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作为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剧种,至今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京剧发展进入高潮期,我国涌现了一批戏剧大师,以梅兰芳先生为代表的四大名旦更是将京剧送出了国门,让全世界的人都听到来自华夏民族的婉婉歌声。

新中国成立后,京剧依然在稳步朝前发展,这离不开每一位醉心于艺术的京剧表演家。

当代我国也有很多优秀的京剧演员,李胜素老师的《贵妃醉酒》曾被赞扬为最接近梅兰芳先生的表演。

对于这种评价,李胜素非常谦虚,她曾坦言自己永远都无法成为梅兰芳,但一定会尽力成为最好的李胜素。

豫剧团里最小的弟子

1966年李胜素出生于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的一户农民家中,小时候的她性格非常活泼,总是喜欢去学一些新鲜玩意儿。

当时李胜素的父母都是戏迷,县里一旦来了唱戏班子表演,父母就会带着李胜素去听戏,耳濡目染下,李胜素也学会了几句。

在她十岁那年,柏乡县的豫剧团到县里的小学招收学员,李胜素几乎没太犹豫地报名,她想跟着学戏。

对于李胜素的决定,妈妈张美然非常支持,尽管周围有些朋友不太理解,学戏的小孩子太苦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熬出头。

不过李胜素父母都很开明,虽然苦,但是学到的都是真本事,他们相信李胜素有苦尽甘来的那一天,到时候女儿就会走遍大江南北,盛装打扮、登台亮相。

在听过李胜素用清亮干净的嗓音朗读过《毛主席语录》后,李胜素就成为了豫剧团里最小的弟子。

彼时年幼的李胜素对于这方舞台的意义还不甚清晰,她离开了父母的羽翼,也放弃了轻松的童年生活。

由于年纪太小,李胜素少有登台的机会,大部分时间里,她都是在咬着牙练基本功,当剧团演出的时候,她就坐在台下,做一个称职的“票友”。

虽然只有十岁出头,但李胜素骨子里那种要强的劲儿却丝毫不输任何一个成年人,她知道自家条件算不上好,父母养育她很辛苦,所以在剧团里从来都不去攀比别人。

其他小孩子喜欢吃一些新鲜零嘴儿,李胜素却鲜少跟着买,她只吃食堂的饭,因为剧团承担了每个学员的食宿,这样李胜素就不需要跟家里要钱了。

她日复一日的坚持练功,相信自己总有成角儿的那一天,在她的努力下,终于得到了跟团演出的机会。

一次剧团演出结束后,李胜素在临时搭建的台子上练功,却不慎扭伤了脚,针对这件小插曲,剧团决定让她先回家休养一段时间,伤养好了再来。

可李胜素在家坐了几天就待不住了,她好像天生就应该站在舞台上。她央求自己的父亲,打听下剧团现在走到哪儿了,能不能把她送过去,看着女儿执着的目光,即使心疼,父亲也还是同意了。

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父亲载着李胜素好不容易赶到剧团演出场地,却被告知演出结束后剧团早就离开了。

李胜素得知后并没有气馁,父亲告诉她河北艺校正在招收京剧学员,李胜素又找到了新的目标。

与京剧结下不解之缘

李胜素报考艺校时,只有13岁,当时她没有任何京剧功底,而且由于师资力量雄厚,来这座学府报考的学员非常多,李胜素能够被录取的希望显得很渺茫。

可即使这样,她依旧凭借着过人的天资和悟性考上了,从此正式开始京剧表演生涯。

河北艺术学校当时有很多京剧名家,唱旦角闻名的齐兰秋老师就在学校里教学,她发现了李胜素虽然年纪小,但学习非常刻苦,无论唱腔身段在众多学员当中都是出类拔萃的。

加上李胜素性格又沉稳,作为班级里的班长,各样事情都是她来打头阵。

齐兰秋老师有意对李胜素进行栽培,她教李胜素唱《牡丹亭》当中的一出折子戏《春香闹学》,李胜素扮演的春香活泼顽皮,灵动可爱,与平日里李胜素的性格迥然不同,但又丝毫没有违和感。

从此齐兰秋确认,李胜素一定是个可造之才。接着李胜素又学习《扈家庄》,这出戏对武旦演员要求很高,行云流水的打戏动作,繁重的唱段,都非常考验演员的基本功。

这出戏是四小名旦之一的宋德珠老师的代表作,恰好此时宋老师也在艺校工作,李胜素由此得到了这位前辈大家的指点。

在不断地学习和演出中,李胜素的表演方向越来越清晰,她主攻青衣,兼演武旦和花旦。

据某位戏曲编剧回忆,当时学生中李胜素的名字非常响亮,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要推荐这个孩子登台,而他亲自看过李胜素的表演后,也十分震撼,确信她必然前途无量。

毕业后李胜素被分配到邯郸京剧团工作,次年她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秀荣为师,表演功力又有了一个新的突破。

同一年,李胜素参加了央视举办的全国青年京剧演员大赛,在青衣组里拔得头筹。她在比赛中表演的《廉锦枫》,引起了台下梅葆玖老师的注意。

梅葆玖是梅兰芳先生的第九个儿子,也是梅兰芳先生孩子中在京剧成就上最高的一个,是梅派艺术重要传人。

机缘巧合下,李胜素有幸结识梅葆玖老师,从此开始学习京剧梅派艺术,她跟着梅葆玖老师走遍国内外,期间不断打磨和提升自己。

1991年,李胜素被抽调前往山西,担任山西京剧团团长,这不仅仅是因为她的戏足够好,还因为她并不只是死板地学习,她对戏剧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

在传承戏剧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她还能够大胆进行创新,把想法融入到传统戏曲当中。

当代戏剧的领路人

在河北艺校读书的七年里,启蒙老师齐兰秋对李胜素的影响非常大,齐兰秋的戏剧风格自然洒脱,不会拘泥于某种特定的表演方式。

而后来梅葆玖老师同样也有这种看法,艺术的表演方式没有对错之分,优秀的演员会找到最合适自己的那一种。

因此李胜素在学戏时,不会一味模仿前人的唱念方式,因为每个演员对一出戏的理解都不会完全相同。

如果要引起台下观众的共鸣,一定要有足够强的信念感,将自己完全融入进戏里的桥段,这样表演出来才会更真实。

在表演梅兰芳大师最经典的作品《贵妃醉酒》时,李胜素曾经和自己的老师探讨,某个唱腔梅兰芳先生之所以那么唱。

是因为比较符合他的音区,但女声本来就比较高,强行压低会唱得很难受,也没办法契合人物情感,如果自己都觉得别扭,观众又怎么能共情呢?

后来与其他演员交流戏曲的时候,李胜素也说过每个人条件不同,没必要非得追求和大师的唱腔一模一样,那样有时候反而会弄巧成拙。

正是秉持着这样的戏剧理念,使得李胜素的戏剧表演既有个人风格,又能与传统融会贯通。

梅派艺术素来以中正平和、含蓄自然见长,某种程度上正好能够与李胜素的性格相辅相成。

在各地演出的那些年,台上的演员们虽然看着光鲜亮丽、神采奕奕,但幕后的日常生活有时候很艰苦,只是李胜素从来没有因为条件抱怨过,虽然此时的她已经是名正言顺的艺术家了。

由于足够的优秀,从正式登台表演起,李胜素几乎没怎么演过配角,她永远站在舞台正中央,接受万众瞩目。

因此有些人以为李胜素一定是从小就过着众星捧月的生活,殊不知在乡下演出时,李胜素经常连一张可以睡觉的床都找不到。

在后台打地铺、捧着雨水解渴,这些事情李胜素都能在第一时间适应,她出身于乡下,并不觉得有任何委屈。

如今她虽然很少再去偏远的地方,但回想起早年间的这种经历,她内心只有满满的感激,这些宝贵的历练都是成就她的最好的养料。

这种从容不迫、云淡风轻的气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台上演什么像什么的李胜素。她是英姿飒爽的穆桂英,是风情万种的杨贵妃,也是情深无悔的白娘子。

她身上没有凌人的盛气,也没有成名的骄躁,有的只是对戏剧最真切的热爱与尊重。

李胜素曾说过:我永远成不了梅兰芳,我只能尽力成为最好的李胜素。

结语

李胜素曾说,她能取得现在的成就,离不开这一路上众多贵人相助,而从这些前辈身上,她也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不忘初心。

即使在无数次的戏剧表演中,李胜素几乎已经参透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但依然愿意用最澄澈的眼神看向人间。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