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本书,胡适的《宽容与自由》。里面有一句话对我影响很大,
生活的“为什么”就是生活的意义。
一个人做的每一件事都要给一个“为什么”。
为什么ppt里写的是这个词而不是另一个?为什么老板必须在星期五之前完成所有的事情?
为什么要写?为什么要换工作?为什么要研究一个新的领域?你为什么选择和这个人在一起?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鸡毛里,有点被事情推着走,只是在做而已。经常会被这个“为什么”问,然后迅速掩饰自己的心有余悸,搪塞一个理由,假装坚强。但最后我心里会开始权衡这件事是否经得起推敲。
上学和上班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正确答案。喜欢空没有正确答案也能玩的房间。社会的复杂性是中性的,它有n个横截面,比如无边无际的浩瀚带来的无数复杂性,比如人与人之间利益纠葛带来的不同价值的不可预测的选择,比如社会物质基础的进步或过度带来的畸形精神力量的交织。
有时候,人面对一个问题,就好像面对一个巨大的机器。你可以想象把开月变成钢铁生物。我找不到从哪里开始。这一次,就像有了一个大乐队。但事实是,老板很忙。他比你更清楚利益的得失,不会空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保护你,培养你身上,除非你对他有真正的价值。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大人物,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问他一个关于他专业领域的问题,然后看他作为外行告诉你什么。如果你能理解,那就是大本钟。我在学习nlp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不过当时只是向一本书和一个老板求教。那些高深莫测的理论,艰深难懂的实践,在你连提问都不会的时候,三言两语给出定义。定义很短,不需要两个以上的标点符号,真的很神奇。
这是主要的。这个能站起来问“为什么”的标准,就是专业和业余的本质区别。专业的人能赚到不懂的人的钱,是因为他们的专业知识有一套不同于普通人的逻辑,比如法律人。对于一个争议点,找到适用的法律,分析事实和法律的关键细节,给出结论。所以当你问他为什么他给出的建议是这样做的时候,是有说服力的。这种专业的思维范式并不是因为纯粹的知识积累,而是因为他们用这种路径来反制主观臆断。
但是专业人士经常被自己的成功经历所困扰。因为职业者只能在你面前的机器人生物面前解决一些问题,无法逃脱自己的能力陷阱。这也是权力=信息流的起源。
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也是这样吗?你为什么想住在这个城市?你为什么不去参加这个周末的聚会呢?并不是说你要搞清楚为什么要重新做一遍所有的事情。只是你想的越多,越会觉得你做了那么多事情,是你的欲望从早到晚驱使着你,而不是你想做的。
人们常说日复一日的勤奋造就一个专业,但它可能会日复一日地重复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