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围城读后感2000字

所谓“围城”,“外边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却出不来。”

书中“围城”主指爱情和婚姻,也主要是指方鸿渐与孙柔嘉的爱情与婚姻:结婚前孙柔嘉一副知书达理、温柔且娇弱害羞的富家读书小姐的形象,在方鸿渐面前更是尽显温柔,用赵辛楣的话说,孙小姐用尽“千方百计”使方鸿渐与其订婚,在结婚后却立即展现了另外一副全然不同的面孔——气焰冲天、恶语伤人,说尖酸刻薄也不为过,虽然总是有方鸿渐及其家人的所作所为作为导火索,但是怎么也让人想不到,对自己爱的人能说得出那样尖酸的话,说话当中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对方鸿渐的看不起。两人婚后可以说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三言两语就能争吵起来,且语言十分犀利,恶语相向,然后不欢而散甚至最后大打出手。既然如此这般互相伤害,孙柔嘉又何苦费尽心机让方鸿渐与自己订婚呢。

这便是“围城”罢,婚前百般柔情蜜意,而踏入婚姻之后,仿佛只能看到对方的缺点了,也就展现了另外一副面孔,于是才有了方鸿渐那句:“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外一个。早知道这样,结婚以前那种追求、恋爱等等,全可以省掉。谈恋爱的时候,双方本相全收敛起来,到结婚还没有彼此认清,倒是老式婚姻干脆,索性结婚以前,谁也不认得谁。”在我看来,是因为他俩订婚过程过于草率,刚确定恋爱关系过一周就宴请宾客订婚了(可能是那个年代的关系),然后又没过多久在旅途中就结婚了,如果他们能有一段恋爱期的话,估计在恋爱期间就会发生诸多不和了,因为“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确定恋爱关系也就步入了爱情的“围城”,许www.taobao49.com题浮出水面,怕也不会迈入婚姻。

书中的方鸿渐是个十分有质感的人,人物描述很饱满,他就是一个普通人,非常普通的人,可以让你我他都能在方鸿渐身上找到自己的些许影子。他受已故未婚妻父亲的接济而得以留学,却不学无术,只得买了个美国大学假文凭来糊弄家人。他可以滥情,在归国船上与短暂相识且有未婚夫的鲍小姐搞暧昧,鲍小姐下船后又立刻跟苏小姐搭上了关系;他也可以很深情,对唐小姐爱意有加,一封封书信传递着柔情蜜意,被误会被拒绝后,那股心灰意冷隔着书都能漫溢出来,此后别人提起她的名字,还是能心跳加速面红耳赤,仿佛她还和自己有关。他能力不足,又缺少主见,自从归国后,先是在上海靠着已故未婚妻父亲给他找了份在自家银行的差事,再是靠着赵辛楣的推荐才得到三闾大学的聘书,却又谋不到教授的资格,也不算正经对口的工作,而后又回到上海,靠赵辛楣的推荐在报社有了份差事,又逢时政混乱,自己做主辞去了报社工作,又想离开上海到赵辛楣那里谋份工作。他虚荣作假、不学无术、能力不足、没有主见,但在道德上,除了学术作假之外,也没有什么大的缺点了(当然学术造假是个不可饶恕的大错特错),他关心朋友、不拘小节,又直率没有城府,因此是个非常真实的人。

在方鸿渐和孙柔嘉的爱情和婚姻的悲剧上,很大一部分要归咎于二人的家庭。一方面方鸿渐的大家庭里礼数繁琐,孙小姐素来读书,哪晓得那么多婆家礼数,便很容易遭到方母和两位嫂嫂的不满,而方鸿渐虽不认同家里的礼数,但又不肯在家庭面前维护孙柔嘉,也不肯让孙柔嘉抱怨他的家人;另一方面就是孙柔嘉的姑母,根本不把方放在眼里,也正是那些刺耳的话被方听了去,导致最后方和孙甚至大打出手。当然,虽说婚姻是两个家庭的,更是两个人的,因此归根结底还是两人的不合适,尤其是从婚后的言语中可以看出,孙柔嘉根本就是看不起方鸿渐的,觉得他没有能力且全靠朋友赵辛楣,没有自己的主见,而赵辛楣能把孙柔嘉的“把戏”看的清透,孙也就不喜欢方鸿渐和赵辛楣走的太近,愈加生了厌恶之情。而方鸿渐对孙柔嘉,又有几分爱意?一开始也是稀里糊涂就订了婚,婚后我只觉得他只是在对孙柔嘉履行丈夫的义务罢了。可能对爱情走火入魔的方鸿渐早已随着撕碎的信在唐晓芙那里死掉了罢。

除了爱情和婚姻,我总觉得书中还有另外一层“围城”存在——事业也是如此。恰如方鸿渐从上海到三闾大学,再从三闾大学回到上海,又想要离开上海前往重庆投奔赵辛楣为其找份工作,总觉着现在的工作不甚满意,换个环境换个工作会更好,但若是人没有一点改变,仍以以前的方式活着,换个环境并不能重获新生,并不能迎接全新的人生,如此怕也只能重蹈覆辙,在每份工作上都半途而废没有成就。

实际生活中的“围城”太多了,我们每天都在经历选择,每天都在进入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围城,只希望自己能在大事上慎重考虑,小事上不拘小节,把握当下享受生活带来的每一场体验,而非生活在后悔和遗憾当中。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