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好:能传我一份董梅的《中国文学简史》讲稿吗

近在土豆在看董梅的中国文学简史讲课视频,迷得不行。 如果在年轻的时候,有一个穿白衬衣黑裤子文艺范儿喜欢被称为教员的老师,给你讲诗经,溱与洧,方涣涣兮。春天的溱水和洧水,水流欢快而饱满。然后告诉你,这是三月三,传统的上巳节,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节日,要出游,要沐浴,要采兰。兰亭集序也是写三月三。杜甫写得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再接着讲,士与女,方秉简兮。年轻的男子和女孩子,手执兰草。然后告诉你,古代的兰,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兰,是孩儿菊,是一种花很小的菊科植物,叶子和茎都是香的……还告诉你等学到楚辞的时候会给你看很多植物的照片…… 这是多么多么美好的事情!! 好吧,我承认我以前一直不会欣赏诗经。我也觉得楚辞太绕了,好多字都不认识。 但是听了董教员的课以后,诗经里面的句子鲜活起来,有了画面感,也不再生僻,变得朗朗上口。我很想知道楚辞里面那些乱七八糟的植物长什么样子。 可是可是,怎么也搜不到十一到十五集。 所以我写这么半天,想说的是, 万能的天涯ER啊,如果你有,请赐我董教员中国文学简史的全部吧!!!!!!!!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中国文学简史 简史 中国 文学 董梅

2. 诗经的读书笔记

析之风颇为流行,但我认为这类文章并不好作。尤其是讲《诗三百篇》中的作品,首先须通训诂,其次还要明诗旨。因为风、雅、颂距今已远,其可赏析处往往即在字、词的训诂之中。加以旧时奉三百篇为经典,古人说诗每多附会;不明诗旨便如皓天白日为云霾笼罩,必须拨云见日,始能领会诗情。这里姑以《关雎》为例而申说之,惟不免贻人以老生常谈之讥耳。

时至今日,大约没有人再相信《毛诗序》所谓“《关雎》,后妃之德也”一类的话了。说《关雎》大约是经过加工的一首民间恋歌,恐怕不会去事实太远。但《齐》、《鲁》、《韩》三家(包括司马迁、刘向)说此诗,都以为它意存讽刺。这又该作何解释?另外,古人很强调“四始”说(即《关雎》为“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认为把《关雎》列为十五国风的第一篇,是有意义的,并非编排上偶然形成的结果。这些都需要我们作出说明。

我以为,无论今文学派的《齐》、《鲁》、《韩》三家诗也好,古文学派的《毛诗》也好,他们解诗,都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理解绝大多数“国风”是民歌,把每一首诗都拉到帝王、后妃或列国诸侯的君、夫人身上;二是把作诗的本意和后来的引申意混同起来。三家诗看到《关雎》中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展转反侧”的话,便扯到周康王身上,说诗意是讽刺他“失德晏起”,正如司马迁在《十二诸侯年表序》中所说:“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而后来的《毛诗》为了同三家诗唱对台戏,于是一反今文家法,大讲“后妃之德”云云,目的在于说它不是刺诗而是赞美之辞。如果我们认识到十五国风中确有不少民歌,并排除了断章取义的方式方法,则三家诗也好,《毛诗》也好,他们人为地加给此诗的迷雾都可一扫而空,诗的真面目也就自然显露出来了。

至于把《关雎》列为“国风”之始,我以为这倒是人情之常。古人原有这样的说法,认为《三百篇》所以被保存下来,乃由于它们是能歌唱的乐章而于诗义无涉,故有些讽刺诗或大胆泼辣的爱情诗也没有被统治阶级删除淘汰。我则以为,从《三百篇》的内容看,总还是先把各地的诗歌搜集起来然后为它们配乐,所配之乐,必不能丝毫不关涉诗的内容,而任意用不相干的乐谱去牵合。《关雎》之所以为“风”之始,恐怕同内容仍有关联。由于诗中有“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词句,很适合结婚时歌唱,于是就把它配上始而缠绵悱恻、终则喜气洋洋的乐调,而沿用为结婚时的奏鸣曲。盖因恋爱而“寤寐思服”、“展转反侧”乃人之常情,故虽哀而不伤(“哀”有动听感人的意思);夫妇结婚原属正理,君子淑女相配并不违反封建伦常,故虽乐而不淫。这样,自然就把它列为“国风”之首了。直到今日,我们遇到喜庆节日,也还是要唱一些欢快热闹的歌,奏一些鼓舞人心的曲子,取其顺心如意。这并不是什么迷信,而是同喜庆节日的气氛相适应。如果办喜事时奏哀乐唱悼亡诗,撇开吉利与否的迷信观点不谈,至少产生败兴和杀风景的反效果,总是招人憎厌的。《三百篇》的乐章既为统治阶级所制定,当然要图个吉利,把体现喜庆气氛的作品列于篇首。这不仅符合他们本阶级的利益,即从人情之常来讲,也是理当如此。

3. 必修2《诗经》――氓课堂笔记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⒀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⒂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⒄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卫风·氓》出自《诗经》,是一首距今2700余年的民间歌谣,以一个即将被丈夫抛弃的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过后生活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也同时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损害的现象,读之感人心弦。

然而自汉代以来,学者多以此诗为“刺淫奔”之作,宋朱熹甚至说:“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并进一步引申说:“士君子立身一败,而万事瓦裂者,何以异此?可不戒哉!”(《诗集传》)这是从封建礼教出发,要求妇女以至读书人树立封建的节烈观,今天固不足取。

还是清人方玉润比较公正,他在《诗经原始》中说此诗“为弃妇而作也”,并以之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相比,认为“此女始终总为情误”,此说可谓切中肯綮。《氓》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

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一、二两章是追叙,结构严整,形成一首千古动人的诗篇。

《氓》诗在艺术上,也有较高的成就:(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氓》诗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诗人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歌唱抒述自己悲惨的遭遇,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道德、舆论,是以夫权为中心的思想和弃妇孤立无援的现实。

诗的主要矛盾——封建礼法制度与妇女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的矛盾。这是当时社会中极为显著和普遍的现象。

其次,《氓》诗人善于塑造人物现象。《氓》诗中有两个形象比较鲜明。

以深情对无情。《氓》的作者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二)比兴艺术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起兴,比喻年青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起兴,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

“吁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对喻,喻下两句“吁嗟女兮,无与士耽”。 “淇则有岸,湿则有泮”是反比,比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

这些,对于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加强诗的思想意义,都起了积极作用。(三)对比的表现手法这是由于现实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其形式有二:1.句法对比者,互相映衬,收到更好地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效果。2.前后对比者,如结婚前后氓不同态度互相映衬,描绘出氓虚伪的本质。

(四)借代修辞诗是形象思维,不是抽象的说教,要用具体的事物,抒写抽象的意境。形象的语言,容易引起读者想象、共鸣,增强诗的魅力。

用氓住的地方“复关”代表氓,用“总角”代表幼年。以送行之远、乘垣望关表多情。

以车来贿迁表同居,以“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表大归。以“三岁”表多年,以“二三”表反复。

收到语言隽永,耐人寻味的效果。(五)顶真修辞这种修辞,多见于歌曲。

这可能由于集体歌唱,口耳相传,此唱彼和,互相衔接,便于记诵所产生的一种句式。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不思其反,反是不思”等,都是《氓》诗中的顶真句加强诗的音乐性。

(六)叹辞的应用诗人抒发猛烈的感情或深沉的思想的时候,经常用一种呼声或感叹辞来表达。如当她追叙婚前恋爱生活的时候,感情比较稳定,没有使用叹辞。

第三章转入抒情,感情激昂,连用两个“于嗟”(哎呀),三个“兮”(啊)字,两个“也”(呀)字。第四章对“桑落”有所感,用了一“矣”字。

第五章诉说被丈夫虐待,被兄弟讥笑,情绪最激动,连用六个“矣”字,借表她沉痛的心情和口气。最后一章对氓表示愤慨和决绝,加强了语气,拖长了音调,坚决地唱出“亦已焉哉”(也就算了吧)!“焉哉”二字连用,就像歌剧幕终,使人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感。

(七)呼告的表现手法由于诗人感情的强烈,对所爱者或所憎者,虽不在面前,但觉得如在面前,向他陈诉或斥责,这就是呼告的特征。它在抒情诗中用得最普遍。

这首诗音调铿锵自然,富有真情实感。诗中用了不少“蚩蚩”、“涟涟”、“汤汤”等叠字形容词,它们不但起了摹声绘貌的作用,且加强了诗的音乐性。

《诗经》民歌的章法,多半是叠章复唱的。由于《氓》诗作者感情复杂,叙事曲折,故分章而不复唱,这在《国风》民歌中是少见的。

《卫风·氓》观照当今,仍有启迪。 [这样一。

4. 难忘那一课阅读答案.吴青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1.选文题目是.请简要回答,作者为什么难忘忘记这堂课?

2.请从文中找出吴青老师在母亲去世之后心情悲痛的表现.

3.“生动活泼的形式,不经意间流露的幽默感感染了我们,于会心处她与我们一同爽朗地开怀大笑.”你对她的这种表现有什么认识?

4.吴青老师说,她们家的传统就是“人走了,但生活还是要继续”.请从文中举出例子说明,她对“生活”的含义是怎样理解的?

5.这篇文章还赞扬了我们了解的一位名人,请说出是谁?你还知道这位名人的什么事情? メ38℃恋爱メ 回答:1 人气:173 解决时间:2009-07-13 11:07

满意答案好评率:41% 21、这是一道多角度理解文章内容的题目,可以有多种答案:1.吴青老师忍母亲刚去世的悲痛给学生上课2.吴青老师家震撼人心的家庭传统3.老师说一口流利而纯正的美国英语4.生动活泼的授课形式.22、她臂缠黑纱,临下课前敛起笑容,神色变得凝重起来,都表现了她内心的悲痛.23.吴青老师讲课时表现出的同幽默感以及开怀大笑,都是讲课的需要,表现了她对工作的责任感.她以实际行动实践着家庭传统,是以她独有的形式纪念自己的母亲.(意思正确即可.)24.吴青老师把工作看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在母亲,父亲去世后都没有耽误工作,就表现了她的这一观点.25.冰心,第二问,学生略知一二即可,有关冰心老人的身份,事迹,个性人品都可作为回答内容,也可以只提到她的作品,包括在那课本中学过的也行.

5. 【语文四年级下册课外阅读笔记一般要写什么

阅读笔记一般有几种形式:1.卡片式笔记 2.摘要式笔记 3.批注式笔记 4.读后感笔记笔记的内容可以写在文章中学到的道理、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等.下面是几篇阅读笔记的例子:巴金爷爷的《海上日出》写得太美了.我把那些描写天空颜色和时间变化的词语画上了小圈圈,发现颜色在随着日出的过程而不断变化.我也要学习这种观察与描写景物的方法.我把《我家门前的海》读了好几遍.我发现,作者的想象既大胆又巧妙,把大海比作了无边的牧场和梦幻般的图画.这样把大海描写的又美丽又生动,让我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上只是例文,楼主要自己思考哦,不懂的话还可以去问问老师,其实写阅读笔记很简单的!)。

6. 写吴青教授给我们上的一堂课的阅读

一堂有趣的课

新的一学期开始,我上三年级了。在开学的第一堂数学课上,我班的数学老师房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有趣的课。

课上,有位同学称房老师“老头子”。这下,同学们都替他涅了一把汗,想老师肯定会怪罪他,可是这新老师听到了,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了他,说:“嗯!好,你说得真好!”老师的这番话,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只听,老师接着问:“那我问你,你家有几人?”“四人。”那同学回答。“哪四人?”那同学说:“有爸爸、妈妈、我和妹妹?”“好!说得好!”老师居然又夸奖了他。“那你说,你家里有没有象我一样的老人呢?没有吧。还有,因为老师前面有个“老”子,你叫我老头子,这说明你还不懂,象三岁小孩子那样不懂事。”台下,同学们都在窃窃私语,都觉得这位老师真有趣,而那位同学,不好意思低下头。整个一堂课,我们就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

这堂有趣的课,在开学的第一天给我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我相信,我会喜欢上我的老师,更会喜欢上房老师所上的数学课。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