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税前支出

会计,找会计网。

丁丁,我的先生,我上次醒来时发现了“守”和“能”的属性。今天给大家讲两个类似的词——“税前扣除”和“税前费用”。

乍一看,好像是一回事。真的是这样吗?

不,这不简单。

来,先说两者的概念。

税前支出

是指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前,可以扣除而不计入所得税计算的项目。

税前扣除

是指在扣缴所得税前可以列为费用(成本、费用)的项目。换个说法,其实就是把“费用”项计入成本费用。

你什么意思?

来,我们先来看两个公式:

(1)在税收方面,应纳企业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税率

应纳所得税=总收入-未纳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前年度亏损。

②会计上,应纳企业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企业所得税=利润×税率

企业所得税是以利润为基础计算的,所以,利润=销售收入-成本(这里有个约定俗成的公式,比较好理解)。

看了上面两个公式,你发现区别了吗?

没错,就是税额/利润计算上的差异,本质就是会计利润和税收利润计算上的差异。

会计利润,相对简单来说,就是扣除所有成本后的金额,也就是利润;

利润是扣除所得税前的应税收入。

感觉有点傻?别害怕,先生。我给你举个例子。(注意例子是编造的。现实中如何应对。)

a、9月公司企业收入1000万元,适用税率25%,相关费用500万元,其中支付员工工资200万元(公司共有员工100人)。

9月份给全体员工买了电脑作为员工福利,一共花了10万;然后对企业违反行政法规进行处罚,罚款支出3万元。

那么,根据上述情况(不考虑其他情况),计算应纳税额和计算应付账款有什么区别呢?

计算

1.税收计算: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工资薪金可以全额扣除,职工福利费可以扣除14%,罚款不能税前扣除。

根据上述规定,可以得知9月税前可抵扣金额= 200+1.4 = 201.4万元。

应纳所得税=(1000-201.4)×25% = 199.65万元

2.会计计算:

工资可以列支,人均1600元;福利费可以支付,实际支付不超过工资总额的14%。

工资支出:100× 1600 = 16万元。

福利费允许支出:200× 14% = 28万元。

那么,成本= 500+10+3-44 = 469万元。

企业收入10-469 = 531万元。

应纳税额531×25% = 132.75万元。

最后,税务计算的应纳所得税为199.65万元,会计计算的应纳所得税为132.75万元。这就是区别。

现在要进行税收调整,属于另一个知识点~

这篇文章最初是为了学习会计而发表的。作者是吴先生。如需引用或转载,请留言授权,并务必在文章开头注明以上信息。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