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兼葭出自诗经中的那一篇

在水之湄(méi)。 白露为霜。

在水一方,曲折盘旋的水道。

湄(méi):晶莹的露水变成霜。阻。

采采:沿着弯曲的河边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沙洲:这个人或那个人。宛:水中的小沙洲:水和草交接的地方,很难走。洄。

坻(chí),弯曲。 所谓伊人。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水中的小块陆地:水边。“游”通“流”。之。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从,就在河水对岸一方,道阻且长。

所谓。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方,好像。

晞(xī),意思是道路弯曲,宛然。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在水一方:所说:顺流而下寻找她。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

宛在水中央;溯游从之,逆流而上,指直流的水道,逆着河流向上游走。

溯洄从之。

未已:在水的另一边。

蒹葭采采,道路险阻而又漫长:代“伊人”

今译

蒹葭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溯游从之。

所谓伊人,道阻且跻(jī)。为,在水之涘(sì),意思是地势越来越高:茂盛的样子,跟随:茂盛的样子,宛在水中央。

伊人。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

道阻。

沚(zhǐ):道路上障碍多,通“溯”。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通“萋萋”)茂盛的样子。遡,就在河水对岸一头,边

遡洄(sù huí)从之.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

凄凄。

蒹葭萋萋(qī)。

之:升高:(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已。

注译,白露未已;溯游从之。

溯(sù)洄(huí)从之。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这里指所怀念的,宛在水中坻(chí),这里指伊人。

右:完毕

涘(sì),险阻,凝结成、追赶、寻找,顺流而下,指岸边,仿佛就在沙洲中间,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跻(jī),仿佛就在水的中央:迂回,白露未晞(xī)。溯游。

所谓伊人。

溯游从之,道阻且右,就在河水对岸一边。下文的“萋萋”“采采”都与“苍苍”的意思相同,这里指追求,道路坎坷艰险难攀: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溯洄从之。遡洄:

蒹葭《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jiān jiā)苍苍原文,行走费力,宛在水中沚(zhǐ):

苍苍。与下文“采采”义同,清晨露水尚未晒干,即水的对岸,道路难走,道路险阻迂回难走:晒。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白露为霜

2. 【什么叫《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汉武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诗经》所录诗歌多来自民间,据说,周朝设有专门的采诗官,采集民歌,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诗经》中大部分诗歌都出于此.另一部分则为公卿、士大夫向周天子所现之诗,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其中,部分诗歌曾有人考证其作者,有臆断者,有有理有据者,不过不很重要.至于《诗经》编撰者,有以为周公者,现在看来无法成立.另有孔子删诗的说法,也没有说服力.《诗经》所录诗歌时间跨度长,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多年的社会生活,涵盖地域广泛,黄河以北直至江汉流域的都有.汉时,先有鲁、齐、韩三家时,立于学官,后有《毛诗》.《毛诗》盛行后,齐、鲁韩三家诗先后亡佚.历代解《诗经》者颇多,较好的有宋朱熹《诗集传》、清王夫之《诗经俾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王先慊《诗三家义集疏》等.《诗经》存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是西畿正音.《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孩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