称为“飞刀脍鲤”,以河鲤为主,但在江南,也有用其他鱼 作成脍的,例如晋代张翰家乡的“鲈鱼脍”。
这种吃法,大约也在唐代 传到日本,例如日人的“刺身”(生鱼片),就是“割”,而另一种一片 鱼加一团饭的做法,称为“鲔”,日文念作“nigili”,也是此意。中文 “鲔”的另一个解释“鱼肉酱”,与日本人将鱼肉剁碎,调味后做成 “盖饭”的吃法相同。
3.古代中的 “中原” 是什么意思
在中国的辽阔疆域上,在位于北纬35°左右、东经110°至115°之间的地方,有一片呈白杨树叶形状的辽阔的土地。这片树叶形的辽阔的土地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夏商周时期,曾是商朝和周朝的历史文化发祥地,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则是宋、卫、郑、韩、魏等国的属地。后来随着长河流泻,时代变迁,又分别有东汉、三国时的曹魏、西晋、南北朝时的北魏、五代时的梁、及后来的宋、金等,在这片土地上建国建都。在这片土地的下面,宝藏累陈,遗址遍布,埋藏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多半部分。这片呈叶子形状的辽阔的土地,因在古代属豫州,居九州之中,因而自古有“中州”之称,人称“中原”。
中原,不只是中国历史的发祥地,它还是中国思想的发祥地,它曾先后孕育了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这样的思想大家;中原,它亦是历代文化及文学的产生和集结地,它产生了最早的《诗经》中的“周南”、“召南”,以及“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陈风”、“桧风”等,中原,它曾产生过杜甫、白居易、李贺、李商隐、元结、刘禹锡、贾谊、司马光等诗文冠天下的诗人和文学家,它更是风骨刚劲、俊朗浑阔、以曹氏父子及“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的集结地。中原,它北有王屋,中有龙门,南有瓷玉,它有伏羲女娲,轩辕黄帝,它有传说中的《洛书》,现实中的《封神》、《周易》,它是历史的,文化的,思想的,它是厚朴的,滞重的,底蕴的。
中原,它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是“东门之栗,有践家室”的,是“河水洋洋,北流活活”的,是“彼泽之陂,有蒲与荷”的,是“溱与洧,方涣涣兮,浏其清兮”的;中原,它是“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它是“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它是“春城无处不飞花”,它是“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它是“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中原,它亦是“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是“四气代谢,悬景运周”,是“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是“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是“绿水扬洪波,旷野莽茫茫。走兽交横驰,飞鸟相随翔”……
中原,它位于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接过渡地带,北连莽莽北国,南接郁郁江南,它既有北国的性格,又有南国的特征,它既是雄浑的、刚硬的、苍莽的,又是灵秀的、温润的、内敛的。中原,它被神奇的造物分为了东西截然不同的两部分,它既有西部的或雄浑或苍郁或灵秀的连绵山脉,又有东部的平坦开阔、茫茫无边、不知何终的大平原。它的西部山脉,自北向南,连绵不断,山系高拔陡峭,森林茂密苍莽,山泉丁冬,潭水幽深,谷地蜿蜒,山岚笼罩;它的东部平原,平坦辽阔,茫无边际,不知所终,春来麦浪翻滚,秋去物归寂然,之间杂以村落点点,阡陌纵横,林荫遮途,偶尔犬吠鸡鸣,楝花簌簌落地,便是日深春暮了。
中原,它处于季风南来北往、互相交错之地,因而它绝对是四季分明的,春夏秋冬,日月分配,不多不少,2月必春来,大地湿润,繁花遍野,春水汤汤,11月必冬至,草木落地,万物寂然,白雪飘飘。它的春天不同于北国的峭冷、刚硬,也不同于南方的热烈、柔媚,它的春天是柔中带刚的,是刚中含着温润的,是润中透出干净的,是净中带着清纯、明亮的;它的冬日也不同于北国的万里冰封,终冬不化,不同于南方的温和依旧,不见雪影,它的冬日是冷冽中时有温和的,虽雪飘而有度,虽冰封而有融,若有那雪后云散,天空湛蓝,树开白花,大地一色,便是晴日映白雪了。
中原,它是山川云布的,它的西部群山云集,北有太行雄浑硬朗,中有嵩山、崤山、熊耳沉稳苍翠,南有伏牛、桐柏、大别灵秀、温润、郁郁苍苍;它的河流多源发山中,北有淇水、卫水、沁河,中有伊、洛、汝、颍、沙,南有淅川、泌水、淮河,滔滔汤汤,蜿蜒百里千里,汇入东南,到了那春望夏盛,但见那河水滔滔,满岸绕堤,穿山过桥,势不可挡,而到了那秋日云淡,河面宽阔,映空照云,平静流淌,若见有芦荻荡荡,水鸟落寞,便是河水明净地绕过了田野村落。
中原,它是树木遍布,苍翠碧绿的,城中树木夹道,映楼罩屋,城外田野广阔,处处林荫遮路,山坡山谷,路旁道边,河塘池岸,村里村外,无处不栽树,无处不见树,站在田野上往远处的村庄望,不见房屋,但见黑黑的一片,那黑黑的一片便是村庄了,因为树木笼罩,所以远望去便是黑黑的一片了。中原,它的西部群山多生油桐、杜鹃、杏树、栗和椴、楸与槭、以及山榉与杉木,每到春天,连山苍翠,花开坡谷,群山烂漫;它的东部平原则遍种白杨、桐木、刚槐柔柳、红桃白梨、粉杏紫楝,三四月间,城里城外,村野庭院,繁花盛开,蕾蕊满枝,红似烟霞,白似瑞雪,粉如轻云,紫如气岚,远望去,村村花如锦,户户笼花烟。而到了那处处白杨遮荫,迎风喧响,柳絮穿街舞墙,漫天飘荡,便是花落春尽了。
4.为什么诗经和楚辞是中国文学的2个源头
中国古典文学双璧:诗经与楚辞 梅敬忠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辉煌呈现。
它源远流长,涵蕴丰厚,充溢着浓烈的民族美学气息,散发着永久的艺术魅力。作为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诗经》与《楚辞》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巨大而深刻的影响,雄踞中国传统文化殿堂上座,堪称双璧。
欲明了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的精髓,不可不解读《诗经》与《楚辞》。 《诗经》与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诗歌作品。诗歌的传统悠久、丰厚而魅力无穷。
《诗经》作为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标志着中国诗歌文化早就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诗经》不仅具有巨大的文学价值,而且对于古代历史研究来说,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可以在《诗经》里找到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许多元典;《诗经》所蕴涵的精神,关乎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民间心声、文化品貌以及治政经验。今日的党政领导干部,完全可以从中吸取许多有益的东西。
楚辞》与中国文学的浪漫主义精神 楚辞,即楚国人的歌词。它是在公元前四世纪(战国后期)产生于南方楚国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诗经》以后,我国诗坛沉寂了大约三百年;楚辞的出现,把中国诗歌推向了第二个高峰。 与《诗经》质朴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有所不同,楚辞是浪漫主义的,它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美,风格绚烂,且具有更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
与《诗经》古朴的四言诗体也有所不同,楚辞的句式较为灵活,句末常带有一个“兮”字,句中使用许多楚国的方言词语,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如果说《诗经》代表了当时的中原文化,那么楚辞则是当时南方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
楚国僻处南方,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自然条件,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都与中原地区诸国有很大的不同。“楚人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楚地巫风盛行,巫歌兴旺。
楚国乐舞艺术发达(如编钟乐舞),歌、舞、乐一体的表演形式富有强烈的抒情性和艺术想象力,浪漫而又热烈。南北方文化的交流渐渐扩展。
这些因素都有助于楚辞的形成和发展。
5.十八种中原文化有哪些
【省委徐光春书记高屋建瓴地把中原文化概括为十八种文化形态,分别是史前文化、神龙文化、政治文化、圣贤文化、思想文化、名流文化、英雄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科技文化、医学文化、汉字文化、诗文文化、戏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武术文化、姓氏文化。
从微观上说,我们有以裴李岗遗址、仰韶村遗址、龙山文化为代表的史前文化资源,有以二里头遗址、郑州商城、殷墟遗址、东周王城为代表的古都文化资源,有以伏羲太昊陵、黄帝故里、神农氏、颛顼、帝喾等为代表的古帝王资源,有以古城方国、名人墓庙为代表的姓氏文化资源,有以张衡墓、岳飞庙为代表的名人资源,有以龙门石窟、嵩岳寺塔为代表的古代艺术珍品资源。特别是龙门石窟中的卢舍那大佛,其自信、神秘、美丽的微笑可以与西方蒙娜丽莎的微笑相比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