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1.我有严重的拖延症。我该怎么办?
  • 2.我制定了一个计划,但总是被打断。我该怎么办?
  • 3.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
  • 汕头商学院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结束-

分享|王欣整理编辑| MS,接君

来源|汕头商学院“ID: Mantousxy”

在职场中,很多人应该都经历过以下几个阶段:

工作压力大,不知道如何改变现状;为了努力,感觉自己要被“裁掉空”;即使我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仍然渴望证明自己…

想要从根本上改变工作状态,就得从改变习惯入手。

汕头大学商学院院长王欣在其25年的职业生涯中,亲自培养出了300多名高管。她曾经为汕头的学生做过直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帮助职场各个阶段的人突破职场瓶颈。

以下是这次分享的精华,希望对你有帮助。

什么是习惯?

96年参加工作,今年应该是第25个年头了。面试3000多人,直接参与的高管300多人。

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我认为职场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以及如何调整好和工作的关系,让自己从中受益。

希望通过我的经历,可以帮助你升级,打怪,获得高薪聘请,让职场之路走得更顺畅。

给你推荐一本书,叫《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是斯蒂芬·科维(Stephen Covey),他曾担任过四任美国总统的顾问。

这是一本被名字耽误的好书,在美国的影响力仅次于《圣经》。很多美国公司的员工,尤其是外企的员工,特别推崇这本书。

书中提到的七个习惯,其实是成功人士的行为准则。就像查理·孟格的《可怜的查理的书》和桥水创始人雷伊·达里奥的《原则》一样,它们对职场和成功人士都有很大的影响。

在说习惯之前,先跟大家说一下什么是习惯,是我们在面试中经常用到的。

看下面三个圈。第一圈是态度,就是我做事的时候做什么,不做什么。第二圈是知识,指的是知识和方法;最后一个是技巧。

初入职场,我们都认为技能最重要。就像程序员不会写代码,新媒体不会写文案一样,没有相应的技能就做不了本职工作。

所以很多主管在面试中也非常强调技巧,问你能不能做,怎么做,之前有过什么样的成绩。

但是随着接触的人越来越多,你会发现,决定一个人在职场能走多远的,是态度。

习惯是这三个圈子交汇的地方。它伴随我们一生,很难改变。它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甚至很多时候,习惯是决定我们做事方式的第一反应。潜意识里,我们会跟着身体的第一感觉走,而不是从心灵的层面去思考。

职场人心理状态的三个时期

其实,除了技能,人在职场上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被称为存活期,或依赖期。这个时候,工作只是一份工作,一种谋生的手段。

第二个时期称为独立时期。我可以在职场上独挡一面。这个时候工作就是事业,事业就是职业。

第三个时期叫做相互依赖时期。你可以和所有人一起工作,带一个团队。这个时候,你有了自己的事业,我们的角色就是整合者。

这三个时期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当你处于职场的依赖期,你就是核心,这个“你”就是老板。

比如我们初入职场,没有自己的目标,都是以老板的为准。所以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要问老板KPI是什么,要做什么。如果我为老板完成了目标,他会给我报酬。

这个时候我们所有的注意力都在老板身上,这是一个职场依赖期。

当处于独立期时,它是以“我”为中心的。

我可以对自己的结果负责,我想完成自己的目标,我可以独立负责,我靠自己,我有选择的权利。

在经历了以“你”为核心和以“我”为核心的两个阶段后,第三个阶段是以“我们”为核心。

我们可以合作,可以见面,可以创造更多的差异。这个时候,你可能有一个团队。你也可能是这个团队里的一个小领导,带领团队创造一个目标。

看了这么多人,发现60%的人都停留在第一阶段,也就是职场依赖期。

其实这和最近特别流行的一个词有关,叫“出身家族”。在中国式的家庭起源中,大多数父母对他们的孩子有特殊的期望。

之前有个电视剧《一切都好》,讲的是一个家庭的三个孩子:

老大苏明哲从美国留学回来,老二苏明成是个很贴心的妈妈,老三苏明玉是个很成功的职场女性。他们看起来都很棒,但你会发现,他们在职场上的心理状态大多还处于依赖期。

以老大苏明哲为例。他是一个在母亲的期待中长大的孩子。他妈妈特别希望他能孝敬祖先,完成一些家族的期望。于是大哥也很听话,满足了妈妈的期望,早早的留在了美国。

但是对于一个带着期望长大的孩子来说,父母看不到压力,他的人生目标其实就是完成父母的期望。

所以在职场上,他总是问老板,我应该怎么做,我能怎么做才能达到你的目标和期望,这会特别限制一个人的发展。

所以你看很多人学习很好,读书也很好,但是在职场上还是不能以自我为中心。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就是我们在职场中如何从依赖期走向独立期的过程。其中有三个非常重要的习惯在我们的职场中非常重要,那就是优先考虑重要的事情,积极主动,善始善终。

重要的事情先来。

先说什么重要。

大家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有效管理就是抓住管理的重点,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第一位,决定什么是最重要的,然后在做事的时候先把重要的事情做完。就这么简单。

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优先考虑重要的事情实际上会特别影响我们的工作。

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时间比作一个空杯子,它的容量是有限的,自己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在这个杯子里,如果你先把球放大,你还有机会放一些小球,最后放一些碎石和沙子,甚至倒一瓶水。

大球相当于我们一天中很重要的事情,石头沙子是比较小的事情,水是比较小的事情,比如玩手机刷微博,很费时间。

如果你转身,先往杯子里倒水,水是满的,然后放小石子和沙子,再放最后一个大球。你还有空吗?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时间会被琐事占据。

所以,当我们谈到时间管理的时候,从每天的大事和最重要的事情做起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从非常琐碎和不重要的事情开始,时间很快就会从我们的指缝中溜走。

我经常让朋友们用每日进步来管理工作,就是每天写下最重要的三件事,先把这三件事做完,做完这三件事再去做一些不重要的事,你会发现时间是很可控的。

这是重要的事情优先的重要原则,它的第一条规则是先从重要的事件开始。

时间管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叫做时间管理矩阵。让我展示给你看:

把事情按照重要/不重要,紧急/不紧急变成一个象限轴。

在四个象限中,在象限的右上角,有紧急和重要的事情,在左上角,有重要和不重要的事情,这里是不紧急和不重要以及紧急和不重要的事情。

你认为我们应该把时间投资在哪里?

很多朋友告诉我,我们必须把时间投入到那些重要而紧急的事情上,因为这些事情是紧急的。

但是如果我们总是把注意力放在重要和紧急的事情上,压力会非常大。

因为很多重要紧急的事情都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你会觉得特别疲惫,被事情牵着鼻子走。

然后我们就成了消防员,总是忙着各种事情。我们不是时间的主人,而是被时间牵着走。

真正把时间管理好的人,会发现脑子里装的是机会而不是问题,愿意把时间投入到这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上。

比如在自己的学习成长中,在读书中。你对自己投入的时间越多,你的个人水平就会越高。叫做“磨刀误砍柴”。

比如我们的管理中有哪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比如对下属的培养,你每天有多少时间投入到和下属聊天以及他们的个人成长中?

如果你把精力花在这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上,你会发现你的下属越来越有能力,你可以下放的事情也越来越多。你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这是一个正向循环。

相反,如果你不把时间投入到培训下属上,有一天他可能在工作上有很多挫败感,或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称职。

他会转身说,“我真的做不到,老板。你能帮我再做一次吗?”或者突然有一天,他说对不起我老板,我要离开,因为我觉得在这份工作里找不到这种成就感。那你会怎么做?

就是当你不把时间花在重要的和不紧急的事情上,有一天这些重要的和不紧急的事情就会变成重要的和紧急的事情。

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重要的和不紧急的事情上。

积极的

第二个非常重要的习惯是主动性。

人类的终极自由是什么?著名的积极心理学家弗兰克尔说:人类的终极自由是,无论何时何地,你都有选择的权利。你是自己的主人,你可以做出选择。

在职场上,我遇到过很多朋友,当他们谈到自己的人生选择时,他们总是这样说:

其实我特别不喜欢学会计。我妈妈帮我选的。如果不是我妈,我可能不会做会计。如果不是因为我父亲,我不会参加土木工程考试。正是因为别人,我们才做出了这个选择。

但是在弗兰克尔眼里,他觉得每个人都有权利做出最终的选择。当我们指出,都是因为你,我才做出这个决定。这其实是主动的反义词——被动。

因为别人做出了你的选择,你可能下意识的让自己走错了方向。

比如因为不喜欢学会计,所以学不好会计。如果我不能学好会计,我就不能成为一个非常好的会计。不知不觉中,我们按照相反的方式发展自己。

如果我们能更积极一点,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选择,人生就完全不一样了。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有一个关于蛇的故事。如果你上山时被蛇咬了,你会怎么办?我该用刀追蛇,还是赶紧包扎伤口?

大家肯定会说,追一条蛇有多蠢,一定是为了包扎伤口。

但是我们生活中有多少行为其实是“追蛇”呢?比如我们会因为情绪耽误工作,我们的选择会被别人的行为影响。

所以当我身边的朋友在工作中,因为不喜欢老板而和客户吵架耽误工作的时候,我会告诉他们你是不是又在追蛇了。

这本书还讲了两个圈子,一个叫圈子,一个叫影响圈。

就是我每天刷的微博,看的书或者听到的一些新闻。虽然这些事情很重要,但是我没有办法影响。

影响圈是我可以影响的东西。比如在工作上投入时间,虽然影响可能微乎其微,但我对它是有作用的。

积极的人会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会专注于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因为这样可以形成正反馈,从而扩大影响圈。

被动的人专注于圈子。比如别人的弱点,八卦,纠结的环境等你控制不了的东西。

于是,人们的抱怨越来越多,盲目地把自己当成受害者,不断地为自己的负面行为寻找借口。

同时因为影响不了圈子,陷入了一个负循环。再加上对自己能做什么有些忽视,他的影响圈越来越小。

所以活跃的人会去自己的势力圈支持自己的势力圈。你能影响的是你手头的工作和你的学习。

不断扩大你的影响圈,总有一天你的影响圈会变成别人的圈。

一中卫士

第三个习惯是“始于终”,对我影响很大。

我曾经去参加一个阿里的培训,有阿里老员工跟我说,大家都很羡慕他们,说他们期权高,股票高。

但是你要知道,你刚加入阿里的时候,周围很多人都反对。因为那时候阿里是个小公司,做的是大家都不懂的电子商务。

当时猎头也打电话给我,说可以去支付宝。然后我妈告诉我不要去这个公司。这家公司怎么了?得叫“我吃不饱。”你认为它能走远吗?

后来没去,再看看现在阿里发展成什么样了。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可以回到20年前,我们应该做什么。该不该买腾讯和阿里的股票?或者在北京上海深圳买房。

2003年在北京买了第一套房。当时房价才5000多,很低了。30万买了一套60平米的小房子,三成首付才9万。

看看现在值不值?这是什么样的思维?也就是从结束开始,要从未来的角度去看。如果我们很多人只是立足当下,环境那么复杂,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风险很大。

所以在面试的时候,我经常会问对方一个问题:你有没有想过5年或者10年后你会是什么样子?那时你想做什么工作?

当我们做任何事情时,我们首先在头脑中构思它。这是我们头脑中的第一次创造,然后付诸实践。这是第二次创造。

这两种创作完全不同。第一次创造是基于未来,第二次真正的行动是基于现在。

有一个人名叫董亮。我想知道你是否熟悉他。之前是凤凰卫视的著名主持人,后来去百度帮百度做上市后的整个公关工作。

他告诉我,在百度上市之前,李彦宏让我去做公关。我在房间里,贴满了公司上市后各种新闻媒体的报道。

因为我就是想模拟一下公司上市后整个舆论范围和公关范围会是什么样子,然后再往后推我现在应该怎么做。

我去参加阿里的共创会,一起思考未来,未来5年、10年,你的世界和行业,包括你自己,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会从终点线向后推。我们现在应该做什么?

所以,我们个人、部门、企业都应该有自己的使命宣言。

在作品方面,它其实有几个境界。

和盖房子是一样的。有些人得出来搬砖干活。有的人在努力搬砖,好让自己去外面的世界;别人说我喜欢城堡,我搬砖建城堡。

这三个境界建造的房屋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你可以想想我们自己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是什么,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有时间的话可以看一部叫《遗愿清单》的电影。

这部电影非常好。讲的是两个得了癌症,即将迎接死亡的老人。他们写下一些他们特别想在生活中实现的愿望。

如果我们活到82岁,我们的一生将有3万多天。想想吧。如果我们倒着过,你希望在那一天实现什么人生目标?你能列出这些人生目标吗?

所以直播间的朋友可以写写我们这辈子为什么要来,面对死亡想做什么,不妨从现在开始。

时间问答

我来回答几个问题。

1.我有严重的拖延症。我该怎么办?

拖延症其实是自己的关系出了问题。头脑特别想做,身体却不支持行动。这就是“心脑分离”。

我觉得还是要多花点时间去了解自己。

比如你很想看一本书,但是你静不下心来,然后打算无限期推迟。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做的就是先认识自己,无论你在学习中是听觉还是视觉。

有些人喜欢通过听来学习。我自己喜欢在通勤地铁上听樊登的朗读,也听很多有声读物。我是一个听觉学习者。

有的人听不进去,非要看,觉得听书特别慢,会看纸质书,是视觉的。

当你发现你的思想和行动是分离的时候,不妨先了解一下你的身体,你想做什么,更适合做什么。

另一种是创建自己的工作空间。一旦进入这个环境,你可以马上学习,也可以马上进入状态。

比如可以找一张自己喜欢的书桌,在书桌上摆放自己喜欢的文具和绿植,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我在家里的工作区域是厨房里的大桌子。有时候肉放在炉子上炖,还是香的。在那种情况下,我特别致力于阅读。

还有一点就是,有时候你制定了一个计划,但是如果没有完成,心里会有很多负面情绪和很多愧疚感。

内疚是一种能量值非常低的状态。一旦进入那种状态,就会陷入深深的自责,无法完成计划。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要经常给自己创造一些积极的东西,奖励自己。比如我干完这份工作,可以买一件心仪已久的衣服,可以多陪陪女儿,可以早点下班等等。

给自己创造这种积极的动力,奖励自己,而不是陷入非常消极的负罪感。

总之,多花点时间,知道自己喜欢的环境是什么,给自己创造这样的环境,然后努力用更积极的东西奖励自己。

2.我制定了一个计划,但总是被打断。我该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学会用“不”来保护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首先,我们要有一些时间的结构提示。比如你和某人有约,一个小时后你可能有很重要的事情。

建议你一开始就告诉别人,我们今天大概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因为一个小时后,我还有一个重要的面试,所以我们长话短说。

这样你就可以控制自己的时间,对方也会很快切入正题。

也可以有一些身体上的暗示。比如遇到一些不速之客,你会站起来迎接。你不坐下,对方会不好意思拼命打扰你。

因为你的肢体语言已经告诉对方,我在一个重要的时间,请不要打扰我。

然后你必须创建你自己的时区。

比如很多程序员在工作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一会儿一个人过来问你一个要求,一会儿又过来问一个,特别烦。我该怎么办?

这时,你可以尝试创建一个时区。比如告诉大家,每周三下午,我们可以一起讨论新的需求。这段时间你对所有人开放,剩下的时间都是个人时间。

这样,如果对方有需求,他就知道什么时候问你才是合理的。

你也可以说得更详细一点,告诉别人如果很急可以给你打电话,但是如果不急可以发邮件,你会收集他们的需求。

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记得对时间要求严格,但是对人要非常有礼貌和亲切。如果你拒绝了别人,你也要告诉他们你的理由是什么,这样别人会觉得你对事不对人。

长此以往,你就建立了与人合作的习惯。

其实,经常被打断的人,从心理机制上来说,脑子里都有讨好的模式。逢迎格局的背后,是一点点的恐惧,害怕失去,害怕让别人不开心。

因为这种逢迎模式,他做了很多本分之外的事,做了之后会觉得很委屈。他们也是高手,只有让别人依赖他们才能达到目的。

所以要注意自己,怕拒绝别人背后的心理动机是什么,是否有讨好的模式在起作用。

当这种模式被打破,你会发现你有更多的勇气说不,成为自己时间的主人。

3.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

如何平衡各种角色?职场妈妈经常会遇到这个问题。

脸书Coo桑德伯格说过一句话,她说:职场女性总是在内疚中度过。

如果全身心投入工作,会觉得亏待家人。如果你对家庭投入太多,你会觉得工作不够用。

那么如何平衡自己的角色呢?

我认为了解我们自己的角色并把它们写下来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在职场,你是主管,回到家就是爸爸妈妈,夫妻,或者父母的孩子,扮演着各种角色。

定义好角色后,我一般会做两件事。

首先,使用角色的符号来切换角色。

比如在陪伴孩子方面,我会经常做一些角色转换。当我去公司上班时,我穿职业装。回到家,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脱下职业装,换上家居服。

那件家居服非常柔软。当孩子在你身上抓来抓去,她不会觉得妈妈辛苦,会很享受。

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角色符号帮助自己快速走出某个角色,快速进入自己应该进入的角色。上班的时候穿上盔甲,回家的时候脱下盔甲。

当你进入这个角色时,你给了自己一个心理暗示。我把这段时间留给我的家人,这段时间留给我的同事。

第二,创建一个大时区。

有一个公式:你做事的效率等于你的专注度乘以时间的平方。

在一件事情上花的时间越多,积累的时间越长,就会有很多拐点。如果你的时间被切割成碎片,你就不能流动你的时间。

比如这一天是周末,我完全交给家人;周二,我致力于安排面试;周三,留自己准备PPT;周四,我去拜访了各个合作伙伴。

这样做事情会让你非常专注,把事情处理好。所以,我们要尽量把时间分成块,把东西打包,而不是切成块。

以上是我的一些时间管理的小技巧,用这么大的时间创造不同的体验,同时在自己的角色中削减时间。

今天的分享基本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作者:王欣

图形编辑:接君

汕头商学院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结束-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