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农历沈嘉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这一年,中国大明、大庆、大顺、大西并存。

然后经过十几年的战斗,原本最有希望称霸全国的大顺莫名其妙的衰落了,连首领李自成也死在了九宫山。

不可思议的是,满清这个一开始并不被看好的蛮族,却逆势而上,凭借人口只有几十万的满清八旗,征服了一个拥有上亿人口的庞大帝国。

其实早在二十多年前,满人就开始和大明对抗了。万历四十七年,双方爆发了著名的

明朝以惨败告终的萨尔浒之战,是晋代末年最大的一次。

此后,明朝在与后金(满清)的战争中屡屡处于劣势,基本上是输多赢少。

按理说,后金只是东北角的渔猎部落,人口只有几十万,政治军事制度落后,经济上没有支柱产业。

明朝这么大的体量,就算硬耗,也能把他耗死。为什么要把他做大来统一全世界?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时,所有的制度都是照搬大明的。比如军队中各级军官的职务,以前叫总兵、中将、士兵、游击队、禁军,就像明朝一样,后来逐渐改为满人。

也就是说大明和后晋的军事制度基本相同,但是为什么后晋依靠这个制度赢得了很多战争,而大明却依靠这个制度输掉了很多战争?

可以看出,这与制度无关,只与人有关,而一个制度之所以有两种结果,是因为明朝有一批人多的家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那就是明朝著名的士大夫集团。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由于明朝中后期的潜规则,掌握军队最高指挥权的一般都是中央政府空的后裔文官,而这些人基本都是读书人,很少有和军队关系密切的。

这些空当时下来打仗的公务员,一定会瞎折腾瞎指挥。奇怪的是,他们没有失败,就像导致萨尔浒大败的明军总司令高阳一样。此人也是治理地方的好书,也算是一个有能力的官员。

但这种官员,你派他去搞经济,却不得不派他去领兵打仗。这是什么,而不是乱搞?明明有经验的武将,就是不用不懂军事的文官。

这些人到了前线,就瞎指挥。一旦无能,就耗尽武装力量。令人惊讶的是,明军没有失败。

当时的后金实行军政合一的制度,行政系统是兵制,军事首长是行政首长。直接把文武两队压缩成一队。

首先,行政支出被强力压缩,社会资源极度集中在军事领域,大大抵消了社会资源总量的劣势。

其次,这个体系以军队为核心,实际上是军队掌权,保证了军事动员的效率和质量。中间没有公务员,可以保证军事资源直达每一个士兵。

而且这种军政合一导致了整个政权对军事技术和军事人才的高度重视,使得整个政权体系中赏罚分明,军权提升顺畅,连一个小兵都有他的一天。

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政权扩张时期,人们可以更普遍地享受到战争的红利,从而大大提振了军队的士气。

然而明朝的做法恰恰相反。军事人才在明朝的体制下没有光明的前途,一切都低人一等。只有你好好学习,你的军事才能才更加突出,你还不如一个好好学习的酸书生。

不仅如此,在大明当兵的晋升渠道极其狭窄。明朝实行的是军户世袭制,意思是你的祖上是官,你也是官,你的祖上是兵,你也只能是兵。

比如著名的戚继光,他从祖上继承了一个军官的职位。如果他是军人家庭,即使有才华,也不一定有前途。

不仅如此,因为是军政一体化,负责后勤的人也是军事主官,他们也是要上战场的,所以这些人对士兵不会太苛刻。毕竟这些人是自己的生死兄弟,肩并肩,背靠背。

过了头就要被枪毙,军事装备的质量必须靠这些人来保证。毕竟我以后也会用到这些东西。质量有问题,我就被骗了。

而明朝的后勤都是文官掌控。你前面紧,我后面吃。反正老子是不会上战场的,死也是死,你们这些臭杂种。

所以明代军械的质量一直是一言难尽。例如,刘玲,一个著名的领军人物,被一个劣质头盔坑了。连给将军用的军械都是这个质量,更别说士兵的装备了。

其实在宋朝之前,文武的界限并不明显。汉唐时期,人们强调文武之间的地位可以改变,所以武将可以当宰相,文官可以带兵打仗。

那么为什么汉唐的军事那么强呢?因为连汉唐时期的文官都是在军中历练过的,真正懂得带兵打仗。

从宋朝开始,武将的地位一落千丈,再也没有能当宰相的武将了。中原王朝的军事力量价值也开始下降。

所以,虽然两军的战术和武器都很相似,但是一旦相遇,胜负不言而喻。

所以在明朝后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在明朝,本来就弱小的军队一旦投降,战斗力暴涨。

有人说这是因为皈依者的狂热,但其实更多的是双方的制度问题,因为作为一名普通军人,后金待遇更好,上升通道更顺畅,不需要被读书人劝阻。

其实文武分治没有问题,甚至用文官来制衡武将,只是明朝完全走了一个极端。

官僚士人掌握了全部权力,军人的政治地位和经济特权被剥得干干净净,于是这些军人转而投奔重用军事人才的满清王朝。

诚然,这些行为是可耻的汉奸,但从道德上谴责又有什么用呢?你把军人当奴隶,还怪别人对你不忠诚?你以为大家都是岳飞。

所以明朝虽然有百万佣兵,却输给了一个只有几十万人口的满清。正是因为士大夫的压迫,汉族武装才转而投靠满族,不然怎么可能带着那么多满族人进入中原。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