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诗歌推荐和诗歌内容与推荐理由

生与死 [英]兰德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推荐理由: 兰德这首美丽的小诗,是在他75岁生日写的。杨绛先生很喜欢,将它翻译成中文,并作了她晚年的散文选集《杨绛散文》(一九九四年浙江文艺版)卷首的题词。

想起普希金的一诗句:“忧郁的日子里要心平气和”。 其实,心平气和,又岂止是在忧郁的日子?幸福时,失意时,都应保持这样的心态。

《礼物》 米沃什(波兰人) 如此幸福的一天 雾一早就散了,我在花园里干活。 蜂鸟停在忍冬花上。

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值得我想占有。 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

任何我曾遭受的不幸,我都已忘记。 想到故我今我同为一人并不使我难为情。

在我身上没有痛苦。 直起腰来,我望见蓝色的大海和帆影。

推荐理由:这是一首和解的诗。清晰,简单,但是意味深长。

这首诗包含了人生历尽沧桑之后所获得的智慧与欢乐,以及巨大的安慰力量。无论是对别人还是自己,它都是一件最好的新年礼物。

切斯瓦夫·米沃什,波兰裔美籍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 我向大家推荐一首诗: 内容是: 推荐的理由是:

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推荐理由是: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

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

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

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

诗人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沪耿高际薨宦胳为供力,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

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3. 推荐一首诗,要诗的内容,和推荐的理由

一直最喜欢这首《江城子》!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人全然没有为英雄迟暮而感叹,喝一杯烈酒,豪情冲天筋骨壮!起码从精神上回到了自己曾经轻狂的少年时代。驱犬撒鹰,会猎去也!

“千骑卷平冈”!场面何等壮观!为报答全城人民的盛情款待,老人家跟随太守一起,要学孙策孙伯符,一箭射死猛虎!看我的,像当年“小霸王”一样的少年英雄……唉……可叹一代少年英主,能与猛虎搏斗,却挡不住无耻小人的暗箭,这种令后来者扼腕的境遇与东坡何等相似?其实词人可能没有想到这一层,也可能已经想到了,才拿自己与伯符相比。

一碗烈酒,英雄饮酒不能称之为酗酒。英雄进酒,受者不喝,心中有鬼者所为!喝酒装蒜耍诈,小人所为!喝酒无脊梁,酒囊饭袋所为!喝酒不自量力,莽夫所为!饮酒何为度?酒酣胸胆尚开张!英雄迟暮,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文帝用人喜老不喜少,景帝用人喜少不喜老,终于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古代明君盛世之下,尚犹如此,今何以堪?个人感觉,宋朝那个经济富足、文化繁荣的朝代竟然成为中华民族历史的拐点,是最大的历史悲剧之一!

说着这些干啥?总有一天会挽弓西北,弓如满月,将天狼星射下!上古大英雄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词人我总能射下来一个小小的天狼星吧?当然,敌人在西北,小小的西夏寇盗,吃东坡一箭!

4. 推荐古诗和推荐理由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注释] 1.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 奇:奇妙。

4.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简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

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5. 推荐一首诗歌和推荐理由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喜欢得很! 当然 将进酒 也不错啊。

6. 推荐古诗以及推荐理由

推荐古诗:《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推荐理由: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

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

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

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

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

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

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

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

“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

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

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

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

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

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