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少年维特的烦恼有感

其实最初了解到这篇小说的途径是青峰翻唱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很羞愧,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居然不知道歌德的这篇小说。知道这篇书信体小说是因为在看《浮士德》,浏览歌德的作品列表的时候,瞥见了《少年维特之烦恼》,当时的第一感觉是很神奇,于是马不停蹄地把这本小说看完了。

作为浪漫主义的狂热之粉,书里「关于热情奔放的愛情、关于不拘一格的自由」永远是我的追求。维特的爱情就像青峰歌词里唱的那般「愛如歌而妳是我的终曲我的唯一」,他血液里流淌着浪漫的情怀,他深深地爱着绿蒂,即使明明知道这求爱失败的概率是99%,即使在在旁人眼里他的所作所为更是自取其辱、令人唾弃的。

但是,纯真的维特他才不管世俗礼教,不顾世人眼光,他依旧执着地爱着绿蒂,热情而单纯。

刻骨铭心的相思之苦在维特看来是蜜糖也是毒药。

一方面是爱而不得,他不得不承认绿蒂是不会抛弃自己的未婚夫,抛弃更好的一切,无所顾忌地与自己厮守终生。心动无法动摇绿蒂思想里根深蒂固的礼教,这有点像现在很多人说的那样——「爱情在现实面前不值一提」。

另一方面是无法控制的心悸,即使饱受相思之苦,也无法阻止心头的红玫瑰越开越盛;即使明白与绿蒂在一起是天方夜谭,但是他也总是会陷入自我编造的假象当中,疯狂地迷恋着心爱的女孩。维特的爱是现在人所鄙夷的、所批判的——感动自己的爱,但是我却很欣赏这样的热情。

现在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为爱情奋不顾身呢?爱本来就是奋不顾身、单纯热情的不是吗?

以往,我在看一些文学作品或者影音的时候总是会带着道德的滤镜,比如《茶花女》,比如《洛丽塔》,后来在一位老师的指点之下,学会慢慢地抛除这种眼光。

如果在一开始就带上有色眼镜阅读的话,那么往往读后感其实就是初印象。文学是文学,生活是生活,现实是现实,三者相互交织却也相互独立。鄙人才疏学浅,但是我想文学之所以为文学,正是因为它在某些领域是脱离了生活与现实的,它不会被人类约定俗成的某些规则所制约,而这种另辟蹊径往往会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就像几个月前的AO3网站事件,其实我也是通过那次事件才了解到的——喔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为创作者提供的自由创作之地,而且是非营利性的,这种单纯地为创作而创作的平台有感动到我。

好像,那是一片净土,没有被尘世的喧嚣所染指,光顾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带偏见的,他们分得清文学与现实的界限,并且这种界限感是明确的。

这个世界上,带着平等的眼光看待一切是稀有的,我们都不是圣人,无法一直做到平等地对待万物,但是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去让自己更加客观公正。

我们再来谈谈爱情。其实作为爱情白纸,我对爱情的认识都来源于书籍影音和名家大师。遇见爱情的瞬间是「遇见你,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洛克)」。对我而言,爱情的最高礼赞就像是「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莱布尼茨)」,世界上也没有另一个你,你是我的唯一性。我永远都相信爱情的开始是《千江有水千江月》里的那句「许多事情,我是自你起,才开始想的」。之所以是个浪漫主义狂热者,或许是期待拥有文学作品里所以有关于浪漫的元素吧——就像吸血鬼之恋的浪漫那样,纯粹、炽烈、华丽、超凡、叛逆、忧郁、野性……我想,「浪漫」这个词,本身就有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

再回过头来谈谈维特吧。「鳏寡孤独」大概是这世界上最痛苦的四件事了吧,而它们的本质都是源于「爱的缺失」。

小说的最后,因为爱而不得,再加上维特自身与周遭的格格不入,他的脑他的心,他的人格他的灵魂都在与身边的一切抗议,最后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但其实我想,爱情失利是他自杀的主因,为爱而死的人在我看来是伟大的,我们只是旁观者,不是当事人,无法感同身受地体会作为这样的个体本身承受的痛苦,所以不要觉得这样的选择很可笑。

当然,并不是要鼓励所有人都为着心里那份爱而选择这种极端的方式,只是想说,维特这类形象并不可悲,也不可怜,他们只是做出自己的一个选择而已,就只是一个选择。

至于绿蒂,我想应该是我们绝大部分人的镜子。都是无奈却又不勇敢为爱孤注一掷的一类。我想,我身上也有绿蒂的影子。但是对我来说,如果我像维特一样,爱一个人爱到骨子里,那么我就不是绿蒂,而是维特。

小说里有两段话我很喜欢,其一是「清醒时,睡梦中,她的身影无处不在!那双泛着珍珠光泽的黑眼睛,无时无刻不在我的眼前浮现!像一汪清泉,洗涤着我的心灵;又像一部放映机,投射我全部的思想」。其二是「空虚无处不在,我的身体、我的灵魂,他们就像一个无底洞,怎么也填不满!要是我能紧紧地把她抱在我的怀里,哪怕只有一会儿,我的心就会幸福得溢出来」。光光静静地感受这两段话,就能短暂地体验爱情的酸与甜。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