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未完成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记录关于生命与生活思索的书,写给内心柔软却迷路人间的你: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一再提醒我们的,就是好好把握当下,以不会令自己将来后悔的方式去生活。

书中收录了作者癌症治疗的经历、对人生的理解、对自己忙碌前半生的一些回忆与反思。以及关于故乡、关于亲情等的深切感悟。

在病隙日记中,作者反省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细节,以生死经历总结出许多富有哲理的人生观点,以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不断与命运抗争,令人重新审视「活着的意义」,理性看待死亡,珍惜生命,珍惜感情,珍惜生活。

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是在初中毕业后,也就是初三的那个暑假。再回首来读这本书时,已经是大一这年的暑假了。从一五年到二零年,多多少少经历了一些,而今有了更成熟的人生体验和经历,有一天重新看到了这本书里面的一句话,竟比从前多了很多感悟,所以重新打开了之前看过的这本书,很多东西当时不理解,看的也很浅显,甚至连一些故事情节都忘了,再看时,觉得文字里遍是辛酸苦辣,让人内心感到疚痛,以及那些在只言片语中的真情实感,和那种简单的快乐,令人震撼。再一次体会到生命的顽强与珍贵,于娟女士将个中痛苦轻描淡写,在弥留之际分享了她对人生的体会与总结,如今读来,有一些新的启发。

在《女人三十》这一部分中写道的东西是我重读这一本书的契机。这是于娟回首自己二十岁到三十岁的一些感悟,这是怎样的十年?她回答:作为成人,经历了生与死,荣与辱,成功与失败,离别与重逢;作为女人经历了爱情,婚姻,生育,璞玉初琢。站在时光的织机前,一弦一柱思华年。人生如华章,美好的音段值得珍惜,错误的音节似乎也不后悔,因为弹的每一个音符都是某种未知的将来,对错只是站在如今的结果往前看,而谁又能在时间和经历之前早早明白?所以于娟说“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一份怎样的生活,但是我知道,只要我宽容而认真得对待它,那么生活不会亏待我。”

今年的我正好二十岁,这是一个很尴尬的年纪,成年却不成熟,要去做好成为一个大人的准备了。想做的事有好多,所以好着急,每件事都想做一点,什么都想尝试,没撞过南墙,初生牛犊,对一切都满怀热枕,所以这段长长的路,我也总是左顾右盼,在别人的人生中寻找经验,在自己的人生中且行且珍惜。

人生的结局无非就那种,最后不过烟消云散,还没到接近的那一天,我们都要尽力的活着,为自己,为了那些爱我们的人,为了有一天我能去保护她们。

不论人生幸与不幸,未来是不设限的,我都将认证对待现在的自己,珍惜还握在手中的的光阴。

在于娟这段人生里,在癌症面前,她所表现的是一个勇敢无畏的战士,面对化疗蚀骨的疼痛却依然乐观坚强的生活态度,感于他人的苦痛,与之对比的自己,还年轻,还算健康,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热爱当下的生活呢?这本书让我真实的感受到了活在当下的生活状态,少一些对生活的埋怨,美好的生活需要自己去创造,既然我们还活着,就要去寻找生活的意义,生命的鲜活美好,有温热的阳光,有和讯的春风,有来自父母朋友的关心,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好好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好好经营每一段亲情,友情,爱情,能为家人做上一顿饭,听家人朋友唠嗑,也给自己一些独处的时间。好好经营目前的学业,规划将来的事业,只有把自己的能力变成实践,才有照顾好自己和家人的资本。

于娟这本书中非常有名的一章是《为啥是我得癌症的非学术报告》,她从饮食习惯,睡眠习惯,突击作业,环境问题这几方面分析了她得癌症可能的起因,这是她对我们的一种警示,于娟给这本书起名为《此生未完成》她以她半生的意义,散落在文字里的遗憾,真挚如长辈般的告诫,我想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去注意这些细节,珍爱我们的生命。

去年有一个纪录片叫《人间世》,同样也记录了那些为生命而坚强抗争的可爱的人,在这样不幸的命运面前,真情更触动患者和作为读者的我们的心。

于娟在书中记录了尼采这样一句话“凡是杀不死你的,最终都会让你更强”。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它弱小,它被杀,是因为它只不过是一根芦苇。它强大,它永恒,是因为它的思想越挫越勇,进而超越生死。于娟以这段苦难的抗癌经历,以一种对抗命运的精神,去博取一个有可能的因果。越挫越勇,永不言弃,从苦难中汲取力量,

最后,《此生未完成》的作者还是去世了,其实结局我们早就明白,癌症晚期的患者都难逃一死,但若只着眼于人物的结局,把结局定义于生或死或者是否抗癌成功,似乎生命都没有了意义,因为人终有一死。如果把结局看成一路的风景,尽管离去,但可以给爱的人留下什么,在临走前还有多少与家人团聚的时光,还可以听到多少次笑声,那么她对这段沙漏般的生命的坚持,值得我们的尊重和认可。

生命的长短有限,有人却能赋予我们无限的力量,文章的字数有限,却能塑造出无限的奇迹。

生命很轻,或许还没学会爱,就得面对残酷的死亡,可以来得,很突然;生命很重,认真地

活一辈子,必能留下深刻的足迹,就算只是,在心中。

人生没有圆满,但求少点遗憾。

摘录:

人之一生,犹如赶路,背负行囊,马不停蹄,从起点到终点,从生到死,奔波劳碌中也遇人无数。能有缘遇到,同路,并肩走上一程,即算缘分和幸事。然而人生的残酷在于,绝少或者没有人能一路相陪。如果有,那么其中一个为了对方而付出了自己的一生。因此,哪怕是父母、夫妻、挚友都难逃此局。所以,人,注定了要学会一个人走。

人生的宴席一场接一场,锦灯繁花音袅舞影,却冥冥间笃定相信自己在赶着自己寂寞的路。因此三十出头的人,所谓分离不知道经历了多少,生离无数,死别亦有之。虽是性情中人,在深夜一个人听那句“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而挥袂洒泪之后,很快便能调整到自己独有的世界里,找到只属于自己的那份潇洒和独立。因此,如果真的要离开,我会是那个从容不迫收拾行囊的人,面容微笑而平和,找不到一丝一毫的悲悲戚戚。

这一段话是于娟对分离的所感所悟,人既是社会的也是独立的,从简单的独立处理事情,到能与自己独处,最后到笑对生离死别,珍惜遇见的缘分,也有一个人的洒脱。

似乎是做好CT下引导穿刺的那个夜里,我有些撑不起了,无助而无边的疼痛里,我似乎看到属于我的那盏生命的油灯,一点点暗淡,一点点泯灭。凌晨两三点的样子,身边有个不知名的病友停止了他的生命。惊天动地的家属悲恸声中,我叫来闭目养神但一直睡不着的妈妈。我说,如果我去了,在上海火化然后把我的骨灰带回山东,在那片我曾经试图搞能源林的曲阜山坡地里随便找个地方埋了,至少那里有虫鸣鸟叫、清溪绿树,不要让我留在上海这种水泥森林里做孤魂野鬼。

感想:在生命的尽头,她还在挂念那片能源林,有着太多的牵挂,有着知识分子的悲悯和良知,有着为人类造福的社会价值,那片林子,承载着前辈的理想和梦,指引着我们去奔赴。

有太多的计划要完成,有太多的事情要应付,总是觉得做好的手头的事情,陪父母也是来得及的。反正人生很长,时间很多。现在想想并不尽然,只有一天天地过,才是一年年,才是一辈子。无头绪的追逐与奔忙,一旦站定思考,发现半辈子已经过去,自己手里的成败并无多少意义,然后转身,才发现陪伴父母亲人的时间已然无多,发现最重要的幸福已然没有时间享用,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如此。

感想:有一个问题是,我们到底该怎么活,为什么而活?对于这个问题,一定会涌现出各种各样矛盾式的答案。为了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拼命工作,结果却忙的没有一点时间陪伴她们;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忙于学业,结果是脱离了亲情友情。世间安得两全法,有一种遗憾,子欲养而亲不待,无比珍惜还在父母身边的日子,他们是我为之奋斗为之漂泊,相互牵挂的最重要的东西,我能做到的,就是在有限的条件里温柔以待。

生与死,前者的路对我来说,犹如残风蚕丝;而死却是太过简单的事。不仅简单,而且痛快舒畅,不用承受日夜蚀骨之痛。但是死,却是让这个世界上我最爱的亲人们承受幼年丧母、中年丧妻和老年丧子之痛。虽然能不能苟活,由不得我,至少我要为自己的亲人抗争与挣扎过。自戕是万万不能的,因为我是个母亲,虽然,我这个母亲做得很无力,我现在唯一能给孩子,只有微笑,能为孩子做到的,也只有坚强。

感想:人的长大,伴随着责任的承担,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不得不坚强。

世上很多事,经历之前你会认为非常可怕惊骇,而确确实实落在你头上,需要你迎头赶上,你会知道,万事无非如此。世上万事并不可怕,你认为可怕的次数多了,也就成了可怕。对过程的定见,需要智慧;对必来的世事人情,则需要勇气。

感想:对未知的事情我们本能有一种恐惧感,给自己增设了很多的包袱,但当我们真真切切去做的时候,一切又似乎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勇敢迈出第一步,去乘风破浪,也将势如破竹。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