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徐江伟授权。

在吴越方言中,有一个让孩子害怕的“ko”。比如孩子不止一次哭,大人就会吓唬说:“再哭一次,ko!”小孩子未经允许出去玩,撒野,大人就会吓唬说:“ko开始把炉子倒过来!”

在人们隐藏的观念深处,这个“ko”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的可怕的东西,但很难说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在我看来,有关于文明起源的古代资料,也有关于文明起源的真实场景。

在敦煌藏文文献中,有一个重复的官名,藏文记载为kod(读作koe)。中外研究者一致认为,这是吐蕃时代的一种行政制度,即赞普任命的地方行政首长,全称是“博德吉柯德”。

比如吐蕃把新占领的用作军事荒地的地区称为“通颊”,每个通颊都有一个酋长,名叫“通颊kod”()。他们可以继续任命自己的“kod”,从属于对方进行管理,因此地方行政领导也被称为“kod Ben”(kod dbon)。Mkas-pavi-dgav-ston记载了湘雄、于阗五个“科德书”的任命。

这个(kod)也是一个神的名字。例如,象雄所崇拜的主神被称为“古拉格柯德”(SKU·布拉吉柯德),它生活在冈底斯山上。苯教有360位战神,统称为Gekod。

遗憾的是,所有中外研究者都未能指出“kod”的本义是什么。在我看来,原意是“狗”。在纳西语中,狗被称为“koe”(纳西象形文字研究者的注音为kee或kh33,与普通话中“口”的发音非常接近)。

吐蕃时代的地方行政首领以“狗”相称也就不足为奇了。古代游牧民族以牧羊犬为基础的管理和驱赶羊群的经验,自然把最高的区域管理者称为“狗”。这个“狗”作为一个“文化词”,必然会有很多不同的读音,因为它来源于很多方言,人类的语言也因此在民族融合中不断丰富。

这个(kod)的同源词是(kol,读作koe),两者的发音完全一样。后者的意思是“奴隶,奴隶”。当用作动词时,它的意思是“使…成为奴隶,驯服”。此外,它还有“kol-pa”的意思,因为打猎时,它的意思是…

据吐蕃文献记载,当时有“九种奴隶主”(dgu kol),地位最低的是庄稼人和用于田间耕作的奴隶,称为“考巴”(kol ba)。贵族的封地称为“kol yul”,这是他们的世袭财产。

作者推测,吴越方言中用来吓唬孩子的“ko”一词来源于古羌藏语(kod)。在中华文明起源的遥远而漫长的时期,这个“kod”作为一种官名,可能在吴越广泛存在过,最后被烙上了吴越方言的烙印!

石家河文化谭家玲遗址出土的“玉虎”应该是“玉狗”,因为只有狗才能这样卷尾巴。

三星堆新出土的龙狗,舌头伸出来,大概当时三星堆人叫它“kod”。

国家博物馆收藏战国时期装饰在大车上的错金银狗头,可见狗曾经是贵族头衔。

满族文化网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