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志摩有关梦的诗

清风吹断春朝梦

片片鹅绒眼前纷舞,

疑是梅心蝶骨醉春风:

一阵阵残琴碎箫鼓,

依稀山风催瀑弄青松:

梦底的幽情,素心,

飘渺的梦瑰,梦境,——

都教晚鸟声里的清风,

轻轻吹拂——吹拂我枕念,

枕上的温存——,将春梦解成

丝丝缕缕,零落的颜色声音!

这些深灰浅紫,梦魂的认识,

依然粘恋在梦上的边陲。

无如风吹尘起,漫潦梦屐,

纵心愿归去,也难不见涂踪便;

清风!你来自青林幽谷,

款布自然的音乐,

轻怀草意和花香,

温慰诗人的幽独,

攀帘问小姑无恙,

知否你晨来呼唤,

唤散一缘绻缱——

梦里深农的恩缘?

任春朝富的温柔,

问谁偿逍遥自由?

只看一般梦意阑珊,——

诗心,恋魂,理想的彩昙,——

一似狼藉春阴的玫瑰,

一似鹃鸟黎明的幽叹,

韵断香散,仰望天高高远,

梦翅双飞,一逝不复还!

2.关于徐志摩的诗歌

上半首出自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曾经有多少个清晨我独自冒着冷去薄霜铺地的林子里闲步——为听鸟语,为盼朝阳,为寻泥土里渐次苏醒的花草,为体会最微细最神妙的春信。啊,那是新来的画眉在那边调不尽的青枝上试它的新声!啊,这是第一朵小雪球花挣出了半冻的地面!啊,这不是新来的潮润沾上了寂寞的柳条?”

下半首出自徐志摩的诗《月下待杜鹃不来》,“看一回凝静的桥影,数一数螺细的波纹,我倚暖了石栏上的青苔 ,青苔凉透了我的心坎。月儿,你休学新娘羞,把锦被掩盖你光艳首, 你昨宵也在此勾留, 可听她允许今夜来否。”

3.关于徐志摩所有的诗歌

猛虎集 阔的海 阔的海空的天我不需要, 我也不想放一只巨大的纸鹞 上天去捉弄四面八方的风; 我只要一分钟 我只要一点光 我只要一条缝, 象一个小孩爬伏 在一间暗屋的窗前 望着西天边不死的一条 缝,一点 光,一分 钟。

①写作时间小详。发表报刊不详。

答案补充 黄鹂 一掠颜色飞上了树。 “看,一只黄鹂!”有人说。

翘着尾尖,它不作声, 艳异照亮了浓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 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 怕惊了它。但它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

①写作时间不详,初载1930年2月10日《新月》月刊第2卷第12号,属名徐志摩。 生活 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 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 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 手扪索着冷壁的粘潮, 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 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 这魂魄,在恐怖的压迫下, 除了消灭更有什么愿望? 五月二十九日 ①写于1928年5月29日,初载1929年5月10日《新月》月刊第2卷和3号,署名志摩, 后收入诗集《猛虎集》。

答案补充 残 破 一 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 当窗有一团不圆的光亮, 风挟着灰土,在大街上 小巷里奔跑: 我要在枯秃的笔尖上袅出 一种残破的残破的音调, 为要抒写我的残破的思潮。 二 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 生尖角的夜凉在窗缝里 妒忌屋内残余的暖气, 也不饶恕我的肢体: 但我要用我半干的墨水描成 一些残破的残破的花样, 因为残破,残破是我的思想。

三 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 左右是一些丑怪的鬼影: 焦枯的落魄的树木 在冰沉沉的河沿叫喊, 比着绝望的姿势, 正如我要在残破的意识里 重兴起一个残破的天地。 四 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 闭上眼回望到过去的云烟; 啊,她还是一枝冷艳的白莲, 斜靠着晓风,万种的玲珑; 但我不是阳光,也不是露水, 我有的只是些残破的呼吸, 如同封锁在壁椽间的群鼠 追逐着,追求着黑暗与虚无! ①写于1931年3月,初载1931年4月《现代学生》第1卷第6期,署名徐志摩,后收 入《猛虎集》。

答案补充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①写于1928年,初载同年3月10日《新月》月刊第一卷第1号,署名志摩。

答案补充 4、云游 云 游 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际云游, 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 在天的那方或地的那角, 你的愉快是无拦阻的逍遥, 你更不经意在卑微的地面 有一流涧水,虽则你的明艳 在过路时点染了他的空灵, 使他惊醒,将你的倩影抱紧。 他抱紧的是绵密的忧愁, 因为美不能在风光中静止; 他要,你已飞渡万重的山头, 去更阔大的湖海投射影子! 他在为你消瘦,那一流涧水, 在无能的盼望,盼望你飞回! ①写于1931年7月,初以《献词》为题辑入同年8月上海新日书店版《猛虎集》后 改此题载同年10月5日《诗刊》第3期,署名徐志摩。

答案补充 火车擒住轨 火车擒住轨,在黑夜里奔: 过山,过水,过陈死人的坟: 上面一首错了答案补充 火车擒住轨,在黑夜里奔: 过山,过水,过陈死人的坟: 过桥,听钢骨牛喘似的叫, 过荒野,过门户破烂的庙; 过池塘,群蛙在黑水里打鼓, 过噤口的村庄,不见一粒火; 过冰清的小站,上下没有客, 月台袒露着肚子,象是罪恶。 这时车的呻吟惊醒了天上 三两个星,躲在云缝里张望; 那是干什么的,他们在疑问, 大凉夜不歇着,直闹又是哼, 长虫似的一条,呼吸是火焰, 一死儿往暗里闯,不顾危险, 就凭那精窄的两道,算是轨, 驮着这份重,梦一般的累坠。

累坠!那些奇异的善良的人, 放平了心安睡,把他们不论答案补充 俊的村的命全盘交给了它, 不论爬的是高山还是低洼, 不问深林里有怪鸟在诅咒, 天象的辉煌全对着毁灭走; 只图眼着过得,裂大嘴打呼, 明儿车一到,抢了皮包走路! 这态度也不错!愁没有个底; 你我在天空,那天也不休息, 睁大了眼,什么事都看分明, 但自己又何尝能支使运命? 说什么光明,智慧永恒的美, 彼此同是在一条线上受罪, 就差你我的寿数比他们强, 这玩艺反正是一片湖涂账。 ①对于1931年7月19日,初载同年10月5日《诗刊》第3期,署名志摩。

此诗原名 《一片糊涂帐》,是徐志摩最后一篇诗作。答案补充 最后的那一天 在春风不再回来的那一年, 在枯枝不再青条的那一天, 那时间天空再没有光照, 只黑蒙蒙的妖氛弥漫着 太阳,月亮,星光死去了的空间; 在一切标准推翻的那一天, 在一切价值重估的那时间: 暴露在最后审判的威灵中 一切的虚伪与虚荣与虚空: 赤裸裸的灵魂们匍匐在主的跟前;—— 我爱,那时间你我再不必张皇, 更不须声诉,辨冤,再不必隐藏,—— 你我的心,象一朵雪白的并蒂莲, 在爱的青梗上秀挺,欢欣,鲜妍,—— 在主的跟前,爱是唯一的荣光。

4.徐志摩的诗歌

徐志摩的诗歌:/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181/dispbbs.asp?BoardID=5&id=134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出身于商人之家。父亲是当地商会会长。

徐志摩是独生子,自幼接受古典教育,聪明伶俐,备受父母钟爱。他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历史系留学.1919年到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学习银行学,一年后获硕士学位,1921年成为英国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可以随心所欲地选修自己希望进修的课程。

剑桥时期是徐志摩一个中最愉快的时期,留给他许多美好的记忆。在剑桥,徐志摩确立起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和艺术理想;在剑桥,徐志摩把“爱、美、自由”三者结合,形成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也是在剑桥,徐志摩开始了诗歌创作。

从徐志摩的诗学背景看.他是一位深受英风浪漫派和唯美派诗歌影响的诗人,虽然他山曾经接触过象征派诗歌和未来派诗歌,但这些诗歌还没有达到足以影响徐志摩的致思方式和诗艺追求的地步。1922年,徐志摩回国。

此后他在教书之余,负责编辑《晨报副刊·诗镌》,后来又成了新月社的组织者之一。徐志摩一生都试图追求“爱、自由和美”完善统一的人生,也因爱情和婚姻受尽了苦痛,受尽了挫折和困扰。

1931年11月19日,他应邀赴北平参加林徽音的讲座,因飞机失事遇难。那一年,诗人徐志摩36岁。

徐志摩有四本诗集:《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云游》(1932,由新月诗人陈梦家编);除此之外.徐志摩还有《翡冷翠山居闲话》、《北戴河海滨的幻想》等散文,《卞昆冈》等剧本,《轮盘》等小说,《死城》、《曼殊斐尔小说集》、《涡堤孩》等译著。 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在思想倾向上明显地存在着前期和后期的不同。

前期诗作主要致力于表现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爱情、自然的歌颂,在客观上具有反封建的思想意义。《志摩的诗》关注现实人生,不少诗篇表达了对非人道的现实的抗议。

《太平景象》、《盖上几层油纸》、《古怪的世界》、《叫化活该》等诗作,揭示出人生的悲剧,讽刺和控诉了违反人道的行为和现象。《无题》表述的是冲破黑暗、追求理想的心愿。

《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表现对那个“容不得恋爱”的黑暗现实的不满。诗集《翡冷翠的夜》中大部分诗篇都是情诗。

这些情诗记述了爱情的痛苦和欢乐。《翡冷翠的一夜》、《珊瑚》、《偶然》抒写的是离别之苦,《客中》表现的是对爱人心灵创伤的抚慰.《最后的那一天》则表现出争取到恋爱自由的自豪感。

徐志摩的情诗,虽然不一定完全部是抒写他自己的爱情经历。但都写得饱含深情;虽然在定程度上是为爱情而咏爱情,但是却因多情而动人,因多情而具有一种纯正的趣味,从而具有值得肯定的价值和意义。

徐志摩后期的诗作在思想倾向和情感倾向上明显地不同于前期诗作。在《猛虎集》和《云游》中,伤心绝望的情绪弥漫于大部分诗篇。

这有可能与927年的政治风云有关,也极有可能与他个人生活中的某些变故有关。这种绝望之情正如他在《我不知道风》中反复哀叹的那样:“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里碎!”在梦中可以暂时忘记一些现实中的痛苦,但毕竟不可能永远做梦,醒来都是要面对现实的,而现实中又有太多令人目不忍睹的事,于是徐志摩诗中出现了好些试图回避现实的句子,如《干着急》中“朋友,这干着急有什么用,喝酒玩吧,这槐树下凉快”。

在后期的情诗中,也明显地不同于前期那些情真意切的作品而表现出对肉欲的沉醉,如《深夜》、《别拧我,疼》等诗作。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这些诗作理解为这一时期诗人徐志摩精神危机的一种体现,他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巨大的反差中挣扎,努力地寻找或等待一种“真的复活的机会”。

从1930年发表的《雁儿们》、《黄鹂》等诗作来看,徐志摩已经逐渐从悲哀、绝望中慢慢脱身出来,思想中有些新的因素在萌生。遗憾的是1931年底那场空难把这位极富才情的诗人永远地带走了。

在新月诗人中,徐志摩不像闻一多、饶孟侃等那样积极地探讨诗歌的理论和艺术,而是用创作来实践、拓展新诗的艺术,从而确立起别具一格的诗歌艺术个性。 首先,徐志摩的诗歌是独抒性灵的诗。

徐志摩自己有一段阐述:“我要的筋骨里迸出来的,血液里激出来的,性灵中跳出来的,生命里震荡出来的真纯的思想。”朱自清在讨论新月派和徐志摩的诗歌艺术时,也做出了非常准确的把握:“作为诗人论,徐氏更为世所知。

他没有闻氏(指闻一多——编者注)那样精密,但也有他那样冷静。他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

徐志摩强调的“性灵”,实际上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一种内在的情性。由这种情性的牵引,他在诗中尽情地表述着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表达对自然和爱情的热爱。

正是这种坦荡率真的情感,使徐志摩的诗总是显得那样自然天成,绝少人为的斧凿之痕,散发出一种自然的“生命水”般的活力,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如那些怀人念旧的诗篇《再别康桥》、《哀曼殊斐尔》,都是发自性灵深处的名篇。

因为记忆中那些美。

5.关于徐志摩的现代诗赏析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藉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容,消容,消容——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雪花的快乐》无疑是一首纯诗(即瓦雷里所提出的纯诗)。在这里,现实的我被彻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场,“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但这是被诗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灵魂穿着的雪花。这是灵性的雪花,人的精灵,他要为美而死。值得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过程丝毫不感痛苦、绝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快乐。雪花“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多么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实在是自明和自觉的结果。而这个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园,浑身散发朱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万缕柔波的湖泊!她是现代美学时期永恒的幻像。对于诗人徐志摩而言,或许隐含着很深的个人对象因素,但身处其中而加入新世纪曙光找寻,自然是诗人选择“她”而不是“他”的内驱力。

与阅读相反,写作时的诗人或许面对窗外飞扬的雪花热泪盈眶,或许独自漫步于雪花漫舞的天地间。他的灵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当“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快乐》,或许可以说,诗的过程本身就是灵魂飞扬的过程?这首诗共四节。与其说这四节韵律铿锵的诗具有启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之美,不如说它体现了诗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清醒的诗人避开现实藩篱,把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假如”使这首诗定下了柔美、朦胧的格调,使其中的热烈和自由无不笼罩于淡淡的忧伤的光环里。雪花的旋转、延宕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这首诗的韵律是大自然的音籁、灵魂的交响。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织出一幅深邃的灵魂图画。

6.徐志摩的诗歌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①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再别康桥》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 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 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