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伍子胥列传读后感

苏州有纪念伍子胥的雕像,为纪念其功绩,为其冤屈不平。然读了《史记.伍子胥列传》,实在不喜其为人,不喜原因有三。

一是父兄有难,独自逃走。父亲有难,本应设法营救,实在救不了,至少应当带兄长一同逃跑。楚平王关了伍子胥的父亲,伍子胥明知自己不去见楚平王的话,兄长自己去见楚平王就是白白送死,也会搭上父亲的性命,却自己独自逃跑了。如果当时伍子胥陪着哥哥一起去见楚王,晓以大义,表明忠心,进一步还有挽回父兄性命之可能,楚平王未必失信于天下人,退一步就算三人全都死了,也是满门忠烈,岂可临阵脱逃,并且眼睁睁看着兄长过去送死。

二是是非不明。郑国人对楚太子建很好,却密谋与晋国灭郑,史记虽未提及伍子胥在此事中的重要程度,但是身为太子建的忠臣,本应上谏太子建不做如此忘恩负义之事,却未有举动,导致太子建被郑国诛杀,伍子胥只能带着太子建的儿子逃亡。

三是手段让人不齿。挖掘楚平王的坟墓,鞭尸三百,总觉得这个未免太小家子气,人都死了,国家都被灭了,按说伍子胥之大仇已报,还挖出来鞭尸,确实有点残忍,心胸狭窄,鞭尸的手段未免让人有点不齿,最多建个楚平王的雕像跪在他父兄的坟头。

《史记》中写伍子胥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了齐国,当时对吴王已经不信任了,这才引起吴王的疑心,逼其自杀。伍子胥未能和孩子一起逃亡到齐国,也是个遗憾。司马迁对伍子胥的功绩和才能并未详细说明,反而夸其逃出楚国并鞭尸雪耻,实在对太史公此种观点不敢苟同,放在现在来说就是本人与司马迁三观不合。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