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史读后感

总书记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近期,我阅读了《简明中国史-党员干部国史必修》这本书,感触颇深。现就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感悟谈一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东汉末年,汉室衰弱,天下群雄并起,赤壁之战后,中原大地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在三足鼎立格局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从道义上说汉室正统在他手中,即占据天时;江东孙权有长江天险,即占据地利;而刘备汉室贵胄,名声较优,善于笼络人心,即人和。三政权各有优势,但曹操为何最为强大,三分天下有其二呢?可以说,曹孙刘三方的强弱、疆域大小,是与三方所得人才多少成正比的。

曹魏政权,从曹操起,在官员任用上,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提出坚持“唯才是举”原则,收罗了许多优秀人才。曹操前期的五位重要谋士——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都是主动投奔曹操的,其中有四个人来自曹操的对手的阵营,郭嘉和荀彧是从袁绍那里投奔曹操的。曹操聚集人才,用为掾属,在身边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智囊团,粗略统计,在《三国志》及裴注中留下记载的就有90余人。曹操以“求贤令”广开贤路,人才川流不息,曹魏成为三国中最强大的国家。当然,最后曹魏从内部灭亡也与其人才使用有关。曹魏前期,曹操广纳贤能之士,后期由于九品中正制的执行,外部人才资源匮乏,并且大多数成为司马懿、司马师及司马炎一族的心腹。司马懿之心,曹操心里很清楚,并明确不可重用,但考虑到他的军事才能,还是没有杀他,把他作为辅政大臣最后一位,但后代曹睿即位后,改变这一政策,导致司马懿家族逐渐做大,高平陵政变之后,曹魏政权名存实亡。

蜀汉政权的兴衰更是与人才聚集与匮乏息息相关。刘备政权建立之初屡受挫折,最终在荆州三顾茅庐,隆中问对,请名士诸葛亮出山。诸葛亮提出了占领荆州、益州,联合东吴,与曹操形成鼎立之势,再图问鼎中原的战略。蜀汉在诸葛亮治理期间,注重人才的发掘和培养,杨洪、蒋琬、费祎、姜维等都是他培养出的人才。蜀汉虽“弹丸之地”,实力最弱,但却能与曹魏抗衡,很大程度上与其拥有一大批忠心耿耿的文臣武士有很大关系。然而蜀汉后期人才青黄不接,以至“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最终败于曹魏,重要原因就是输在人才匮乏上。

治国之要,首在用才。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现代社会什么最金贵?毋庸置疑,必然是人才。人才是现代社会竞争与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总书记指出,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激励广大人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聪明才智。

“21世纪,人才是第一位的战略资源”,对干事创业具有基石作用。古人早已认识到这一点,刘备三顾茅庐会诸葛,萧何月下单骑追韩信,在人才的辅佐下,事业终得以日新月异。礼贤下士自古以来就是优良传统,重才之风,可兴不可废。时代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举才任贤,可聚不可散。当下,山西处于发展最为关键的窗口期,也是转型综改、能源革命至关重要的攻坚期,要紧紧围绕高质量转型发展,立足发展急需、改革急用、民生急盼,大规模引进高精尖缺人才,落实总书记提出的“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的总体要求,真正做到以发展聚人才,以人才促发展,推动山西转型发展新篇章。(史剑波)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