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事件下纺织产业转型研究

[提要] 伴随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各行各业都迎来不同程度的挑战,纺织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受波及影响巨大,纺织产业复产复工难度较大。基于此,本文研究分析纺织产业在这段时期的发展现状,并根据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开拓多元化视角、培养复合型人才、构建智能纺织产业链,以及构建“互联网+纺织”新型营销模式等相关举措,从长远角度考虑产业转型

关键词:公共卫生事件;纺织产业;转型升级

本文为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新业态下纺织服装企业的绩效研究”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6月13日

自2020年1月以来,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波及,我国的宏观经济遭受的负面影响增大,截至4月3日,疫情超预期的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及地区爆发,尤其是欧洲和美国确诊病例不断增加,导致依赖欧美市场的外贸服装企业以及纺织相关产业受到巨大冲击,欧美地区的大部分知名服装品牌在全球多个地方都不得不采取闭店等措施,不但造成物价上涨,失业率上升,还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实体产业供给端。多年来,纺织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本次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导致众多纺织企业的生产销售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诸多布匹集散交易中心都处于半闭市状态,尽管目前已有多数企业复工复产,但此次公共卫生事件给纺织产业造成的打击值得关注,因此纺织产业怎样突破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瓶颈状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公共卫生事件下纺织产业现状及转型的必要性

(一)产业转型升级的纺织产业链。产业是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具有相同或相似类型的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企业运转的整体,而纺织产业是指将棉花、纺纱以及各种化学纤维等高分子材料经过加工生产成纺织品的一系列流程(如图1所示)。产业的结构形态根据行业变化趋势发生由低端向高端转变的动态过程就是产业转型升级,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则是通过改变单一产品模式、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改变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链等方法来提升纺织产品的价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最大获利。(图1)

(二)纺织产业现状。2019年的纺织产业发展速度一直维持在中等水平,基本上处于累积库存的状态,许多中小企业处于微盈利或亏损的交替情形中,岌岌可危。2020年又受公共卫生事件突然爆发的影响,春节假期延长,产业下游复工延迟,纺织企业面临停工停产,面料坯布长期被堆积在仓库,既容易被损坏,又占用了大量流動资金。本次疫情对纺织产业下游环节打击较大,线下实体零售受到大幅度限制,产业一季度的主营收入占比不高。面对紧张的现金流和紧缺的医用纺织品,企业经营风险上升,纺织产业必将面临“洗牌”。

1、国际现状。新冠肺炎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当前疫情带来的实际影响还难以估计,但在国际范围内经济持续性下滑是可以预测到的。全球纺织行业供应链受到显著影响,商业活动的减少导致纺织业订单下滑或者取消,亚洲与东南亚的制造业和供应链遭遇巨大冲击,纺织服装行业大量外贸订单被取消。

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ICAC)预测表示受疫情影响,欧洲、北美对棉花的需求大幅度减少,亚洲和东南亚国家的消费量环比调减,中国棉花消费量预计为710万吨,同比减少14%,印度消费量预计为510万吨,孟加拉国消费量150万吨,越南消费量140万吨,分别同比减少5%。2019/2020年度全球棉花产量为2,589万吨,消费量下调至2,459万吨,期末库存上升至1,968万吨,库存消费比为80%。2020/2021年度全球棉花产量为2,557万吨,同比减少1%,消费量为2,459万吨,进口量860万吨,期末库存2,065万吨,库存消费比为84%,如表1所示。(表1)

2、国内现状。众所周知,纺织产业是我国一项劳动密集程度高和对外依存度大的具有传统优势的产业,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保持持续增长的状态,国内消费也保持较高的增长率,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上涨。受本次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纺织产业下游订单大幅度降低,纺织服装行业的线下销售受到冲击,我国纺纱、布、棉的产销骤减,截至2020年3月31日,国家棉花市场检测系统通过调查显示黄河流域棉区意向植棉面积约为616.3万亩,同比减少10.9%,较上年11月份相比下降2.9个百分点。长江中下游棉区意向种植面积386万亩,同比减少21.3%,较上年11月份相比下降2.2个百分点。西北内陆棉区意向种植面积3,510.7万亩,同比减少1.6%,较上一年11月份相比下降0.3个百分点,如表2所示。(表2)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使整个纺织业的运行处于被动状态,原材料价格波动、进出口减少、产能过剩等问题也随之出现。社会消费急剧萎缩,纺织产业的经营成本不断攀升,中小型纺织企业处于产业链的底层,流动资金少,工厂企业的固定支出不变,再加上疫情带来的生产困难不断增加,这让原本就处于困境的纺织产业更是雪上加霜。如果中小纺织企业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期不能及时调整适合自身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战略进行转型,这将导致其生存难以维持。

3、医用防护纺织品需求增大。随着本次突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口罩、防护服等纺织产品成为我国疫情防控时期最为紧缺的物资之一,疫情最为严重的湖北省,医用防护纺织产品更是极为稀缺。据中国工信部数据显示,仅湖北省一天就需要大约10万套防护服,但截至2020年2月6日,国内符合中国标准许可的生产企业只有40家左右,我国医用防护服产品批文总数为48个,共涉及16个省份,43个生产企业,每天产能3万件,供需矛盾显著突出,如表3所示。但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胜利,国外疫情形势出现严峻的局面,国外防控用品的需求量剧增。(表3)

2017~2019年,我国医用防护纺织品生产一直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营业收入逐年上升,2019年我国口罩产值突破100亿元,其中医用口罩产值将近52.5亿元,占比超过总量1/2,如图2所示。据艾媒数据中心显示,2020年医用口罩产值增长率将显著提升,预计增幅将会突破1000%,拉动整个口罩行业的产值上涨。(图2)(三)纺织产业转型必要性分析。纺织产业是我国传统的制造业,发展基础较好,政府对制造业的扶持以及国内巨大的消费市场保证了纺织业的发展前景,但是纺织产业里大多数企业的经营规模较小,这也导致其难以有效的应对突发危机,只能“被动挨打”。2020年1月初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致使纺织产业下游对纺织服装行业的订单减少,医用防护纺织品的市场需求量呈爆发式的增长,需求大大超过了市场供给,供求矛盾显著。虽然目前我国国内疫情高峰已经过去,但国外形势不容乐观,口罩、防护服等醫用纺织品依旧是全球目前最紧缺的必需品。在该形势下,我国纺织产业想要摆脱困境,中小型轻纺企业想要“存活”,就必须抓住时机,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不符合市场需求的生产工艺,降低滞销产品的重复生产,转变重生产轻市场的观念,顺应市场需求趋势,将有限的人力与物力转移至市场有需求的产品领域,转产扩产至当前急需的医用防护纺织品,抓住此次医用防护品出口的极大机遇,从而维持我国纺织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我国纺织产业走出公共卫生事件带来困境的唯一选择。

二、公共卫生事件下我国纺织产业转型问题

(一)利润空间降低,抗风险能力不足。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对全球经济价值链造成了破坏,直接影响了纺织产业链的运行,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订单量,还影响了企业日常的生产流程,无法及时完工、交货,对企业的信誉和成本都带来巨大损失。随着国际疫情的蔓延,纺织出口订单继续出现下滑趋势,多数纺织企业复工复产存在难度,整个纺织产业链尚未恢复,市场不确定因素较大,给行业经济增长带来较大冲击。加之原材料价格上涨,上游供应波动较大,纺织行业的原材料依旧相对紧缺,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并且医用防护纺织品主要是由无纺布、聚乙烯膜、胶等原料组成,由于所需资源与已有棉、纱等资源不匹配,许多企业处于分散式经营状态下无法根据现有内部库存生产医用纺织品,供需关系难以得到有效的缓解,不能形成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业成本,又由于交通管制,使原材料的配送运输不及时,双重压力导致纺织产业利润逐步被压缩。

对于纺织产业来说,经营战略和价值链是至关重要的,单纯的通过节约生产成本以及提高销售价格来获取利润效益显然不是正确的资金管控,大多数纺织企业缺乏对资金的管控意识,导致其面临突发事件时无法及时调控自己的资金,今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许多中小型纺织企业普遍出现了融资渠道缩减、资金不足、订单减少等情况,纺织行业亏损的企业占大多数,缺乏应对风险的能力。

(二)原材料、劳动力成本制约。我国人口压力大,市场需求相应的也更大,而传统的纺织服装产业中主要的成本构成就包括原材料,但我国资源的平均值要低于全球平均值,不可再生资源占比较大,纺织服装主要原材料合成纤维的供应存在阻碍。伴随着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原材料得不到保障,上游供应波动程度大,纺织产业的加工成本进一步上升。纺织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的劳动力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从现有的劳动力来看,企业存在着缺乏高端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复合型人才的问题,大多数从业人员的学历偏低,只能从事简单的工作,整个产业的人力管理模式基本上只侧重于工作结果,忽略人员的态度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限制了企业自身的发展。近年来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呈现总体上升趋势,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盈利空间,当前由于疫情的限制,许多人员无法按时复工,又进一步导致劳动力的不足。

(三)核心竞争能力欠缺。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现状有一个显著的短板,中小型纺织企业通常规模比较小,创新模式先天不足,缺乏经营理念与品牌定位,技术设备等都不占优势,致使其处于市场的被动地位,又因其只顾眼前利润,目光触及不到长远的利益,使其产品难以占领市场,错失更大的发展空间,严重地阻碍了纺织产业的整体性发展。由于缺少核心竞争优势,我国的纺织服装市场份额大约被国外品牌垄断了80%,不管是在品种、档次还是生产技术方面都存在着一定差距,无法满足当前市场需求,多数工业装备都是国内机器厂仿造国外设备生产或直接引进国外过时淘汰的旧设备,这些客观条件制约着纺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除此之外,我国在纺织产业的研发投入较低,仅占销售总收入的0.3%,与发达国家的科研投入相比差距甚大,明显投入力度较低,要想改变该局面,我国纺织产业链就应该从中低端走向高端,加强品牌建设,形成属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本次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就可以看出没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中小纺织企业面临破产的境况,产业优化升级,调整产业链结构,建立自己的品牌特色成为纺织产业主要任务。

三、公共卫生事件时期我国纺织产业转型建议

(一)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疫情期间,政府前后出台多项有关政策,其中,国家发改委联合财政部及工信部于2020年2月9日发文表示,鼓励中小企业通过技术改造等方式尽快实现转产,并为转产企业提供资金补贴,用地、用能等方面的支持,开通医用防护物资运输的绿色通道。全力支持应对疫情紧缺物资的增产增供,企业生产富余的重点医疗防护物资,全部由政府兜底收购收储,明确发挥政府储备作用,解决了企业阶段性转产的后顾之忧。中国纺织产业本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产品之间的共通性较大,具有相关的产业链,企业转产至生产医用纺织品的技术难度不大,且我国制造业生产链水平已逐步开始从低端走向中高端,此次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引起人们消费观念出现转变,纺织产业必须把握好后疫情时代人们对大健康产品需求增加的机会,调整产业链,转换生产目标,增加健康类纺织品和功能性服装的市场份额,弥补纺织产品销量及出口下降的缺口,为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夯实的基础,纺织产业应该把握此次优势,并顺势转型升级。

(二)满足国际市场需求,多元化市场拓展。此次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也成为我国医用纺织产品出口的极大机遇,我国作为疫情率先发现的地区,在医用防护纺织品上具有先发的优势,再加上目前我国疫情高峰期已经过去,医用纺织品产能不仅可以满足内需,还可以向海外输出。纺织服装企业应该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衔接起来,打通国际市场渠道,在积极扩大医用纺织品出口的同时进行原有产品的销售。在后疫情时期,抓紧与新兴市场合作,深入展开市场调研提高国际市场顾客的订单量与交易量,通过多方合作,互利共赢的方式,促进国际贸易市场的稳定发展,扩大纺织品出口量,并另辟蹊径为服装行业进行市场多元化拓展,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拓宽分销渠道,利用跨境电商的发展与成熟,直面海外主流市场。同时,行业鼓励大企业对中小型企业进行产品质量和技术方面的指导,构建协同配套的体系,完善纺织产业链,打响中国纺织品牌的口号,大力发展生态纺织产品,形成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产品质量为保证,使中小型企业不得不调换生产经营方式,推动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三)建设智能化产业链,培养复合型人才。总是说纺织产业是传统产业,但近年来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纺织产业已经面向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在公共卫生事件时期,面临劳动力紧缺的问题,我国纺织业积极求变,不断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响应国家号召,以传统动能换新动能。《中国制造2025》指出,智能制造将成为中国制造的主要发展方向,当前,纺织产业的智能化改造热情极高,部分企业已经开始了数字化车间以及智能工厂的建设,如表4所示。因此,中小纺织企业要转型升级就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纺织产业的实际应用,纺织产业想要实现智能制造的第一步就是使用智能化的装备,从根部提高生产销率和质量。充分利用公共卫生事件时期国家的扶持,开展新型纺纱、印染设备的研发与推广。加大纺织产业智能化人才的培育力度,增加培训,培养一批既拥有纺织专业知识又拥有智能制造技术的高精尖人才。政府也应鼓励纺织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表4)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纺织产业应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质量、效率、结构、动力、服务等多个方面的变革,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以及高端纺织品的应用研究规划纺织产业集群,形成顺应时尚潮流和品牌个性文化,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规避国际市场的竞争,推进产业链的智能运行,提升纺织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以创新带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集群效应,构建纺织产业一体化平台,拓宽公共服务平台的资源,及时调整战略规划,做好长期定位,致力解决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建设数字化车间以及智能工厂为目标,进一步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产业集群优势,促进纺织产业链转型升级。

(四)建立“互联网+纺织”新模式。互联网是一个全球性的可以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的平台。受此次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互联网销售成为疫情期间主要的营销方式,在原有的纺织产业互联网营销模式上进一步构建“互联网+纺织”平台,将数据与信息作为核心竞争优势,构建互联网化的供应链和营销渠道,既可以利用淘宝、天猫、京东等大型网络交易平台,开设品牌旗舰店,也可以单独开设线上品牌微商城,实现企业销售从“工厂”到“卖家”的零距离沟通。同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掌握用户需求,建立用户数据统一管理的云服务平台,根据用户需求重新定位互联网生产模式,实现拼单式生产和个性化生产,满足不同市场需求。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推进互联网与纺织产业的结合成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四、结语

本次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纺织产业受疫情影响大,纺织服装市场需求减少,中小型纺织企业收入和利润减少,产业复工复产的形势不容乐观。目前,医用纺织品的需求量呈爆发式增长,口罩成为生活必需品,原有医用纺织品产能全部恢复也无法满足巨额的市场需求,在该特殊时期,纺织企业原有的生产线已经不能维持其经营发展。短期来看,为了克服当前环境产生的困难,满足社会需求,纺织产业必须紧急申请审批资质,调整生产线,跨界转产至口罩、防护服等医用纺织品。从长远角度来看,开拓多元化视角,培养复合型人才,构建智能纺织产业链,调换传统营销模式,才能让纺织服装产业释放新产能。因此,在公共卫生事件下,不管是从短期来看还是长远角度,纺织产业转型升级都势在必行。

主要参考文献:

[1]杨保军.突發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规划思考——应对2020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事件笔谈会[J].城市规划,2020.2.16.

[2]谈在祥,吴松婷,韩晓平.美国、日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的借鉴及启示——兼论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对[J].卫生经济研究,2020.2.16.

[3]刘静.纺织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纺织科技进展,2019(9).

[4]费文涛,陈希,蔡小文,吴芳蜜,林琅.国内纺织业转型与升级的思考研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5.44(5).

[5]张彤.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国纺织服装贸易的应对策略分析[J].产业创新研究,2020(8).

[6]袁利华.后G20新常态下绍兴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7(8).

[7]徐晖.浙江省纺织业转型发展之路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9(28).

[8]缪顾贤,徐和平,冯定忠.数字经济驱动下长三角纺织服装产业数字化提升路径研究[J].染整技术,2020.42(3).

[9]易继涛.“互联网+”视角下纺织服装企业网络营销发展的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34).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