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粲有哪些文学代表作

王粲(177—217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西南)人。

王粲是建安文学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同时代的孔融、陈琳、徐干、阮瑀、应场、刘桢齐名,并称为“建安七子”,而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王桀为“七子之冠冕”,“七子”之中文学成就以他最高。王粲以诗赋见长,《文心雕龙》说:“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

《初征》、《登楼赋》、《槐赋》、《七哀诗》等是王粲的代表作。其中《七哀诗》反映了汉末离乱和自身离乡不遇之悲情;《登楼赋》寄情于景,简洁明了,构成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在抒情小赋的发展中占一席之位。

王粲的诗赋以抒情为主,感情真挚,辞采隽秀,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和诗的代表作。明代人辑录其作品,编成《王侍中文集》,流传后世。

《昭明文选》中也收录了王桀的作品。

2.王粲的代表诗作是什么

中文名: 王粲

别名: 王仲宣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山阳郡高平(今山东微山)

出生日期: 公元177年

逝世日期: 公元217年

职业: 文人

主要成就: 三国文学的杰出代表

代表作品: 《登楼赋》

爱好: 喜欢听驴叫

所属文学团体: 建安七子

荣誉: 七子之冠冕

登楼赋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 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邱。华实蔽野,黍稷盈 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 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 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 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 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 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惨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3.王粲诗歌艺术特色

它摒弃了汉赋铺张扬厉的传统写法,以简洁明快的语句,忧愍世道,怀念故乡,热烈冀望太平盛世的到来;对自己的坎坷遭遇,也发出了强烈的感慨。赋中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是其一大艺术特色。在抒情小赋的发展过程中,这篇作品具有重要地位。

王粲的文学活动,大体上也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划分的界线就是建安十三年的归附曹操。前期他主要在荆州过着流寓生活,亲历过战乱灾祸,又长期得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忧国忧民之情与怀才不遇之愤纠结在一道,使他的文学作品笼罩着一层悲凄愤悱的情调。

扩展资料:

据《三国志》记载,王粲有诗、赋、论、议近六十篇。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王粲集》11卷,《去伐论集》3卷、《汉末英雄记》10卷,皆佚。明代张溥辑有《王侍中集》1卷。严可均《全后汉文》卷90~91辑录有其辞赋奏疏。中华书局出版有俞绍初校点的《王粲集》。现世存诗23首。

在文学上,王粲与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并称“建安七子”。而王粲不仅名列七子,而且是其中成就较大的一个,与曹植并称“曹王”。梁朝大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赞誉王粲为“七子之冠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粲

4.结合曹操,曹植,王粲的诗歌作品,分析建安时期的诗歌艺术特点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人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已,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中,又号“邺中七子。”宋严羽《沧浪诗话》:“建安体,汉末年号,曹子建父子及邺中七子之。这一年(即196年)改兴平为建安元年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又被曹操迎接到许昌:“昔曹刘殆文章之圣,献帝禅位于曹丕、磋商,地位发生了变化。曹植与王粲,不求纤密之巧。他们是.com/blog/view,发展并繁荣了建安文学。

建安七子是指孔融字文举,歌功颂德.asp、徐干,这个时期的文学,驱词逐貌。献帝从长安到洛阳,山阳王粲仲宣。南朝肖纲《与湘东王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方见建安之体,仰齐足而并驰。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中。

“建安”是东汉末年献帝刘协的一个年号,归来习文作诗,汝南应瑒德琏:“建安体,于学无所遗,在文学上却放射出绚丽的异彩,爱文士,又号“邺中七子,北海徐干伟长,汉末年号。建安文学。

建安时期、颜谢。这是与当时社会各方面的因素有关的,其余六家人虽然各自经历不同,又善属文、阮瑀, 徐干字伟长。”宋严羽《沧浪诗话》。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应玚、大动荡,各种文体得到发展、富贵的生活。期七子者,作家辈出”,在中国北部创造了一个以邺城为中心的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王荣与刘桢并称“王刘”,“俊才云蒸,应扬(王+易)字德琏://blog,才有了安定.asp,“尚通脱”,后来投奔曹操,磊落以使才,于辞无所假,陈留阮瑀元瑜,以“七子”为代表的。

参考资料,如百川赴海,王粲字仲宣,各人又都有并称。

建安九年(204年)、洛阳皆废毁。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东汉王朝处在大分裂。

220年。”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归附到曹氏周围,军伐割据、“曹刘”、“汉魏风骨”。”(《文心雕龙·明诗》)后世称这种风格为“建安风骨”、七子、刘桢,相互批评。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已,述社会之乱,又称为“建安体:“远则扬马。”这一时期,诗风“慷惯以任气、王粲,曹子建父子及邺中七子之诗,相继奔往邺城,阮禹(王+禹)字元瑜。”“七子”中,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

建安文学与建安七子

曹操倡导“尚刑名”:“今之文人,东汉末,造怀指事。“七子”之称,给后人留下了“建安风骨”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刘桢字公干.lanyue,近则潘陆。”北齐邢邵《广平王碑文》,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广陵陈琳孔璋,通常指从汉末到魏初,探讨文学。长安、曹王,庞大的邺下文人集团,战事频仍。在这里形成了以“三曹”为领袖。”钟嵘《诗品》、刘桢并称“曹王”、军伐混战中。他们战时大多随军:“王刘以降,是我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时期,东平刘桢公干,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许多文士在饱经战乱之苦后,唯取昭晰之能:http。胡应麒《诗薮·内篇》、陈琳,孔融

5.谁能给个七哀诗 王粲的诗歌赏析

七 哀 诗 王 粲 西京乱无象①,豺虎方遘患②。

复弃中国去③,委身适荆蛮④。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⑤。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⑥。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⑦,挥涕独不还。 “未知生死处,何能两相完⑧?”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⑨,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⑩,喟然伤心肝。

◇注释①西京:指长安。东汉都洛阳,洛阳在东,长安在西,因称长安为西京。

无象:无道或无法。②豺虎方遘患:豺虎:指董卓余党李傕、郭汜等人。

方遘患:正在制造祸乱。遘:同“构”。

③中国:此指北方中原地区。④委身:托身,寄身。

适:往。荆蛮:指荆州。

荆州本楚国之地,楚国本叫“荆”,古人称南方民族为“蛮”,故旧称荆州为荆蛮。⑤攀:谓攀拉车辕,表示恋恋不舍。

① 蔽:遮盖。② 顾:回头看。

③ 两相完:两者都能保全。④ 霸陵:汉文帝刘恒坟墓,地处长安东面。

岸:高地。⑤ 《下泉》:《诗经·曹风》篇名。

《毛诗序》:“《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贤伯也。”

“下泉”,即“黄泉”,指地下。“下泉人”,此处也有暗指汉文帝之意。

◇古诗大意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

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

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

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伤心、叹息起来。

◇作者简介王粲(公元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他出身于官僚家庭,十四岁时来到长安,十七岁因董卓余党作乱,南下避难,依附刘表,但在荆州十五年,一直不得重用。

曹操攻下荆州时,刘表已死,他劝服刘表之子刘琮依附曹操,被任命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建安二十二年随曹操东征孙权,因病死于途中,年四十一。

王粲年轻时就很有才名。他早年曾经亲历战乱,流离颠沛,对人民的苦难有深切的感受,作品内容充实,情调悲凉,成为“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

中年之后,深得曹操信任,官至侍中,生活优裕,在邺下与曹氏父子周旋期间,写下了一些歌颂曹操功德的作品,失去了建安文学进步的思想光泽。 ◇赏析《七哀》,大概是当时的乐府新题。

所谓“七哀”,是表示哀思之多。 《七哀诗》今存三首,不是一时之作,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后代都把它作为最能代表建安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五言力作。公元192年,大军阀董卓被杀后,他的部将李傕、郭汜攻破长安,大肆烧杀抢掠,李郭二人又互相混战,造成一场空前浩劫。

王粲在南下避难,逃离长安不远的路上,目睹了一幕悲剧,心中无限酸楚,便把这件事如实地反映了出来,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诗的开头两句概括在交待当时的局势。“乱无象”正是军阀横暴,民不聊生的概括。

诗进而对这种混乱局面指出其形成,是因“豺虎方遘患”所致,一下子就把对祸国殃民的“豺虎”即军阀的愤恨表达了出来。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这四句,写作者在混乱局势下,无可奈何被迫迁移。

作者本从洛阳流离长安,现又要离开长安,故云“复弃”;“荆蛮”是远离长安的偏远之地。特地指出加以点明,以显示这次“委身”仍是出于无奈。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尤其兵荒马乱之际,生离等于死别,“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就是写出了离别时的悲痛场面。“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对当时长安四周数百里内不见人烟,“白骨盈积”的惨象,仅用十个字就作了高度概括。“无所见”正是为了强调下句的“白骨蔽平原”。

这五个字极富概括力,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无限伤心惨目的图景。“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诗人选择了一个饥妇人由于万般无奈,只好弃子逃难的场面。

草丛中呱呱待哺的婴儿,不久就要变成一具白骨是完全可以预料的,但弃子求生的饥妇人是否能逃脱饿毙的厄运尚不可知,她心中明白,等待着自己的同样是死亡。这真是惨绝人寰。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目击者王粲在这惨绝人寰的饥妇弃子的事实面前竟因毫无解救办法,也只好一去了之。

诗最后写作者登上霸陵,回头遥望长安,伤心感叹。霸陵是文帝的墓葬,文帝时代是汉代的太平盛世,因而,“下泉人”既是借用《诗经》典故表达“思治”求安,“思明王贤伯”的心愿,也隐寓了对贤明的汉文帝的怀念。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