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体的诗经体诗结构

诗经体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例如:

羁愁(梅开朵朵)

秋风至,不期归,鲈味思。鲈味思。其心也悴。

秋风怒,不期归,黄叶舞。黄叶舞,其心也苦。

秋风频,不期归,叶归根。叶归根。其心也怋。 在某些分章节的歌曲中,往往有一部分每遍所唱的歌词不同,而有一部分每遍所唱的歌词相同,这歌词相同的部分就是副歌。副歌在节奏、速度或调性上都和正歌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能够集中表达整首歌曲的中心思想。例如:

书香(兰馨蝶舞)

于以书香,瀛洲之堂。有女蝶舞,初颂华章。

雏莺初啼,其音茫矣。有女蝶舞,其心惶矣。

良师执鞭,德出群贤。循循善诱,其业也专。

雏莺初啼,其音畅矣。有女蝶舞,其心向矣。

不辍笔耕,业岂无成。旦夕勉之,以利我行。

雏莺初啼,其音兴矣。有女蝶舞,其心恒矣。 序曲,在乐曲的前面,在一个曲调的几次重复之前,用一个序曲,有预示全曲内容的作用,例如下例黑体字部分:

浣衣(漠漠轻寒)

习习条风,菀菀垂杨。女之浣衣,於彼池塘。

有子来呼,但看青梅。我且畏於母兮,维以不相催。

有子来邀,但看榴花。我且惮於父兮,维以不相差。

有子去矣,但看絮矣。女心虑矣,匪能语矣。 尾声是指乐曲的结束部分。在一个曲调的几次重复之后,用一个尾声结束全曲。尾声和前面的曲调在节奏、调性上有所不同,常常用以引伸未尽之意,并加强结束感。例如下例黑体字部分:

沚有鸣禽(郎骑竹马来)

沚有鸣禽,交交其音。送子远行,忧戚难禁。

赠尔罗带,双蝶戏枝。旦夕系诸青袍,惟以不相离。

赠尔明珠,双穗委坠。旦夕佩诸长襦,惟以不相弃。

云车驰矣,双泪垂矣。旦夕思矣,何日归矣。 《诗经》中的诗把节奏、乐性、拍节都不相同的两个曲调联在一起,共同表达一个思想内容,这就是联曲。联曲形式有三种:

(1)两个曲调各自重复,联结起来构成一个歌曲。

(2)两个曲调有规则地交叉联结,成为一个歌曲。

(3)两个曲调不规则地交叉联结,成为一个歌曲。

2.关于,《诗经 氓》的现代诗

站在我门前的那个人

憨笑着说

用精美的花布来换我纤柔的丝

我知道

不是为了换丝 而是

商量我们拖延已久的婚事

共同渡过那长流的淇水

我送他到几里外的顿丘

我告诉他

婚期的推延 不是我的心愿

不要认为这是我的过错呀

找一个好媒人

金黄的秋天 迎我进你的家园

我奋力蹬上那一壁残垣

遥看晨风中的复关 望眼欲穿

没有你的身影 不由泪水涟涟

看见熟悉的你出现

才知道 什么 是喜笑欢颜

你握着龟板和蓍草 笑着说

原来上苍也在为我们祝愿

遥遥地看到你来接我的车

我知道

我们的誓言会与日月同久远

桑叶在高高的树上欢笑

展示它润泽的风采

无忧的斑鸠啊

不要贪吃那美味的桑葚

美丽的姑娘啊

也不要相信男子的巧语花言

男人可以沉溺于爱

也会即刻逃远

而姑娘

只会被自己的痴情欺骗

那桑叶在秋风中坠落

如无奈而幽怨的黄蝶

回想多年来

辛辛苦苦 任劳任怨

那长流的淇水 翻涌着

激扬的水花浇湿了车上的布幔

车是当年的车 而我

哪里找寻当年的誓言

我依旧 而你

却已改变

终于知道 你的爱情原本比不上

你当初的憨笑 竟然

一变再变

做你的妻 本是难上加难

鸡鸣而起 夜深才眠

或许

这就是你当年的 已变质的

信誓旦旦?

这就是你当年的 已远离的

共担患难?

讥笑我的兄弟啊

他哪里知道

我忍受你的无理

虐待 度日如年

默默回想

多年来的滴地点点

也唯有 暗自

肝肠寸断

本以为

我们会执手相伴 直到

彼此的皱纹写满双脸

可而今我再不敢相信当年

奔流的淇水有它的岸

低湿的洼地也有边

可是

你的横眉冷视

何时有边限?

年少的欢笑和

感天动地的诺言

都已是化为纤尘

越飞越远

那么

就让我离开你吧

告别我的

已消逝的爱恋

3.现代自创诗经

你好。

你只能说,现代自创【诗经体】诗歌。也就是用诗经的手法赋、比、兴来创作诗歌。不能说自创诗经。

【经】是有来历的。兹介绍【经】的来历:

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