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89年,吴起率领五万魏武卒大破秦军五十万之众,一战使魏武卒扬名天下,魏国傲视群雄!

之后吴起率领魏武卒横扫天下,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皆平,建立起魏武卒不败的神话!

但是在之后魏军遭遇马陵惨败,魏武卒几乎全军覆没,魏国因此失去了霸主的地位。

马陵之战是魏武卒乃至整个魏国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是孙膑和庞涓的生死较量,对历史走向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不得不去探究一下马陵之战,看看魏国是如何一步步失去霸主地位的。

马陵之战前国际形势剧烈变化

马陵之战前齐国在桂陵地区伏击了庞涓,粉碎了魏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但是魏国主力部队并没有遭到重大损失,魏国依旧不失霸主的地位。

但是在桂陵之战失败的时候国际形式发生剧烈变化,魏国西部地区的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开始逐渐强盛起来;魏国中间的韩国任用申不害变法,国治兵强。

两国的崛起迅速挤压魏国的生存空间,为什么这样说?文字是很难解释的,我们比照着图一看就清楚。

秦国北部、西部地区是黄土高原,贫瘠的黄土高原对农耕民族来说根本就不是一块好土地,秦国犯不着为了一块贫瘠土地与义渠、其他夷狄部落大动干戈,因此北上和西扩的道路被截断了。

秦国南部地区是三百多里宽的秦岭,秦岭海拔一般都在两千米以上,天然的山脉截断了秦国南扩的道路。

受制于地理问题,秦国只能向东扩张,也就是收回河西故土。魏国为了遏制秦国扩张,在河西地区修筑了长城防线,筑造了固阳关塞(筑长城,塞固阳)。

长期以来这条防线都肩负着拱卫魏国的作用,但是在马陵之战前固阳关塞被秦国攻破,魏国西部地区逐渐被秦国蚕食。

而韩国夹在魏国中间,把魏国一分为二。韩国的崛起必定会对外扩张,而韩国对外扩张第一个目标就是魏国。原本还有一个郑国做缓冲带,但是韩国灭郑之后就十分逼近大梁(魏国都城)。

马陵之战前魏国主导了逢泽之会,其峰会内容就是确定魏国在中原的统治,但是韩国严重抵制这次会议。两者之间最深层的矛盾就是魏国崛起会侵犯韩国的利益,而韩国的崛起严重挤压魏国的生存空间,这矛盾无法调和。

因此魏惠王经过慎重的考虑,最终决定兵伐汝州,试图从南部地区打通魏国两地的联系。但是这引起了齐国的注意,齐国不会目睹魏国的崛起,在魏国崛起的路上齐国一定会扮演一个拦路人的角色。

这是有历史渊源的,当初晋国没有分家之前把中原这一圈的国家都欺负惨了,齐国作为东方大国长期沦为晋国的小弟。

三家分晋之后齐国就开始尽力维持“中原均势”,绝对不允许中原再出现一个巨无霸,对齐国来说分裂的晋国更符合齐国的利益。魏国攻打赵国,齐国出兵;魏国攻打韩国,齐国出兵,两次出兵就是要遏制魏国崛起。

马陵之战的过程

魏国派遣大军攻打汝州下辖的梁、赫地区,韩国迅速落败,为了避免进一步溃败,韩国派人去齐国求援。

本着维持“中原均势”的格局,齐国决定出兵救韩。但是孙膑比较阴,他劝齐王缓缓再救韩国,先让韩国消耗消耗魏国实力。

孙膑不愧是孙子,想法就是阴险毒辣。当年赵国求援的时候,齐国硬是等邯郸城破了再出兵援助。

今日韩国求援,齐国硬是等韩国五次战败后才出兵求援。硬是等三晋内部消耗的差不多了,齐国才出来担任救世主的角色。

齐国出兵之后魏国火就大了,我打赵国的时候你从中作梗,我现在打韩国你还从中作梗, 你非要跟我过意不去啊。

既然你(齐王)那么想凑热闹,那我们进去你家(齐境)闹闹。魏国迅速撤回在韩国的魏军,派遣太子为上将军、庞涓为将军,大举攻齐。

太子是下一任接班人,太子亲临战场只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国破家亡之日,太子垂死挣扎;其二就是国家倾国出兵征战,国君不放心其他将领独掌兵权,所以让太子上场。

无论是哪种可能,此番魏国派太子领兵打仗,都足以看到魏国有多重视伐齐了。

魏国出兵伐齐的时候齐军已经进入魏境了,魏军要想全心伐齐必须先肃清境内的齐军。孙膑经过一番考虑之后决定设计聚歼魏军,通过“减灶计”制造齐军逃亡的假象。

三晋素来轻视齐国,认为齐人胆怯。此番魏国大举伐齐,庞涓认为齐军必会惶恐,孙膑将计就计,通过减少炉灶来制造假象。

庞涓心想大军出行总要吃饭吧?你吃饭肯定需要炉灶吧?我看你有多少炉灶就能猜出你有多少人。当时庞涓发现齐国的炉灶够十万人吃饭, 但是走了三天发现炉灶变少了,炉灶只够五万人吃饭。再走一段时间发现炉灶又少了,只够三万人吃饭。

庞涓大喜,道:“我就知道那帮人胆小怕事,你看他们的人越来越少了,这才几天,他们的人都跑了一半了。(我故知齐军怯,入我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于是兴奋的庞涓带领精锐火速追赶齐军,但是在马陵地区遭到了伏击。史书描述马陵地区为:有陵,涧谷深峻,可以置伏。

这个地方素来是战略要冲,魏国和齐国在此地多次展开会战,此番庞涓从此处伐齐也不意外。但是庞涓没想到的是齐军并不胆怯,孙膑在马陵两侧的山谷里埋伏了上万弓箭手,约定以火为号。

当时孙膑还把路边的大树树皮剥了,上面刻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的字样。庞涓路过此树的时候看见树干上有字,所以点燃火把看看是什么字。

但是火把一点燃,齐国弓箭手万箭齐发。庞涓又一次输了,庞涓见大势已去就抹脖子自杀了,临死前说“遂成竖子之名。”

之后齐国大举进攻魏国太子率领的军队,俘虏魏国太子申,魏军几乎全军覆没,马陵之战就此结束。

马陵之战的影响

马陵之战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成竖子之名,孙膑名传于世,千古流芳。但是马陵之战的间接影响非常大,大到影响历史的走向,最主要的三个影响如下:

魏武卒实力大损

魏武卒是魏国纵横中原的基石,而马陵一战使魏武卒数量锐减,魏国在中原的统治严重动摇。当然了,很多人会问,为什么魏国不重建魏武卒?

这一点有很多原因,魏武卒的战斗力凭什么那么高?两点原因:1、士兵作战积极性;2、装备。

魏武卒的来源是奴隶,吴起解除了他们奴隶的身份,同时给他们分配土地、免除税赋,大大提高了士兵的作战积极性。同时吴起还意识到了,兵不在众而在治,他通过单兵技艺训练、阵法训练、编队训练强化武卒单兵作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说白了,吴起就是抢在大家面前训练职业军人。但是在魏惠王时期韩国、魏国都在搞新军,原本的优势没有了,大家都一样,在这种情况下魏武卒只能凭借实战经验、装备优势碾压其他军队。

但是马陵一战魏武卒死伤惨重,就算再培养新军,那也没有实战经验,发展十分缓慢。而且装备是一个大问题,每个魏武卒都身佩甲胄、弓弩、兵戈、剑,这一套装备非常昂贵,更别说搞几万套了。

魏国全盛时期也不过是5万武卒,魏惠王时期的魏国财力根本就不支持他重建魏武卒。就算魏王豁出去了,砸锅卖铁搞魏武卒,齐国会坐视他重建魏武卒吗?不会,齐国一定会想方设法阻止魏国重建魏武卒。

总之魏武卒具有一定的时代性,这种军队是难以复制的,至少在魏惠王时期魏国无力重建魏武卒。魏国失去这一助力导致国家走下坡路,魏国在中原的统治严重动摇。同时引起了两大连锁反应,影响了历史走向。

齐国维持“中原均势”

齐国一直致力于维持“中原均势”,避免中原出现一个强有力的国家,马陵之战过后魏国失去统一三晋的能力,但是魏、韩、赵都遭到了一定的削弱,他们抱团取暖,形成了三晋联军。

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齐国、秦国的侵略,但是三晋毕竟分家了,他们再也不能放心的把后背交给对方,魏、赵、韩三国各个心怀鬼胎导致三晋联军始终没有什么大作为。

齐国原本是有机会趁马陵之战后扩大战果的,但是内部出现政治斗争,田忌出走楚国、孙膑隐姓埋名,一时间军队没有了主心骨,导致齐国错失良机。但是齐国在之后开始不断修正,虽然错失了最佳时机,但还是成了东方霸主。

魏国无力阻止秦国东出

魏国长期担任封锁秦国的重任,在河西地区压得秦国喘不过气,在商鞅变法之前被欺负的非常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迅速强大,而马陵之战让魏国迅速变弱,此消彼长导致双方攻守易形。秦国迅速收回河西地区,并且开始逐步蚕食三晋。

秦惠王时期秦国吞并巴蜀之后居高临下,三晋面临严峻的考验。试想一下,如果魏国还是那个强大的魏国,秦国还会这么顺利的东出吗?不,绝对不会。秦国自身实力的提高固然是东出的一个因素,但魏国的衰败才是秦国东出的直接原因。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