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蜕皮-重生
  • 肠道生殖
  • 水生繁殖
  • 多产——多生孩子

女娲,古代神话中的创世之神,是中国人文的开端。相传她补天救世,被称为大地之母。

这样的人类祖先应该是传说中的完美形象。《山海经·黄达·Xi经》写道:“有十神,名女娲肠,化为神,在李广之野,过道。”这时候女娲的形象还很模糊。在黄三编年史中,“女娲的姓氏也是风,她是一条蛇的头。她有一种神圣的美德,她代表她,所以她被称为女人。”女娲开始以蛇头的形象出现。东晋的郭璞写道:“女娲至此,女娲的人面蛇身形象固定下来,成为共识。

人和动物结合在东西方传说中并不少见。比如埃及神话中的狮身人面像就是狮身人面像。这种不同物种结合的形象,隐喻了古代人开放活泼的人生观。万物平等,可以互相穿越。生命的简单边界被打破,万物流动,生生不息,可以无限循环。

但是为什么选择蛇作为女娲的身体形象呢?蛇似乎常常与邪恶联系在一起。比如《圣经》中,他们引诱夏娃吃禁果,被迫离开伊甸园。但在中国古代,蛇是一种吉祥的物种,代表着多种含义。

蜕皮-重生

自古以来,人类最怕死亡,尤其是古人。生存环境恶劣,死亡就像悬在他们头上的一把剑,随时可能降临。蛇有蜕皮的功能,在人类眼中是重生的象征。他们没有死亡,而是焕发出新的活力。对重生的羡慕也体现在古人对蝉的喜爱上。幼虫在土里生活几年,甚至十几年,然后爬出土地,蜕皮,从蛹变成蝉。古语中有“蝉形玉甑”,指古墓葬中常把玉蝉放在死人中间,寓意重生。在《火中涅槃》中,李冲当年将玉蝉送给了他心爱的弟子林纾(梅饰),后来林纾以此为信物请来了博学的周玄青。这里的玉蝉性格高贵,但更多的是暗示了林纾的重生。女娲作为女神,本身就代表了一种生命的延续和创造,与古人对蛇蜕皮重生的崇拜融为一体。

肠道生殖

《山海经·黄达·Xi经》写道:“有十神,名女娲肠,化为神,在李广之野,过道。”从这个记载中不难看出,古人早就知道“肠”与生殖有关。毕竟在古代,尤其是氏族时代,部落间战争不断,人死是常事。战场上总会出现切肠破肚的现象,所以古人把肠子和繁衍联系在一起。蛇细长的身材就像肠子一样。

水生繁殖

水孕育万物,最早的生命来自海洋,胎儿诞生在母亲的羊水中。所以在古人眼里,水生生物代表了繁衍,比如蛇、蛙、鱼。乐府诗云:“客自远方来,留我一对鲤鱼。小孩子煮鲤鱼,里面有尺子书。”鲤鱼寓意繁衍,刻在盒子上的一对鲤鱼和家书寓意情书。在农村,新婚夫妇的房子里经常贴着抱着鲤鱼的娃娃的年画,意味着他们有许多孩子。也有人认为女娲的“娃”应该是青蛙的“蛙”,本身就是繁衍后代,多子多孙的意思。

多产——多生孩子

蛇是多产动物,产卵期为每年4-6月。它们大多一窝能下20多个蛋,最多的能达到100多个。蛇不是珍贵的物种,它们无处不在,人类很容易观察到它们的特征。女娲作为大地之母,创造了人类,掌管繁衍,多产是她的特点。

基于以上四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古人会把大地母亲女娲想象成一个成年的蛇身了。

女娲出生在母系氏族时期。随着父系氏族的到来,女性的地位开始降低,女娲造人的神话也随之改变。一方面,随着阶级的诞生,所有人平等的局面被打破。上流社会开始宣扬女娲造人的时候,用心做的泥人是贵族,扔出来的泥点是奴隶,以此来寻找阶级划分的依据。另一方面,女娲的地位开始下降,从黄三(伏羲、神农、黄帝)到黄三,一个人创造一个人的神话也被打破。变成了女娲与伏羲兄妹交媾,婚姻制度诞生,人类开始繁衍。

可见,女娲的形象和故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的。而女娲作为繁衍象征的形象是公认的,古人用蛇身塑造女娲就是这一形象的直接象征。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