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鹦鹉鸣矣,求其友声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指寻求志趣相投的朋友。

这个成语出自下面这首诗《诗经》中的《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

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 既有肥羜、以速诸父。

宁适不来、微我弗顾。 于粲洒扫、陈馈八簋。

既有肥牡、以速诸舅。 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 笾豆有践、兄弟无远。

民之失德、干糇以愆。 有酒湑我、无酒酤我。

坎坎鼓我、蹲蹲舞我。 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2.关于鹦鹉的成语

关于鹦鹉e69da5e6ba90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431373163的成语:鹦鹉学舌、猫噬鹦鹉、绿衣使者、鹦鹉能言、巧舌如簧。

1、鹦鹉学舌

【拼音】:yīng wǔ xué shé

【解释】:鹦鹉学人说话。比喻人家怎么说,他也跟着怎么说。

【出处】:朝代宋,作者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经传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诵,是学语人,所以不许。”

【白话释义】:像鹦鹉只学人说话,不能令人满意。经传佛的意思;不到佛的意思,只是背诵,这是学习对人,我不同意。

2、猫噬鹦鹉

【拼音】:māo shì yīng wǔ

【解释】:比喻排挤好人。

【出处】:朝代宋,作者岳珂《桯史·鹦鹉谕》:“至今蜀人谈谑,以排根善类者为‘猫噬鹦鹉’。”

【白话释义】:至今蜀人谈笑取乐,说排挤好人的人就像‘猫吃鹦鹉’似的。

3、绿衣使者

【拼音】:Lǜ yī shǐzhě

【解释】:原指鹦鹉,近代称邮递员。

【出处】:超嗲五代,作者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鹦鹉告事》:“其时仆妾辈并无所觉,惟有鹦鹉一只在堂前架上。……封鹦鹉为‘绿衣使者’。

【白话释义】:那时仆妾们都没有觉察到,有一只鹦鹉在堂前架上。……就把鹦鹉封为‘绿衣使者’。

4、鹦鹉能言

【拼音】:yīng wǔ néng yán

【解释】:鹦鹉也能学人说话。比喻谨防走漏消息。

【出处】:朝代西汉,作者刘安《淮南子·说山训》:“鹦鹉能言,而不可使长。是何则?得其所言,而不得其所以言。”

【白话释义】:鹦鹉会说话,但却不能使用。这是为何呢?因为得到他所说的话,却不知道他所说的意思。

5、巧舌如簧

【拼音】: qiǎo shé rú huáng

【解释】:舌头灵巧,象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出处】: 朝代春秋、作者佚名《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白话释义】:花言巧语如丝簧,脸皮真厚太无耻。

3.鹦鹉的鹦能组什么词

1、鹦林

读音:yīng lín。

解释:鹦鹉聚集的树林。常用指禅林座落之处。

2、鹦语

读音:yīng yǔ。

解释:鹦鹉的鸣声。

引证:前蜀·魏承班 《谒金门》词:“雨细花零鹦语切,愁肠千万结。”

翻译:细雨花朵飘落,鹦鹉的叫声悲切,愁苦的心情郁结着万千愁情。

3、鹦鹉螺

读音:yīng wǔ luó。

解释:海螺的一种,壳可制酒杯和装饰品。

鹦鹉螺是海洋软体动物,共有2属、6种,具卷曲的珍珠似外壳,外壳由许多腔室组成,外套位于外壳内。壳薄而轻,呈螺旋形盘卷,壳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形似鹦鹉嘴,故因此得名。

4、鹦鹆

读音:yīng yù。

解释:鹦鹉与鸜鹆,皆能摹仿人语。

引证:唐代韩愈孟郊 《城南联句》:“货至貊戎市,呼传鹦鹆令。”

翻译:送货到貊戎市,忽然传来鹦鹉与鸜鹆的声音。

5、鹦鸣

读音:yīng míng。

解释:现指交友,寻找志同道和的朋友。

引证:先秦佚名《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

翻译:咚咚作响伐木声,嘤嘤群鸟相和鸣。鸟儿出自深谷里,飞往高高大树顶。小鸟为何要鸣叫?只是为了求知音。

6、鹦巵

读音:yīng zhī。

解释:酒器名。

引证:唐代段公路《北户录·红蟹壳》:“至於鹦巵螺杯,不同年而语也。”

翻译:至于鹦巵和螺杯,它们两个不可相提并论。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