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舍利的起源
- 在佛教中,舍利子意义重大。
- 遗物的神奇传说
- 文物来源的猜测
- 科学解释
- 总结
每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一个人的生命结束后,后人会处理他的遗体,举行葬礼。现在大多数人选择火葬。火化后,遗体只是可以装在小盒子里的骨灰。
佛经上说,和尚死后,火化后,会有几个圆形的石头状的东西,叫做舍利子。
舍利的起源
印度有一个习俗,一个人死后,他火化后得到的骨灰和其他东西会装在金属、石头或陶瓷容器里埋在地下。高出地面的部分叫塔,有高高展示的意思。此外,这些容器的高僧将被供奉在房子里,这也被称为塔。遗迹和塔在印度都受到崇敬。
“舍利”一词源于印度的梵语。在佛教中,僧人死后留下的头发、骨头、骨灰等称为舍利,舍利是指高僧死后遗体火化后形成的五颜六色的串珠状晶体。
不同颜色的珠子有不同的名字。黑水晶是毛发遗物,白水晶是骨骼遗物,琥珀水晶是大脑遗物,红水晶是肌肉遗物。此外,还有透明的遗物。
在佛教中,舍利子意义重大。
传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释佛,最后只留下几颗佛珠,是舍利子。所以,佛教徒认为,舍利子是得道成佛的僧人的圣物,非常珍惜。
有详细的历史记载。据说当时释迦牟尼死后,因为佛教信徒众多,舍利子受到追捧和崇拜。印度八个小国为争夺释迦牟尼留下的舍利子而争斗,最后这些舍利子被埋葬在十个地方。
公元前185年,婆罗门教和佛教发生了极其激烈的矛盾和斗争。在古印度,填充了联合查亚王朝沙土的米多罗王,杀死了米多罗王,立婆罗门为国师,企图彻底摧毁和打击佛教的地位。这种情况迫使一些僧尼带着寺庙里的舍利子出逃。
这时,为了防止被视为珍宝的舍利子被抢走,有的僧人甚至剖开自己的皮肉,将舍利子藏在自己的皮肉之间,缝合伤口后潜逃出境。
佛教传入中国时,舍利子仍然占据着同样的地位。到目前为止,中国保存了许多佛教文物。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佛骨舍利、北京八大处灵光寺供奉的佛牙舍利、杭州雷峰塔地宫释迦牟尼佛的佛教发髻舍利等。
遗物的神奇传说
事实上,有一个关于遗迹的神奇传说。很久以前,一位长者在街上给了一个乞丐一顿饭。乞丐吃饱穿暖后,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向长老赠送了一件舍利子,并表示舍利子只能送给自己的有缘人,得到舍利子的有缘人也会得到祝福。乞丐之所以相信这种说法,是因为舍利子在他身上得到了验证。
本来这个乞丐是个很有钱的企业家,但他对待别人总是很骄傲。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一个和尚那里得到了一些舍利子,这个和尚出家之前非常淫乱。出家后,他凭借自己强大的专注力,从未在情欲上破戒。
得到遗物后,事业走下坡路,他才意识到自己的狂妄。于是乞丐放下事业,选择环游世界,把遗物送给有缘人。在旅游的过程中,他逐渐明白了舍利子的意义,其实是一种对定力的考验。如果你完全自控,会让你的成绩翻倍,否则你会受到一些惩罚。
高仁的经历与高僧的经历非常相似。听完乞丐的经历,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会成为有缘人。大师灵机一动,接过了遗物。从那以后,他心里就有了这样的目标,一直潜心练习,真的受益匪浅。
除了这些故事,还有很多关于遗迹的神奇传闻。有人说,舍利子遇到对的人,就会生出很多小舍利子。这些故事和传闻都充满了浓厚的佛教色彩。于是大家开始好奇这些神奇的舍利子是怎么形成的,民间佛教对它们的起源众说纷纭。
文物来源的猜测
佛教说舍利子与人修行功德有关。他们认为舍利子是菩萨修行的功德和“戒智”的熏陶,是心佛合一的表现,不是一般人所拥有的。
而且因为每个人对斋戒和慈悲的观念不同,得到的舍利子也不一样。因为有些舍利子坚硬到锤子都砸不碎,也象征着佛的金刚不坏之身。
有人认为舍利是体内的一种石头,但这种观点很容易被推翻。因为结石的发生需要一定的病因,所以平时有饮酒、油腻饮食等不良饮食习惯的人更容易得结石。
众所周知,和尚有严格的戒律。平日禁食荤食,导致日常饮食极其清淡健康,得结石的概率显然很小。
另外,结石的主要成分是胆固醇和胆色素。虽然这些物体在人体内非常坚硬,但也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其实它们的化学本质是含钙物质和金属盐沉积物,一敲就会碎,更不耐高温。而且能留下舍利子的高僧,生前都是极其健康长寿的老人,从来没有遭受过如此剧烈的痛苦。
也有人认为这些遗迹的形成原因恰好是因为他们每天都是素食者,身体会摄入大量的植物纤维素和矿物质。代谢后,这些碳酸盐和磷酸盐会以沉淀的形式在人体内积累,形成晶体。
更有甚者,舍利子的来源放在一些高僧的佩戴物如佛珠、宝石中。这些宝石将与高僧一起火化,它们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遗体火化温度极高。在这样的高温作用下,二氧化硅可以和人体骨骼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发生化学反应。遗物很可能就是通过这种化学反应得到的化学产物。
毕竟民间的各种猜想都比不上科学家的专业研究分析。让我们来看看科学家是如何看待遗迹的。
科学解释
科学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一岁到近百岁的人死后获得的人骨,并取样进行热诱导实验。在200 ~ 2000℃的温度范围内,逐渐加热骨骼一段时间,观察其变化。
实验结果如下:
200摄氏度时,骨骼变形、收缩、断裂;400摄氏度时,骨骼中的有机物开始重组;在600摄氏度时,这些骨头结合成不同形状的晶体,如圆形、三角形和其他不规则形状。
之后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再结晶越来越明显,晶体开始长大。直到1600摄氏度,这些晶体才逐渐融化,变成球形。基于微观结构的变化,骨骼的碳酸钙与盐类物质结合,这些球体的颜色也发生变化,形成许多不同的颜色。
至此,当实验达到1600摄氏度时,“遗迹”自然出现。舍利子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也与佛教的功过无关。只要火化时产生的温度足够高,每个人都可以形成这样的小石头。
总结
虽然在科学的解释下,任何物质的产生都是有因果的,失去了神秘的色彩,但对于信徒来说,这个物体的意义远不止是一个普通的化工产品,而是来自于一种心理上的信仰和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