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中的祭祀诗显示了怎样的文化特征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十分广泛.其中祭祀性质的诗歌以其本身所具有的浓郁的宗教气息和鲜明的思想特征而自成一类,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诗经》中的祭祀诗所表达的内容有祭祀山川、祭祀农神等,但更多的是祭祀祖先的篇章.其突出的特点是浓厚的宗教观念与鲜明的政治目的,及对祖先、神灵的模糊刻画.展示的是人在回顾中追寻远祖的根源,将传统化为生存本领的一种精神努力.

祭祀诗的出现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发展阶段的产物,保存在《诗经》中的祭祀诗是当时周人的宗教观、天命观、价值观在文学领域的“结集出版”,它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概言之,《雅》、《颂》中的祭祀诗,展示的是人在历史的追忆、回顾中开掘自己的根源,将历史与现实相接,将传统化为已有的精神努力.

2.帮忙提供一下《诗经》中的祭祀诗及其赏析

祭祀诗是《诗经》中较早的作品,是宗教祭祀活动中用来赞颂神灵、祈福禳灾的诗歌。

祭祀诗的篇目虽然比不上弃妇诗和情诗,但其题材独特,民族特点鲜明,并有浓郁的宗教气息和文化价值,在“诗三百”中占有重要位置。祭祀诗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一种文化现象。

这类诗篇主要以《周颂》为代表,其中心内容是赞美在位的周王或其祖先的功德。 从远古时代到周代,人类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已进步许多,但原始社会对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崇拜,作为一种深层次文化积淀下来。

祭祀活动是为了维持或恢复人与“神”的良好关系,把整个社会通过集体活动联结起来。进入阶级社会后祭祀转化为权利的象征,周王朝崇尚敬天尊族,祭祀天地以周祖后稷、文王配天,其政治指向十分明显,实际上是说明其政权受命于天,祭祀先王维护宗族组织,又起到了维护统治的作用。

摘要:祭祀诗的文学特色一向为人们所忽视,甚至有人否认其在文学上的成就。事实上,祭祀诗具有模糊的人物形象、虔敬的思想感情、盛大的场面描写以及叠字、复沓、反复、设问与反问等多样的艺术手法等特色。

其研究力度还有待加强。关键词:祭祀诗 文学特色 《诗经》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选集,祭祀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也就是说,祭祀是周代国家最重要的两件大事之一,祭祀渗透到了周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谓祭祀,指的是古代人们按照一定仪式进行的敬鬼事神的社会活动。

祭祀的对象,总的来说,不外乎祭祖与祭天(泛指大自然)两大类。祭祀活动源起于原始氏族社会,至周代才发展完备。

祭祀诗,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祭祀诗是指那些在祭祀活动中咏唱的赞颂神灵、祖先,祈福禳灾的诗歌。

广义的祭祀诗指的是一切写到祭祀或用于祭祀及赞神颂神的诗歌,不但包括纯祭祀诗,而且还包括颂赞诗、部分农事诗和史诗。本文探讨祭祀诗的文学特色所涉及的对象为广义的祭祀诗,大约有六十篇左右。

说到《诗经》的文学特色,人们大都喜欢拿国风以及小雅中的篇章来进行分析。至于祭祀诗,往往仅从文化(礼仪)方面来展开研究,文学方面的论述少之又少。

平心而论,祭祀诗的文学特色是不如国风及小雅突出,成就上也比不上国风、小雅,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祭祀诗在文学方面仍有其特色。下面本人不揣浅陋,试从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场面描写以及艺术手法四个方面剖析之。

一、模糊的人物形象 祭祀诗中的人物包括祭祀者、被祭祀者以及其他相关人物,这些人物大都属于一些有地位身份的人,上至君王诸侯,下至卿大夫与士,不像国风中的人物多为平民百姓或者奴隶。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固然与诗歌的题材内容不同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周代的祭祀权主要掌握在贵族(家族大宗)手里有关,祭祀权在当时即意味着特权,掌握了祭祀权也就掌握了政治上的权力。

祭祀诗中的人物诸如祖先、神、天,基本上都是抽象的概念,对他们没有具体的形象描绘。试看《周颂·维天之命》:维天之命,於穆不已。

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

这是一首祭祀文王的诗,整首诗只是笼统地赞颂文王的“纯德”,并未对其性格与德行进行具体的描述,因此在人们心目中文王始终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又如《周颂·执竞》,该诗是一首“祀武王”之诗,文中写及武王以及参祭者的句子就“执竞武王,无竞为烈”、“威仪反反,既醉既饱”等几句,人物形象同样单薄而模糊。

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的是古希腊神话中对神的形象刻画得十分具体生动,如多情的宙斯,嫉妒的赫拉,勇敢的普罗米修斯等等。

古代中西方在人物形象刻画上的这种差别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审美情趣。二、虔敬的思想感情 古人进行祭祀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从神致福。

要达到这一目的,除了要准备丰盛洁净的祭品、严格按照程序之外,再有就是态度要严肃,心要诚,即在祭祀前、祭祀中乃至祭祀后都要怀着一颗虔敬之心。心不诚,神灵是不会赐福的。

读《诗经》中的祭祀诗我们是不难体会古人祭祀前后的神圣与恭敬之心的。祭祀的神圣性首先体现在祭祀活动进行的环境是庄严肃穆的,可以把人在未开始举行仪式的时候就感受到神圣庄严的气氛,使人们对祖先神灵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閟宫有侐,实实枚枚。” (《閟宫》)举行祭祀之礼的天子诸侯态度严肃而谨慎,端庄而有序。

“于穆清庙,肃祊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

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清庙》)“有来雝雝,至止肃肃。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威仪反反”(《思文》)、“君妇莫莫”。

(《楚茨》)从“雝雝”、“肃肃”、“穆穆”、“反反”、“莫莫”这些词我们可以看出参祭者严肃认真的态度。三、盛大的场面描写 本文所指的场面包括祭祀场面与劳动场面。

在约六十首祭祀诗中,以祖先为祭祀对象的最多,占到所有祭祀诗的一半,由此可以看出《诗经》时代祖先崇拜的鼎盛。所占份量仅次于祖先祭祀的是农事祭祀诗,有十首,反映了周人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的思想。

祭祀场面与劳动场面便。

3.《诗经》中史诗、婚恋诗、宴饮诗、战争诗的特点及其代表作

有两种解答,可以互参一下 祭祀诗与史诗 在《大雅》和《颂》中保存了许多祭祀祖先、追溯部族起源和兴盛、赞颂祖先的丰功伟业的诗歌。

这些诗虽以歌功颂德为主,但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大雅》中五篇周人的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系统记述了周人从始祖后稷诞生到武王伐纣的历史过程。

《婚恋诗 婚恋诗在《诗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不仅数量众多,内容丰富,而且也是《诗经》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它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自由恋爱的歌唱。

这类作品有的大胆而直率,如《郑风·溱洧》写春光明媚之日,青年男女徜徉水边,相约游玩的快乐场景;《召南·摽有梅》是一位待嫁女子的歌唱,把女子焦急待嫁的心情毫无保留地展露出来。《召南·野有死麕》写男女幽会嬉戏,更是十分大胆放荡。

另一类作品则比较含温文典雅,如《周南·关雎》写辗转反侧求之不得的爱慕之情;《邶风·静女》以馈赠信物抒写纯真的爱情,娴静美好;《陈风·月出》描写月下美人的绰约风姿,明丽而纯洁。 2、表现相思和爱情受阻的诗。

如《郑风·狡童》里头姑娘因为相思而寝食难安;《秦风·蒹葭》通过描绘一个美丽清冷、朦胧迷茫的境界,刻画了诗人徘徊追思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伊人可望不可及的惆怅与失落。 《诗经》中的一些诗在歌唱恋爱的同时也反映了某些相关的社会问题。

如《郑风·将仲子》写女子与心上人倾心相爱,但是又惧怕父兄的反对和旁人的风言风语,婉曲之中不乏怨尤。《鄘风·柏舟》表现了同样的遭遇,她的恋爱遭到了母亲的反对,只有呼天唤地以示抗争。

这类诗歌反映的社会问题,是爱情同礼教、社会舆论的矛盾。她们爱情的障碍不是恋人之间的感情纠葛,而是外来的社会压力。

3、描写美满婚姻生活的诗。如《周南·桃夭》以艳丽的桃花起兴,祝福新娘家庭和睦,生活幸福。

《郑风·女曰鸡鸣》以夫妇对话的形式,写清晨起床的一个片段,饶有风趣,表现了夫妇缠绵恩爱的情意。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4、弃妇诗。

《诗经》还有几篇作品是被丈夫遗弃的妇女的咏唱。其中以《邶风·谷风》和《卫风·氓》最有名。

这两首诗都叙述了女主人公对丈夫忠贞不二、辛劳持家却被无情遗弃的悲惨遭遇,但是又风格各异。《谷风》伤怨丈夫喜新厌旧,悲悲切切,哀怨缠绵;《氓》则通过自己与丈夫在行止、情义等方面的对照,控诉丈夫始乱终弃的行径,表现出清醒果决的态度。

《燕飨诗 《诗经》中有一类作品专门描写贵族宴饮的场面,是为燕飨诗。这类诗歌是稳固的宗法社会的产物。

贵族的宴会往往是出于维系礼法、敦亲睦义的需要,而宴饮仪式则是礼的一种体现,因此这类诗歌总是赞美和乐融洽的氛围,井井有条的秩序;而对放纵失仪之举则加以讽刺。著名的作品有《小雅·鹿鸣》和《小雅·宾之初筵》。

征役诗 征役诗是指那些以战争、徭役为题材的作品。这些诗歌抒写征役之困顿,劳逸之不公,如《小雅·北山》《召南·小星》;倾诉骨肉离散、夫妻暌违的痛苦,以及征夫、思妇的两地相思和对安乐生活的向往,如《小雅·采薇》、《豳风·东山》、《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

当然也有慷慨赴敌的作品,如《秦风·无衣》表现的就是秦人同仇敌忾,抗御外侮的精神。 /z/q700969112.htm?si=3 祭祖颂歌: 上古祭祀活动盛行,许多民族都产生了赞颂神灵、祖先,以及祈福禳(ráng)灾的祭歌。

我国古代也特别重视祭祀,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总之是歌功颂德之作。

但这些作品也有其历史和文学价值。周族史诗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

从《生民》到《大明》,周人由产生到逐步强大,最后灭商,建立统一王朝的历史过程,得到了完整的表现。五篇史诗,反映了周人征服大自然的伟大业绩,社会制度由原始公社向奴隶制国家的转化,以及推翻商人统治的斗争,是他们壮大发展的历史写照。

因此,它们与后世的庙堂文学有明显的区别。 《诗经》中还有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更多地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

周代是农业宗法制社会,宗族间相亲相爱的关系是维系社会的重要纽带。周之国君、诸侯、群臣大都是同姓子弟或姻亲,周统治者十分重视血缘亲族关系,利用这种宗法关系来加强统治。

燕飨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有政治目的。在这些宴饮中,发挥的是亲亲之道,宗法之义。

《诗经》中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也都表现出浓厚的宗法观念和亲族间的脉脉温情。《小雅·鹿鸣》。

战争徭役诗: 战争与徭役为主要题材的叙事和抒情诗称为战争徭役诗,这类诗大概有30首。战争与徭役在作品中一般被称为“王事”: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

4.诗经中风雅颂的语体风格特点是什么

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 展开

vggz835 2014-08-1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逗诗地或逗诗三百地,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逗毛诗地。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逗风地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逗雅地包括小雅和大 雅,共105篇。

逗雅地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逗颂地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 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 《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5.诗经关于秦朝祭司的

诗经是记录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那时候还没有到秦朝,不存在记载秦朝祭司这是诗经关于祭祀的资料,希望能帮到LL~ 《诗经》中的祭祀诗的基本内容是写的人神相接,上通天帝,通过赞颂神灵来祈福禳灾。

也有人认为只要是写到祭祀或者用于祭祀的诗歌都是祭祀诗,但这种说法有点过于宽泛,如果这样,有些史诗、农事诗也就变成了祭祀诗了。所以我们还是取狭义之解的祭祀诗,即“宗教祭祀活动中咏唱的赞颂神灵、祈福禳灾的诗歌”。

《诗经》的祭祀诗主要集中在《颂》中。除了单纯歌颂祖先功德而外,还有一部分于春夏之际向神祈求丰年或秋冬之际酬谢神的乐歌,反映了周民族以农业立国的社会特征和西周初期农业生产的情况。

祭祀诗的特点有以下几个: 一、《诗经》中的祭祀诗是建立在万物有灵,灵魂不死的原始宗教观念的基础之上的。“远古先民对于自然界的事物不甚了解,环境的一切变化,他们只能抱持慎惧的心态,进而产生崇拜、祈求自然的行为。”

在他们的眼中,万物有灵,除了祭祀祖先的灵魂,之外,还有天地、山川、河岳皆为可祭祀之物,于是祭祀诗就有了更多了内容。 例如:《维清》: “维清缉熙,文王之典。

肇禋,迄用有成,维周之祯。” 称颂文王政无败乱极清明,文王典章是根本。

自从祭祀那上天,到有天下功竟成,这是周家的祥祯。 《天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

子孙保之。”说天生万物在岐山,为祭祀岐山之作。

《时迈》: “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实右序有周。 薄言震之,莫不震叠。

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允王维后。 明昭有周,式序在位。

载戢干戈,载橐弓矢。 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这首是武王周公巡守祭山川百神的诗作,诗中提到上天保佑周室,初用威力震动它,天下都害怕臣服,又来安宁神灵,依次祭河及岳神。 《般》: “于皇时周!陟其高山,嶞山乔岳,允犹翕河。

敷天之下,裒时之对。时周之命。”

这是周成王时颂武王巡狩祭祀河岳的一首诗,诗句气势充沛,赞颂周邦的美,封禅四岳大山小岭,九河合一依次往,普天之下巡遍,山川众神都配享。 二、《诗经》中的祭祀诗是一种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和狭隘的功利观念的宗教政治文学。

神灵产生于祭祀活动中对天地万物的存在认同,人们渴望神林的存在,希冀神灵能带给国家的富足和生活的安宁,而这样的渴望往往要通过国家的统治来加以实现,所以在人民们心中,天子就是受命于天,其意志是不可违背的,祭祀就为统治者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因而在祭祀诗中,很多篇章都体现出它的明确的政治目的和宗教政治功利性,成为专门歌功颂德的作品。 例如《周颂·维天之命》: “维天之命,于穆不已。

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 假以溢我,我其收之。

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 诗中说:美在不停的运转,这岂不是光明呢!文王之德大而纯。

嘉言善道丰富我,我应该把它收聚尽,以制法度顺文王,曾孙后代都奉行。这是周公制礼时祭祀文王的诗,在这里,他极力赞颂文王之德,“于乎”,不光明吗?文王之施德教之无倦,美其于天同功。

《昊天有成命》: “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 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

於缉熙!单厥心,肆其靖之。 昊天有成命,文王武王受命于天,成王积德而宽厚,巩固天下得到和平。”

《思文》 “思文后稷,克配彼天。 立我烝民,莫菲尔极。

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 陈常于时夏。”

周公在祭祀周始祖后稷时称其德可配天,可于上天同祭祀。 三、《诗经》中的祭祀诗中的祖先、神、天,基本上都是抽象的概念,对他们没有具体的描绘。

画鬼神易,因为在人们的心中,鬼神无定形,中国的上古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的鬼神的形象大抵都是比较模糊,或者说是一种抽象的感念,而没有具体的形象,如对“天”的解释,“天者,清也,虚也,大也”,人们的心中,盘古开的那片天地是气,清者上升,为天;浊者下沉,为地。这种理解和西方的看法不同。

希腊神话中对神的形象刻画十分具体生动。如宙斯、赫拉、阿佛洛狄忒、普罗米修斯,个个都是十分鲜活的形象,威力神的凶恶、河神俄刻阿诺斯的怯懦神使赫耳墨斯的奴性,都栩栩如生,而《诗经》中的缺少这样的形象刻画,在《周颂》中写了文王之德,武王之自强,,但并没有作细致生动的描写,仅仅用称颂的口气来表明他们的功德,使得这些“先王”、“神”在人们的心目中始终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这也表明了中国人对神与人的心灵关系的认识、审美情趣不同与外国。

《诗经》祭祀诗只是整部著作中的一小部分,但它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也是我国诗歌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这些,至少可以从一个方面了解周代的政治思想和上古的宗教文化,但上面所讲的内容,也只是一点浅见,《诗经》作为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人们的思想,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只言片语就可以说得清楚的,今后还需要我们在这些方面继续努力。参考自新华网陕西频道。

6.简述《诗经》的艺术特点

《诗经》的艺术特点:《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诗经》的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 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扩展资料《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诗经·国风》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在《七月》中,可以看到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可以感悟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