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七十年代,有一个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至少可以排在那个时代的十大“流行语”之列。这个词是猜测。

暴利罪,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买入空卖出空、囤积、套利、转卖等手段获取利益。“投机倒把”一词产生于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六七十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之初,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统一定价,企业超计划销售产品,按市场价格销售,形成了特殊的“价格双轨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投机倒把罪于1997年被废除,投机倒把条例也于2008年1月被撤销。-百度百科

40多年前,投机是大罪。除了没收“非法所得”,还有可能坐牢。此外,投机者被抓住并戴着高帽子游街示众是很常见的。

但就是这样,还是有很多人铤而走险去投机。你看过几年前流行的电视剧《鸡毛飞行青少年》吗?电视剧前半部分可以算是对“投机倒把”的痛恨。

为什么要“推测”?无非就是穷。生产队的工分可能只够吃,不够肉。所以那时候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身高都普遍较低。至于胖胖的可爱的孩子,恐怕只有在少数家庭或者年画里才能看到。

让家里人吃好一点,恐怕是时候了。让一部分人铤而走险以“投机”为主要动机。

当时广东、浙江、江苏三省是全国投机最厉害的,东北三省是投机最不厉害的。

现在网上流行一句话:投资比不过山海关。东北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不如沿海地区,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网上很多东北人反复说一个观点:东北资源枯竭,东北就废了。

对于这种言论,我会理直气壮地用一段话来反驳。

从50年代到80年代初,几十年来,你在东北的生活水平一直是全国最好的,享受着国营工厂的优越福利。与此同时,沿海地区的人们仍然冒着坐牢的危险去投机。你想过这个吗?

就是因为你长时间这样被养大,你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习惯都习惯了被别人安排,你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大潮。这才是真正的根源。

不相信我?看看同样贡献资源的西南省份。势头比东北好,没人哭诉。其实这几年国家对东北的补贴还挺多的。钱从哪里来的?都是从沿海省份调过来的。

再说个人的命运。上世纪90年代,国企倒闭潮席卷全国。很多人没有准备,不知道如何生存,但也有一些人有脑子做小生意之类的。在这些提前改变思维的人当中,有很多人后来不仅摆脱了困境,甚至还发了财。

当然,也有一些人,在企业走下坡路的时候,还在削尖脑袋往上爬。最后,工厂垮了,你就是车间主任,科长,副厂长。那又怎样?

为了生存,做一些普通人看不起的工作,不寒酸。这些工作与其说是被人看不起,不如说是那些人不懂,格局小。他们只盯着现成的一亩三分地,习惯了锅里抢饭吃。

马云毕业后不当老师。他去折腾互联网,是不是被别人看不起?但是他现在怎么样了?

人总是要活着的,每个人都想活得尽可能体面,我们不妨把格局放大。

只要不犯法,不危害社会和他人,哪怕工作再被人看不起,站着挣钱也没问题。

所以,我很同情那些因为现实所迫而“投机”的人。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