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含义的古诗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吹画扇。

——纳兰性德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知不知。《越人歌》古诗十九首山长水远嫦娥怨,鸿雁相烦,鸿雁相烦,眉间心上玉簟寒。

——《采桑子-春叶》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2死生契阔,与子成悦。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4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5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佚名《凤求凰琴歌》6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郑愁予《赋别》7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李白《三五七言》8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2. 【古诗词中地点的典故或含义诗词中常常有一些地名、景物名,如望春

常见意象解析登楼、凭栏;多为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化碧;喻指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受冤屈辞第;比喻为国忘家烂柯;比喻离家年久饮酒;多传达豪情;苦闷和郁郁不得志之情杜鹃啼血;喻指怜苦之事.杨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相思之情落花;多传达青春逝去,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悉松;梅;菊;多传达高洁坚贞之志.月;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衰愁斜阳;(残阳;落晖;;;)多传达衰败;凄苦.苍凉等情思具体的很多,你可去查,高考报上有很多.平时,你们的老师也可给你们多说一些,学校应该有这些资料的.。

3. 古诗(含有意思的)

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谩篸绿丝丛。

须臾日射燕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 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

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红罗著压逐时新,吉了花纱嫩麹尘。

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纰缦最宜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 水寒风似刀。 ? 子夜四时歌–夏歌 6 五言乐府 李白 镜湖三百里, 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 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 归去越王家。

【注解】: 1.镜湖:又名鉴湖、贺监湖,在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唐时为贺知章的采地。 2.菡萏(han4)(dan4):荷花。

3.“人看”句:观看采荷女子的人多得使若耶溪都显得狭窄起来。 4.“归去”句:西施被越王选入宫廷,一去不复返。

【赏析】: 这首诗是“夏歌”,以荷花起兴。借西施来感叹天下人都重视美色。

唐李阳冰评论说:“太白耻作郑、卫语,其言多似天仙之辞,凡所著述,每多讽兴。” ? 7 子夜四时歌–秋歌 五言乐府 李白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 【注解】: 1.长安:指唐代国都长安。

2.捣衣: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捣去碱质。这里指人们准备寒衣。

3.“总是”:指捣衣的妇女思念远在边关的丈夫的情思。 4.玉关:即玉门关。

5.虏:对敌方的蔑称。 6.良人:丈夫。

【赏析】: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亲人好团聚。前四句写秋月皎洁,秋日里的捣衣声随处可听,秋风阵阵吹不尽,后两句由思念引出祝福与祈求,表达了希望早日结束战争的心声。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虽无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吴昌祺评论说:“万户砧声,风吹不尽,而言其情则同,亦婉而深矣。”

? 子夜四时歌–冬歌 8 五言乐府 李白 明朝驿使发, 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 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 几日到临洮? 【注解】: 1.“明朝”句:绎站的送信使者明天早上出发。

2.“絮(xu4)”:动词,在衣服、被褥铺垫棉花。 【赏析】: 这首诗是“冬歌”,借驿使引发全诗。

作者描述妇女在冬夜紧张地裁缝,为戍边的亲人赶制棉衣,忘记了自己的寒冷。刘全白评论说:“白性倜傥,善赋诗,尤工古歌。

才调逸迈,往往兴会属辞,古人之善诗者亦不逮。” ? 烈女操 9 五言乐府 孟郊 梧桐相待老, 鸳鸯会双死。

贞妇贵殉夫, 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 妾心古井水。

【注解】: 1.烈女操:乐府中琴曲歌辞。操,琴曲的一种体裁。

2.梧桐:传说梧为雄树,桐为雌树,其实梧桐树是雌雄同株。 3.会:终当。

4.殉:以死相从。 5.“波澜”两句:妾心如同古井之水,发誓不起一点波澜。

古井年深日久,永远平静。 6.古:同“枯”。

【赏析】: 这是一首颂扬贞妇烈女的诗。也有以烈女比喻自己情操高洁的意思。

本诗多用以物比人的比兴手法,以梧桐偕老,鸳鸯双死,比喻贞妇殉夫。同时以古井水作比,称颂妇女的守节不嫁。

就全诗看,从题目到内容的全部,都是为了明确的主题。就诗论诗,不能节外生枝,因此,不能不说它是维护封建礼教道德的,应予批判。

孟郊 (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人。他四十六岁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协律郎等职。

有《孟东野集》。孟郊创作态度十分严谨,他作诗苦思深虑,惨淡经营,诗风朴质深挚,善于用白描手法写景述情,却能产生生动形象效果。

前人说:“郊寒岛瘦”,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孟郊诗的特点。 ? 登幽州台歌 10 七言古诗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注解】: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歌,古诗的一种体裁,有短歌和长歌两种,这首诗属短歌。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chuang4)然:悲伤凄凉。 4.涕:眼泪。

【赏析】: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怀才不遇,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

写下了这首苍凉悲凉的千古绝唱,借以宣泄自己胸中的块磊。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诗的语言劲健有力,质朴自然,催人自省,激人奋进。用散文句式,对后来的自由体诗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陈子昂 (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

武则天当政时,初任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有《陈拾遗集》。

他主张改革六朝以来浮华颓靡的文风,标举风雅比兴、汉魏风骨的优良传统。他的诗质朴苍劲,不事雕饰,气势雄厚。

《桃花源诗》 ——晋·陶渊明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馀乐,于何荣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

4. 中国古代诗词中有象征意义的词有哪些

有很多,比如说冰雪、杨柳、蝉、月亮、草木、长亭、芳草、芭蕉、柳絮、梧桐、梅花等。

1. 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 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 柳树: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4. 蝉: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5.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6.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7. 梅花 :“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张泽民:“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5. 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古诗句

近试上张籍水部

朱庆馀(唐)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近试上张籍水部》是唐代诗人朱庆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在应进士科举前所作的呈现给张籍的行卷诗。前两句渲染典型新婚洞房环境并写新娘一丝不苟地梳妆打扮。后两句写新娘不知自己的打扮能否讨得公婆的欢心,担心地问丈夫她所画的眉毛是否合宜。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全诗选材新颖,视角独特,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将自己能否踏上仕途与新妇紧张不安的心绪作比,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